主要责任者:谢重光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来源:客家文化与妇女生活
摘要:客家文化与妇女生活第1-5页
第一章
多元一体的客家民系
客家民系是汉族在南方的一个支系,主要集中分布在赣、闽、粤三省边区,零散的则在赣、闽、粤三省的其他地区,以及大陆西南的广西、湖南、四川、贵州等省区,海外的台、港、澳,东南亚都有数量不等的分布,在这些地区的分布成大分散小聚居格局。现代以来,客家人走向世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有客家人的踪迹。
集中聚居在赣闽粤边区的客家人,与福佬人(含闽南人、潮汕人)、广府人为邻,历史上曾因土地、山林和其他生产、生活资源的竞争,引起严重的冲突,因而激发了一些客家人士研究客家源流的热情。其后,由于客家人在世界范围里的广泛分布及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出色表现,对于客家源流的兴趣已不限于客家人士,它已扩大到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等多个学术领域,吸引了众多的学者进行探讨。“什么是客家?”“客从何来?”诸如此类的问题,成为百姓和学者共同关注的课题。
对于以上问题,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由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国传教士发端,20世纪30年代罗香林先生集其大成的研究结论成为主流话语。这种学术潮流的基本观点是:客家先民来自中原地区,是具有辉煌历史的中原士族华胃的后裔,他们自晋代至宋元之际,主要由于战乱的原因,多次大规模地从中原移民到赣闽粤边区,另创家园,保持高贵血统,成为血统纯正的优秀汉族民系①。罗香林先生的研究结论和研究方法,在客家学界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的客家研究热潮,不少学者仍把罗香林先生的研究结论和思路奉为不二法门,充其量只是补充一些新的资料发挥罗香林的观点而已,有的研究者甚至把客家血统纯正论的观点引向极端,提出了客家先民的主体是中原士族②,客家基本上未与舍族通婚的观点③。这种客家血统纯正论的观点,实质上就是客家起源一元论的观点。
其实,任何民族或民系的来源都是多元的,客家起源一元论的观点,既经不起学理的推敲,也经不起史实的检验。下面我们分别从事实和理论两个层面阐述客家来源多元的观点。
一、从史实和田野调查资料看客家的多种来源
就史实来说,文献记载和田野调查的大量资料,都说明客家起源一元论的观点违背实际,不合情理。
例如,唐末五代担任汀州刺史的钟翱,被视为当今汀赣钟姓客家人的祖先,其墓在福建省长汀县灌田乡,至今尚存,受到钟姓客家人的四时祭享。据此,钟翱作为客家先民应无可疑。但考之史籍,钟翱的祖父钟全慕,唐末五代天下分崩离析时据有汀州,自称刺史,当王潮占有福州自称留后时,他举籍听命,“岭海间群盗二十余辈皆降溃,潮乃尽有五州之地。”④观此情势,钟全慕大概是“岭海间群盗”的领袖,而这支钟氏极可能属于盘瓠蛮。
按盘瓠蛮迁人赣闽粤,史迹斑斑可考。大体说来.奏汉时盘瓠蛮主要分布在武陵地区,故有武陵蛮之称。魏晋南北朝时期,盘靓蛮的分布从武陵地区向四周扩展,足迹已遍及武陵、巴陵、零陵、桂阳、澄阳、衡山、熙平等郡。隋唐之际,盘瓠蛮迫于种种外力的挤压,开始了向南迁徙的历程。他们从四方集结渡过洞庭湖后分成两支,一支继续南进,溯湘江而南,先后进至衡州、连州等地,再沿涅水、武溪等河流南下粤中,有的转趋闽省,有的折向广西。传世文献所见的相关史料,如唐代南岳玄泰禅师居衡山时所作《舍山谣》,刘禹锡在连州写下的诗歌或竹枝词,都可作为这支盘靓蛮南迁的见证。
玄泰禅师《舍山谣》曰:
舍山儿,舍山儿,无所知。年年研断青山嵋。就中最好衡岳色,杉松利斧摧贞枝。灵禽野鹤无因依,白云回避青烟飞。猿揉路绝岩崖出,芝术失根茹草肥。年年研罢仍再锄,千秋终是难复初。又道今年种不多,来年更研当阳坡。国家寿岳尚如此,不知此理如之何。①
据此诗,唐代已有一支以研山烧舍为生的山民活跃于衡山一带山区,被称为舍山儿。这是一则极为珍贵的史料。按当时舍族尚未形成,这种“舍山儿”应是舍族的先民。他们的生产、生活特征是研山为活,今年所研“种不多,来年更研向阳坡”,也就是去痔就肤,随山种插,迁徙无定,与盘瓠蛮的特征完全符合,我们有理由推断他们正是盘靓蛮南下到达衡州的一支。
刘禹锡在连州刺史任上的诗歌与竹枝词关涉盘瓠蛮者甚多,其《连州腊日观莫谣猎西山》写道:
海天杀气薄,蛮军步(一作部)伍嚣。林红叶尽变,原黑草初烧。围合繁钮息,禽兴大筛摇。张罗依道口,曦犬上山腰。猜鹰虑奋迅,惊鹿(一作磨)时踢跳。瘴云四面起,腊雪半空消。箭头余鸽血,鞍旁见推翘。日暮还城邑,金茄发丽谯。①
这首诗描写莫摇狩猎的壮观场面,在诗中莫摇又被称作“蛮军”,联系到作者另一首《蛮子歌》对蛮的描述:
蛮语钩轿音(一作钩轿语音蛮,一作蛮语音钩轿),蛮(一作身)衣斑斓布。熏狸(一作狐)掘沙鼠,时节祠盘抓。忽逢乘马客,恍若惊磨(一作寮)顾。腰斧上高山,意行无
旧路。②
可知莫谣就是语言钩轨难懂,喜穿斑斓衣,喜食小动物,有祠祀盘瓠习俗的武陵蛮无疑。
刘禹锡还有《赴连州途经洛阳诸公置酒相送张员外贾以诗见赠率尔酬之》一诗,写道:
谪在三湘最远州,边鸿不到水南流。如今暂寄搏前笑,明日辞君步步愁。③
说明当时连州是三湘南面最偏远的一州,属于荆湘系统,但其水南流,通过水路与岭南的联系密切。综观这些诗篇,不难想象,唐中叶之前,武陵蛮已经自其老根据地沉、湘、鼎、澄一带南下,分布于湘中偏南的衡州和时属三湘今为粤北的连州(今广东连县、阳山、和连南摇族自治县、连山壮族谣族自治县等地),顺着南流的水路,很容易就可继续往粤中迁徙。
另一支是向东到达都阳湖地区,渡过都阳湖进人江西后邀通南进。这在文献史籍和口传史料中也有迹可寻。
让我们先看文献史籍。据《新唐书》卷190《钟传传》载,唐末王仙芝所部人赣时,江西有钟传与之相呼应:
钟传,洪州高安人。以负贩自业,或劝其为盗必大显。时王仙芝猖狂,江南大乱,众推传为长,乃鸿夷僚,依山为壁,至万人,自称高安镇抚使。
《资治通鉴》卷255唐嘻宗中和二年(882)五月条,于此事记载道:
先是,王仙芝寇掠江西,高安人钟传聚蛮僚,依山为堡,众至万人。仙芝陷抚州而不能守,传入据之,诏即以为刺史。至是,又逐江西观察使高茂卿,据洪州。
两相对照,可知钟传所鸿集的“夷僚”,又称为“蛮僚”,都阳湖西南侧赣水流域的洪州(今南昌、修水、高安、万载、武宁、永修、丰城等地),唐末有大量夷僚或蛮僚聚居。另据《新唐书》卷68《方镇表》五载:乾元元年(758)“置洪、吉都防御团练观察处置使,兼莫摇军使,领洪、吉、虔、抚、袁五州,治洪州”,说明唐代遍布江西的夷僚或蛮僚主要是莫摇,也就是盘瓠蛮,是舍族先民。钟传以钟为姓,作为盘瓠蛮的领袖,他自己应该就是盘瓠蛮的一员。
江西各地的盘瓠蛮来自何方?舍族口传史料为我们透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