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习俗礼仪>>其他礼俗

第六章 西方宗教在客家地区的传播与客家妇女生活的变迁 创建日期:    字体显示:  

主要责任者:谢重光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来源:客家文化与妇女生活

摘要:客家文化与妇女生活第249-253页

     第六章
    西方宗教在客家地区的传播与客家妇女生活的变迁
    一、西方宗教在客家地区的传播
    明中叶以来,西方的天主教、基督教相继传到我国,在传播宗教信仰的同时,办学校、开医院、开展各种社会文化事业,使教区民众的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其中教区妇女生活受到的影响尤为深广。
    福建、广东两省,向来是西方天主教、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重点地区。以福建来说,早在元代,泉州就是基督教(也里可温教)在中国南方传播的中心,而闽东沿海地区也可能有基督教在传播。及至明代中叶以来,随着西方殖民者在亚洲的扩张,耶稣会士沿着海路纷纷来华,他们首先进人广东,接着便因势乘便,来到福建,深人各地传教。福州、泉州、福安、建宁、建阳、延平、邵武、厦门等地,先后有传教士的足迹,不少人接受了洗礼,也有一些佛道庙宇接受传教士劝化,改为天主教堂①。
    两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朝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准许外国传教士到中国内地自由传教。五口中广州在广东,福州、厦门二口在福建,因而广东、福建更成为西方传教士传教的重点地区。鸦片战争的硝烟未散,天主教、基督教新一轮的传教高潮已然展开,广东、福建沿海地区便遍布传教士的足迹。
    如在广东,自《天津条约》签订之后,英圣公会、约老会、德信义会、瑞美会、基督同寅会、德长老会、宣道会等差会纷纷进人岭南建立传教事业。广东境内东、西、北三江地带都有外国教士传教的足迹,巴色会甚至深人到粤东客家和福佬地区。至光绪二十六年(l9(力年),在香港、广州、汕头、肇庆、英德、北海等地设有传教总会达30余处,其余各市、县设立分会基址达百余处,全省教徒已达13《x旧余人。此外,潮汕地区有岭东浸信会,为北美浸信会所创,并不隶属两广浸信联会,但属同一宗派。咸丰十年(18印),受北美浸信会的委派,该会教士耶士摩和约翰抵汕头妈屿传教,稍后在署石创设传道所,为岭东浸信会的根据地。此为北美浸信会在潮汕正式传教之始。后教务日益发展,据岭东浸信会刊物《嘉音》,光绪二十八年(19()2年),该会有堂会22处,信徒837人,至民国巧年(1926年),堂会增至125处,信徒增至4380人。又据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中国基督教团体调查录》,至民国37年(1948年),岭东浸信会有堂会127处,信徒达8300人,办有医院4所、诊疗所5个、圣经学校和义工训练所各1所。
    在福建,天主教、基督教的传教活动同样活跃,仅举一例即可以说明问题:早在道光二十二年元月十六日(1842年2月24日),美国归正教牧师雅裨里博士(DrDavidAbeel)偕同文惠廉博士(Dr.wiilialnJones11e)便已到达厦门传教,其时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炮声还在东南沿海地区隆隆轰鸣呢!
    地处山区的闽粤客家住区,交通不便,接受西方宗教的时间晚于沿海地区。但是,一来,粤东客地(包括嘉应州所属各县及潮、惠所属各客家县)毗邻汕头,闽西客地毗邻厦门,二来,传教士的热情不是一点交通困难所能阻止得了的,故粤东、闽西客地传人西方宗教的历史还是比较悠久。
    据研究,天主教和基督教传人汕头后,便分别于清代嘉庆末年和咸丰年间传人粤东客家地区。但粤东客家地区大规模接受西方宗教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其时巴色会、浸信会等差会的宣教区逐渐从汕头、潮安、潮阳、揭阳、黄冈扩大至客属地区之梅县、五华、兴宁、焦岭、平远、都乌、河婆等地。另外,也有客家人外出接受了天主教或基督教,回到家乡后进行宣教而使这些西方宗教传人客家地区的情况。天主教、基督教经由这两种途径传入粤东客家地区后,发展迅速。据统计,二十世纪初,嘉应州单独成为一个天主教教区,全教区有教徒4《XX)人、教堂ro间、小堂37间、小学11所。1929年嘉应教区升为“监牧区”,1935年升为“代牧区”,福尔德神父任代牧区主教。在1933一1945年间,嘉应教区有天主教堂23座、祈祷所12间,并建立了女修院、小学、儿童道理班、露德圣母青年会等。直至40年代末,嘉应教区有神父、修女51人,其中美籍27人,法籍2人,中国籍22人,教堂29间,祈祷公所20多处,圣约瑟修道院1间,女修道院6间;教会中学1所,小学6所,识字班4个,施药处7个,织布厂1间,单车店l间。教徒人数最多时多达1.6万多人。而基督教在粤东客家地区传播的特点是教派众多,至1949年,梅州地区共有基督教教堂印间、教徒佩492人,隶属于瑞士巴色传教会。
    至于基督教堂在粤东和粤北客家地区的修建情况,据学者已经查明的资料,列举于下:
    揭西五经富基督教堂在大北山下,建于晚清至民国。有“姑娘楼”、道济中学、礼拜堂、神李院、牧师楼、福音医院等。
    韶关风度中路基督教堂在风度中路,建于民国。钢筋混凝土构筑。
    和平阳明基督教堂在阳明镇,建于清光绪年间。主体建筑有牧师楼、圣殿、景仰东山楼等4幢中西合璧式楼房,占地共6000平方米。
    紫金基督教总教堂旧址在乌石乡荷树湾村,中西合璧式二层楼房群,民国建,占地3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有礼拜堂、牧师楼,总建筑面积820平方米。
    连平元善基督教堂在元善镇青云街,建于清光绪年间。石砌墙基,上垒泥砖,二层悬山顶。
    连平鹤湖基督教堂 在元善镇鹤湖村,建于清宣统年间。中西合璧式,二层楼悬山顶。
    梅州圣约瑟教堂 在梅江区西郊乡黄塘村,清光绪年间建。建筑有修道院、传信大学和女修院等。
    西方宗教在粤东客家地区传播时创办的一系列近代化的学校①,可以说是粤东客家地区近代教育之先河,为当地士绅创办近代新式学堂提供了一个参考的标准,树立了榜样。这些教会学校和西方传教士传播了西方文化,培养了一批近代化人才,为粤东客家地区乃至整个广东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面进步做出了贡献②。
    天主教传人闽西客地,始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是年九月,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Giulio龙eni1582-1翻9年)从福州来汀州传教,教徒刘多明献房屋一座作教会圣堂,后又捐资在北山南麓老古井旁建新教堂。一年后,艾儒略又派长汀人葛雅各伯来汀传教。崇祯十七年,艾儒略派葡萄牙人孔西满来汀任长汀天主教本堂,葛雅各伯为助理,发展教徒800余人,闽西天主教由此发展到极盛。清顺治六年(l研9年),艾儒略在延平去世,孔西满到延平接替艾儒略的工作,汀州的教务大受损失。康熙末年(1720年前后),在礼仪之争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应福建籍官员的要求,康熙帝下令禁止天主教,耶稣会在福建的势力逐渐消失,至鸦片战争后才得以恢复。光绪三十二年(19(沁年)长汀教堂由老古井迁至西门社下角,此时,西班牙教士宋金铃来汀传教,五年后调任福州。1935年(民国24年)德国传教士贝学纯及韩丽格、欧良英二修女来汀重办教务并落实建立圣堂地址①。
    天主教、基督教传人永定、武平、连城、上杭等县的时间也在清末。据这几个县政协《文史资料》的有关报道,武平县因毗邻粤东的蕉岭县,较早接受天主教,连城、上杭等县是经由武平县接受天主教的:
    武平天主教始于1852年(清咸丰二年)由广东蕉岭天主教徒曾桂英来到下坝,一面经商,一面传教。1858年下坝赖文伯、张国喜等人到梅州领洗,回来后便带动其他群众接受天主教信仰。此后,广东蕉岭天主教堂每年均派外籍神父来下坝访问教友及进行传教。1861年,蕉岭天主教堂为了扩大教务和影响,差人来下坝墟上租用民房为临时
全文内容请见附件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