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责任者:谢重光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来源:客家文化与妇女生活
摘要:客家文化与妇女生活第105-109页
第三章
宋明理学在客家地区的传播
一、宋明理学在客家地区的传播
在学术史上,一般认为宋明理学在客家地区的传播是比较薄弱的,其实不然。本书以赣闽粤客家地区为中心,具体考述宋明理学在客家地区传播和取得意识形态主流地位的情况,以便为客家妇女生活的演变提供一个客观正确的时代背景。
(一)宋代理学特别是闽学在客家地区的传播
宋代理学在客家地区的传播,可以说是与理学中闽学一派的形成同步进行的。闽学的先驱,大都是闽西北人。其中杨时是最关键的人物,“自杨时传二程之学于闽,其道大行”①。而杨时的出生地龙湖村,正是在客家基本住地汀州明溪县境内。因此可以说,杨时是真正意义上的客家先民②。他幼时接受教育及成年后传播洛学,大都在闽西北地区,包括后来的客家地区。
杨时的弟子据说有一千多人。罗从彦是其中最知名者之一,字仲素,号豫章,南宋南剑州沙县人。一说“归化沙阳人”①。沙县在宋代一度属于汀州,与纯客家地区汀州的关系密切,而归化则是汀州属下的纯客家县。更重要的是,罗从彦曾到纯客家县连城县讲学。坐落在连城县冠穿山上的仰止亭,背倚壁立千初的灵芝峰,前瞰文川河,环境幽雅。据文川罗氏族谱,罗从彦应连城县罗氏宗亲之聘,于建炎二年至绍兴元年(1128一1131年)的4年间,前来仰止亭讲学‘当年罗从彦手书的“壁立千初”四个大字,就镌刻在灵芝峰上。罗从彦的五世孙罗良凯追踪先祖,也来仰止亭读书,手书“名山拱秀”四字,刻于乃祖石刻下方。
在理学名儒的推动下,崇尚理学成为闽西客家地区学术思潮的主流,并很快培养出本地籍的理学名家,其最知名者为长汀县人杨方。据《临汀志》“进士题名”,杨方,字子直,号淡轩,隆兴元年进士,“清秀笃孝,行己拔俗,中乙科。平昔心师朱文公,调弋阳尉。还,特取道崇安参请数月,面受所传而归”。杨方获得朱熹真传,在朱门弟子中也算是杰出的,当理学被列为“伪学”遭到禁止时,杨方被视为“赵汝愚、朱熹党,罢居赣州,闭门读书”②,以立场坚定、修养纯粹知名于世。他在朱熹学派中做的工作和起的作用都比较大,明代汀州名儒雷盆在一封书信中说,杨方“尝人武夷,从学朱子,赞朱子兴白鹿洞,见朱子自注《鹿洞赋》中。朱子订镰溪通书,得其藏本以校,见朱子《太极通书后序》。……夫朱子倡两绝学,天下英杰萃于一门。汀州惟淡轩一人,与闻至道。其遗风余韵,足以起衰式靡”③。也就是说,杨方在朱子门下,参与了创办白鹿洞书院、帮助校订周敦颐《太极通书》等重要工作,受到朱熹本人的器重。他的事迹和思想品格,对于汀州后学是一种很好的模范表率,几百年来一直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
汀州读书人中,像杨方那样崇尚理学,或直接受杨方的教导而钻研理学者,可谓层出不穷。例如,连城的本地俊彦丘鳞、丘方叔侄,结庐冠穿山,曾与罗从彦五世孙罗良凯时相过从,丘鳞还直接师从杨方,对于理学在连城、在闽西客家地区的弘扬和传播,起
了不小的作用。
兹仅据《临汀志》“进士题名”一目所载,列举宋代汀州理学士人情况于下:
政和八年进士王宗哲,长汀县人,“年逾七十,引年致仕,归旧庐,创堂,手植六柳,号六柳先生。……(郡守张)宪武《题六柳堂》云:‘六柳先生以道名,归来高伴子真
耕……”
绍兴五年进士张良裔,宁化县人,“自幼端重不媚时好。宣和间,三经考学行,良裔独好二程先生之学,虽屡默不变。建炎间,学禁开,中第,调循州龙川簿。……奏辟武
平垂以便侍养……再调零都。”
绍兴十二年进士黄烈,“老成长厚,乡党推重。”淳熙五年进士吴雄,长汀县人,“笃学,尤深于《易》…自注《孝经》一编。”
庆元二年进士郑应龙,长汀县人,“从杨淡轩(即杨方)授《春秋》登第。”
嘉定十三年特奏名进士丘鳞,连城县人,“师事杨淡轩,赣州赣县尉,有廉声。”
宝庆二年特奏名进士丘方,连城县人,“鳞之侄,赣州宁都县丞。”
这些人本身是汀州客家人,研习理学,登科中举后,或在家乡传播理学,或曾在其他客家地区(如循州、赣州等地)为官,对当地理学的传播起了推动作用。循州、赣州、潮州等客家地区士人中有类似情况者也不在少数,他们的努力,是理学在客家地区广为传播的重要因素。
南宋后期,在理学取得意识形态主流地位前后,在临客家地区的官员中,也有不少理学中人,他们利用手中权力,兴学校,讲修养,崇先儒,推行理学之功更大。现仍以汀州为例,列述如下:
郡守赵崇模,嘉定十六年(1223)到任,“创朱文公、杨考功祠于学右,拨田以供释菜。”(郡守题名)
胡太初,宝枯六年至景定元年(1258一12印)在任,“大修郡学,重建明伦、极致堂,御书、稽古阁,肇行乡饮酒礼,六邑士友毕会。”(郡守题名)
著名理学家孙叔谐,嘉熙二年至四年(1238一l24())在任。(通判题名)
著名理学家林光庭,淳枯十二年至宝枯二年(1252一1254)任汀州通判。(通判题名)
王道翁,宝枯六年(1258)到任,“汀士风不振久矣,原于乡校废坠,文风未盛,道翁下车之初,首动念焉。越一年,力陈三修之文,赞决郡守。兴修芹伴与夫修城壁,修图志,无非关系风俗之大。守如其请,一一修明。由是行乡饮有地,御外侮有禁,风俗有籍,皆道翁之力也。”(通判题名)①
在这些理学出身的官员前赴后继的努力下,汀州的各级学校被改造成理学的讲习所和理学家的养成所。如汀州郡学,“至嘉定十一年,郡守罗公勋重修。继而郡守赵公崇模于学门右创朱文公、杨考功二先生祠,使学者知所慕向。……开庆初,郡守胡公太初……重书‘稽阁’匾,易芳桂堂名曰‘极致’,取《中庸》‘致广大、极高明’义。……后村先生刘公克庄为之记”。长汀县学,“淳枯间,宰陈显伯在官视事,慨然有下车修教之心,……又于堂北敞二十余楹为元公、二程、二张、朱子祠,以乡贤郑蔡州中立、杨考功方配焉,使学者知所归向”①。这里提到的元公为周敦颐,是宋代理学中镰学的代表人物;二程指程颖、程颐,是洛学的代表人物;二张为张载、张拭,是关学的代表人物;朱子即朱熹,是闽学代表人物。郑中立和杨方都是汀州人,是本地理学代表人物。学校中供奉着宋代理学镰、洛、关、闽四派的代表人物和本地的理学先贤,楼台堂阁都取了理学色彩极浓的名字,研习的经典是朱熹编定的《四书》之类,因此说这时汀州的官学是理学的讲习所、理学家的养成所,确是名副其实、当之无愧的。
客家地区的书院在传播理学方面也起了重要的作用。汀州的书院,有据可考始建于宋代者,有连城县冠穿山上的仰止亭和丘氏书院。仰止亭为文亨罗氏所建,主体建筑是三层八角形书斋,罗从彦曾应邀来此讲学,已如前述。丘氏书院坐落在冠穿山五老峰下,本是南宋丘鳞、丘方叔侄结庐读书之处。叔侄两人师从名儒,精研理学,先后于嘉定十三年(1220)和宝庆二年(1226)成为特奏名进士,创下叔侄进士的佳话。丘氏后人为了彰显祖先这段辉煌经历,将此读书处辟为书院。数百年来,历尽沧桑,弦歌不辍。
汀州在宋以后历朝陆续修建的书院就更多子,汀州城内有勤江书院、新罗书院、森玉书院、紫阳书院、东山书院、正谊书院、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