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责任者:李根水 罗华荣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中国华侨出版社
来源:宁化客家民俗
摘要:宁化客家民俗第30-34页
第二章喜庆
一、生辰之庆
(一)三朝:婴儿出生第三天,家中为其洗澡,谓之“洗三朝汤”,古称“汤饼之会”(但也有五朝、七朝、十二朝甚至更长的)。此日亦须宴请亲友族邻,规模一般不大。“三朝”请过的亲友,须牢记婴儿生日,此后“过周”、做逢十生日,则不必再请,应主动具礼前往,即所谓“请亲贺寿”(婚嫁亲事须用请,不请不来;做寿、建屋乔迁、丧葬则不必请,有交往者自会主动前来)。
婴儿出生后,如是男孩,新当父亲者须用酒一壶、内装熟肉二斤,鸡一只做一挑挑往岳父母家“报喜”,告知某日做“三朝饭”。第二胎以后生的,可不报喜。
婴儿三朝,外公外婆来时应送婴儿衣裙二套,披袄一件;其他亲友则送布料,鸡蛋,亦有送现金红包。
“三朝”酒宴,亦与其他喜庆宴席相同,办十几个菜,但请客规模小,少的三五桌,多的十余桌,大事操办的仅个别。
(二)六十工:婴儿出生两个月,亦要办酒席,称“做六十工”(有的会推迟一二个月,但亦称“六十工”)。
外公外婆应送“坐栏”(小儿坐的木制围栏椅),“推子”(供小儿睡的竹蔑编制小床,底部装有轴轮,置平地可前后推动)、小儿衣服、“叉卡子”(小儿围脖)等,一般亲友送布料、蛋,也可现金包礼。
“三朝”受请的至亲好友,族亲近邻,“六十工”乃至“过周”、“做十”,须主动送礼往贺。
(三)过周。此亦中华古俗,或称“试周”,古谓“醉盘之期”。婴儿出生一周年,谓之“过周”,也叫“担盐”,虚岁(二岁)称周岁。外公外婆早上光临,要给外孙送从头到脚的穿戴:帽子一顶(以前多做后脑可垂到肩下的“尾巴帽子”,帽额上缝一、三、五个多至九个镀金银质小菩萨)。围脖两个,衣、裤、鞋、袜等。
婴儿穿戴上外公外婆送来的衣帽鞋袜,家中用箩盖或簸箕装上若干小物品(男孩用笔、算盘、书、玩具、食品等,女孩用剪刀、尺、针、线、玩具、食品等),将婴儿置坐其旁,观其所取,试测其日后志向、智愚,虽类游戏,亦颇含深义。
(四)做“十”,过周之后,每逢虚岁十岁、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等,均称“做十”,但大抵隐而秘之。客家人有“三十四十无人知,五十六十杀只猪子叫微微”之说,盖因未上花甲(六十岁)不能称寿。十岁到五十岁,一般人家皆不甚操办,三五桌至亲好友、本家近邻而已,虽也有大事操办至几十桌的,但不多。
过去有女儿不能在娘家做“二十岁”之俗(即二十岁前须出嫁,至少已订婚,要到夫家做。),但如今此俗已废。
虚岁六十岁,已上花甲,可称做寿,稍有条件的人家,必预作准备操办一场,亲友也会互相传扬,届时具礼往贺。
六十岁以后逢十各寿,可以挂联、“接食”(鸡、肉),但钉匾到族祠则起码须七十岁以上,这还是近年放宽的条件。若按以前规矩,在族祠挂匾须具备“夫妻六十年”、“兄弟三百岁”(如有死亡一人或出继的不能算),“五代同堂”三个条件之一,因绝大部分人难以达到,故各姓根据具体情况已适当放宽,上了八十岁,有儿有孙,家境不错的,在取得族中同意后即可钉匾人祠;个别对族中公益事业作出过贡献的,七十岁也可额外允准其钉匾人祠。凡到祠堂挂匾的,族人皆可往贺,即使是素无来往者也不可拒收其礼,故有些办宴可达七八十席,超过百席者也偶尔有之。
一般人家做六十以上的寿,都会请族戚友中文化比较高者写几幅对联张贴,以示喜庆;凡宾客送布料,亦以红纸写上寿庆联轴缝到布上挂于厅壁,称为“布联”。有些办宴规模较大者,提前一二天即请族亲好友商定帮忙人员,甚至将人员分工红纸大书贴到墙上,稗使各司其职,不致忙乱无章。
寿诞前一日,帮忙人员大都要到位,买菜、杀猪、宰剖鸡鸭鱼、洗刷碗筷及葱蒜菜蔬等,有些冷盘、卤味,煎炸菜肴等,亦可备好。
有些体面人家做寿,有“拜寿”、“游匾”之俗。拜寿一般在早晨,祖宗牌位前点起香烛,寿星端坐寿堂正中,儿孙女媳及女婿、外孙等按大小顺序依次向寿星行鞠躬礼,并说些“增福增寿,长命百岁”之类祝辞,寿星备好若干红包,凡拜寿者均发一红包。拜完之后,在寿堂请已到的亲友近邻吃寿面。
“游匾”即将族中亲友送来贺寿的匾,由儿辈抬着沿村道游行一遍,所有已接到的布料均写上联轴举着随行。游匾途中,鞭炮不能停,一串连着一串放,有的人家游匾,光买鞭炮就花数百元。游匾回到厅堂或祠堂后,有的还须“祭匾”,祭文用红纸书写,大意是昭告列祖列宗,家中父母做寿、祈保寿星健康长寿,子孙发达昌盛之意,由寿星长子主祭,其余儿孙陪祭。
钉挂匾时,亦须放一长串鞭炮,钉好后,由负责钉匾人(一般请泥水匠或木匠)在鞭炮声中边撒“花米”(用几斤米,其中部分染红,混和后装在小蔑箩中)边发“彩”:
日吉时良大吉昌,今朝打匾正相当,
南极仙翁来祝领,儿女孙媳立满堂,
一要家庭和睦,二要身体康强,
三要子孙发达,四要人口安康,
五要五福齐全,六要路路吉祥,
七要百谋顺意,八要名传八方,
九要长命百岁,十要万代隆昌。
其儿女孙媳等一边附应“有啊!”一边撩起衣衫装米(装得的米拿回家中做饭,俗认为“更发”)。
中午客人到齐,联、匾等挂好后,即可鸣炮开席,例应拘席。男寿以本族辈份年岁俱大者坐首席,女寿以外戚坐首席。酒席过半,由寿星长子率诸子孙侄辈向来宾“下礼”致谢。
寿宴一般只办中午一餐,个别村有次晨再办一餐之俗。晚餐请各帮忙人员吃饭,不少有钱人家做寿宴时,还请“曲棚”或“戏班”演唱,以营造欢乐气氛。而在城区,则在办酒席的前一天晚,也要办酒菜,谓之“食面”,菜肴质量可略次于正餐。
二、其他喜庆
破学毕业与升学
宁化人称“人学”为“破学”,为打破人的原生蒙昧状态,开始文化学习之意。客家人重视教育,把人学当作人生的一件大事。凡是家庭经济无饥寒之忧者,都会想方设法让孩子到私塾或更高的学堂、书院学习。“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牢牢地扎根于人们的思想深处。因此,他们把子女人学或毕业、升学都看作喜事,要办酒席宴宾客,以示庆祝。
当子女年龄达八、九岁时,父母就要准备送子女人学的事了。首先要请人选择一个吉日良辰。因为民间认为人学日子选择不当,孩子就不会念书,甚至会误了前程,故客家人对此十分重视。“破学”前,要将孩子的生辰八字开给算命先生,请他们排算,看何时适宜人学。其次,就是要请一个已入学且成绩优良、品行端正的儿童,按照算命先生拣定的日子时辰(一般天尚未晓时)让他带着孩子到学堂中拜见老师,并焚香点烛,渴拜孔圣人神像,从此开始,就算人学了。
孩子毕业,或是考上了高一级的学府,人们更是高兴异常。从前,农村中读书人少,识字的人当然也少。因此,家中出了一个哪怕是小学毕业生,也是一件大喜事,乃觉门媚生辉、邻里亲朋也刮目相看,纷纷登门祝贺。因此,要大摆酒筵,俗称“毕业酒”,请老师来坐上座。据传,明洪武年间、石壁乡辖的破下村张显宗被朱元璋钦点为状元,为了办庆贺酒宴,族人把方圆十里的桌、凳都借来了,村民们累得疲惫不堪。从这些习俗现象中,我们不难看到宁化客家人崇尚文化的内心世界。即使到了二十世纪的今天,民众的文化水平已有了普遍提升,做“毕业酒”者已逐渐减少,然而考上中专、大学的办“升学酒”则日渐增多,无疑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同时也是客家人崇尚文化习俗的延伸。
迁居
新屋落成,即可择取吉日良时,作灶,过火,迁居。
作灶应按家中主妇的生庚去选择日子时辰,动手时也要杀鸡、点香烛。作好新灶,要煎一锅擂茶,请诸邻吃“新灶茶”(旧灶拆开重作亦要煎新灶茶)。来喝茶的邻妇,送来粉干粉皮、猪油之类,从前主家可接一半,回奉一半(现回奉之俗已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