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责任者:谢重光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来源:客家文化与妇女生活
摘要:客家文化与妇女生活第53-57页
第二章
客家社会文化生活中的蛮夷之风
一、客家地区的自然环境及土著居民状况
客家基本住地所在的赣闽粤边交界地区,都属于典型的丘陵山地,境内重山复岭,连绵不断;山谷间河流交错,大小盆地星罗棋布;气候温暖,雨量丰沛,故尔在古代未开发时及开发之初,林着深阻,瘴病横行,三个地区的自然环境有不少共同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交通闭塞。
相对而言,赣南的交通状况较好,它作为中原外伸的边缘,与中原的联系相对比较紧密,但在唐中叶以前,大庚岭路尚未开通,中原通岭南的交通线主要是桂州路和郴州路,都偏在西部,赣南与外界的联系还是很艰难的。唐开元间大庚岭新路开通,成为中原通岭南的最佳路线①,赣南的交通条件和地位才得到极大的改善和提高。闽西地处闽粤西南徽,崇岗复岭,深溪窈谷,其地势大致成东北高、西南低,山间河谷盆地一般较赣南为小,位置则更偏僻闭塞,交通条件也比赣南差。其闭塞荒僻之状,比赣南更甚。粤东粤北之客家住地,大致相当于今梅州市全部,外加河源市的大部分、韶关市的部分及揭阳市的揭西等县。在宋代它大致相当于梅州、循州全部,韶州部分及潮州北部、惠州东北一小部分。在交通方面,粤东粤北客家住地既不处在中原通岭南的交通孔道上,又不靠海,享受不到从海路与外界联系之便利,加之距岭南政治、经济中心的广州最为遥远,实属“岭表之末”,又比闽西显得更边远荒僻。
第二个特点是居民仍以蛮夷为主。
根据历史记载,赣南、闽西、粤东,古代都属于“百越”的范围,其中闽西、粤东又是“百越”族中“七闽”部落的领域。
“七闽”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周礼夏官职方氏》记载道:“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唐贾公彦《疏》云:“叔熊居淮如蛮,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之七闽也。”可见“闽”是南方少数族“蛮”的一支,“七闽”则是指古闽族的七个部落,后来转义为七闽部落的分布地。其范围除今浙江南部和福建全部之外,还包括广东东部。宋人欧阳态的《舆地广记》卷35“广南东路”条记载道:“潮州,春秋为七闽地,战国为越人所居。”“梅州,春秋为七闽所居,战国时属越。”这是粤东古属七闽地的明证。至于今福建省直属七闽,更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欧阳态的《舆地广记》也有明确记载,这里就不详细举证了。
赣南不属于七闽的领域,它“春秋为吴越地。战国越灭,为楚地”①。但“为楚地”只是政治上属楚国统治,所居的主要仍是越人。《史记》卷87《李斯传》有“北逐胡貉,南定百越”一语。“百越”又作“百粤”,有东越、闽越、甄越、于越、西越、骆越、南越之分,大致今浙江南部,福建、广东、广西全部,安徽、江西、湖南、贵州的部分地区,以及越南的大部分,都在百越的范围内。所以直到秦代,赣南、闽西、粤东居住的都是统称为“百越”的南方少数族人民。
这种情况汉初仍然不变。汉高祖封无诸为闽越王,统治闽中,定都东冶,其领地包括今福建省大部分地区;又封赵佗为南越王,统治岭南,北与长沙接境,东北与闽越接境,赣南包括在其境内,今漳州漳浦县盘陀岭以南也属于南越①。至于闽西是属闽越还是属于南越,史文未有明载。有人认为闽西的武平县为汉高祖所封南海国的封地②,也有人认为南海国大约建立在汀潮赣之间③,总之是在汉封几位越王的领域之内占换句话说,西汉初期
赣南、闽西、粤东的居民仍是百越民族。
汉武帝时,闽粤国和南海国被灭,其人民被强迫迁徙到江淮,一部分不愿迁徙的人民逃匿于深山密林之中。此后直至唐代中叶,闽粤赣交界区域的情况在史书上很少记载,从我们所见到的几条材料来看,这一时期这一地区还有不少汉族政权未能直接统治之地,散布其地的少数土著族居民还过着相当原始的生活。例如赣南“有神名山都,形如人,长二尺余,黑色、赤目、黄发,于深山树中作案”,“此神能隐身,罕睹其状”。传说晋宋时期赣县有百姓至县西北十五里处的山上伐树,在一株大梓树上就取出了山都营造之案④,其实这种“山都”都是一种身材矮小尚未开化的少数族民,他们还过着有如汉族传说中“有巢氏”的巢居生活。
闽西也有类似情况,不过比赣南更原始落后。在汀州初设治时开辟山林见到的所谓山都,所谓妖怪,都是指尚处于原始状态的蛮夷土著族居民。
粤东的情况,在隋唐之际基本上是理僚的势力范围。史载,隋朝末年,天下纷崩,群雄并起,割据循、潮二州的是理酋杨世略。后来杨世略投降唐将李孝恭,唐朝就命杨世略为循州总管①。故尔著名历史学家谭其嚷说:“汉人之移殖粤东,唐宋以来始盛。自唐以前,理为粤东之主人。……盖自梁至唐,岭南名为中朝领土,实际在理帅统治之下者,垂百余年云。”②这一见解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唐朝建立以后,汉族中央政权加紧了对赣闽粤交界区域的控制和扩张,于是汉族势力与土著少数族势力的冲突顿时频繁而激烈起来。下面摘录部分有关记载,以资分析:
(唐高宗)永隆二年(681),有盗攻南海,广州边鄙被其灾。皇帝哀洛越之人催其凶害,以公(循州司马高旋)名家之子,才足理戎,乃命专征,且令招慰。公奉天子威令以喻越人,越人来苏,日有千计。③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置……岭南五府经略,绥静夷、僚,统经略、清海二军。
(唐嘻宗中和年间,)王仙芝寇掠江西,高安人钟传聚蛮僚,依山为堡。⑤
(唐昭宗景福元年〔89幻,王潮派兵攻福州,)平湖洞
(在莆田县界处)及滨海蛮夷皆以兵船助之。①
(唐昭宗乾宁元年〔894〕,)黄连洞(在宁化县南潭飞漂)蛮二万围汀州。②
长治为光龙恫,宁化为黄连恫,恫者苗人散处之乡,大历后始郡县其巢窟,招集流亡,辟土植谷,而纳贡赋。③
天宝之乱,列郡望风而靡,汀,七闽穷处也,幕尔一城,子然于蛮风鳖雨中。④
(汀)郡之北,莽莽万重山,苍然一色,人迹罕到……朱国汉云:“绿蒲舍客饭,红叶女郎樵。”⑤
唐时初置汀州,徙内地民居之,而本土之苗仍杂处其间,今汀人呼日舍客。⑥
(嘉定二年〔1209〕十一月,)郴州黑风恫寇李元砺作乱,众数万、连破吉、郴诸县……(三年)夏四月癸亥,李元砺犯南雄州,官军大败……(十一月)李元砺迫赣州,南安军……⑦
(绍定三年〔123田二月)戊戌,诏:汀、赣、吉、建昌蛮僚窃发,经扰郡县,复赋税一年。⑧
德佑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禾祥捧诏涕泣,使陈继周发郡中豪杰,并结溪恫蛮……⑨
(潮州)距州六七十里日山斜,恫僚所聚,丐耕土田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