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习俗礼仪>>人生礼俗

第三章丧葬 创建日期:    字体显示:  

主要责任者:李根水 罗华荣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中国华侨出版社

来源:宁化客家民俗第页

摘要:宁化客家民俗第37-41页

 

    第三章
    老人死亡,俗称"白事",凡已登花甲以后逝世的,均可"出讣闻",举行祭奠。祭奠有"盖棺"、"堂奠"、"辞堂"、"路祭"等环节。
    一、发丧
    讣闻:老人病濒弥留之际,须由亲属为其洗澡、更衣(念过佛的要穿上念佛衣),再用长条躺椅或门板抬到厅堂右侧(面厅之左侧)安放,在其口中塞进一点金属货币或饰物,谓之"含硷"(古谓以玉实死者之口,大约只指富贵人家)。待其断气后,合家举哀,并遵礼成服,即穿上白麻布孝衣,腰系一束竺麻;男子须戴白帽,女子头披白布盖头,盖头上缝一条长数尺并染成黄色的纱布条,长度以能拖地一二寸为宜。鞋子上也要缝上白布。未穿麻衣时,衣袖上必须戴孝(即一圈白布条),男死戴左袖,女死戴右袖。但孝家若需到别人家去,应将孝布除下方可进屋。
    老人死后,丧家即应派人"拣日子"。拣日子一般是找看风水的"地理先生"。地理先生将死者及其子孙生庚问明后,查找出不相冲破刑克的日子和时辰,开列给丧家。一般是择盖棺、"开土皮"(挖坟)、出枢、棺枢人穴、立碑、化灵几个日子时辰。
    日子择定,即可将讣闻张贴于闹市或村中显眼处,同时派出亲属分赴主要亲戚家"报丧"。报丧主要报外戚、姐妹、女婿等至亲,告知盖棺、出枢的日子。
    "讣闻"用一大张白纸,由右至左竖行书写,其内容如下:

 


    父死母在称"孤子",母死父在称"哀子",父母俱死称"孤哀子"。子、孙、曾孙等不论多少,均应一一写上,如有玄孙,亦须一一写于曾孙之后。现有些人家亦有将嫡侄,孝女,女婿等也写上的。
    讣闻中"戚友族"三字宜用红纸一条书写贴上,"闻"字应用红色在字上画一个圈。
    贴出讣闻,按石壁风俗,任何人皆可具礼往吊,丧家不得拒礼。
    未达花甲而死的,一般不开祭,但有些人缘好,口碑佳,有儿子,有声望的,也可开祭,但讣闻、"铭族"、墓碑等皆不能称"享寿",而只称"行年"或"享年"。
    凡有板依佛门的妇女,初念佛时都会别取一个"佛名",逝世后,凡讣闻、灵位牌、祭文、挽联、墓碑等须写名字的,均应写其佛名。但男子即使饭依,也仍写其平常通用名。
    不是死在自己家中的(如在医院、外地等),其尸体按风俗不许进村,只能运回后停尸村外(骨灰则有的地方可允许进村,有的也不许),是谓"野魂赦鬼",一般也不祭,但可在家做道场超度,也会请"纸马师傅"做些"灵屋"焚化。
    孝堂布置。孝堂是老人逝世后停枢的厅堂,一般是一个支族的公众厅堂,称"众家厅",有些离众家厅远或无众家厅堂的,即在自家厅堂;一些只有一间屋的,则在临街临路的前间停灵。
    孝堂应在盖棺前布置好,布置形式大致是:
    厅堂正面墙上贴一大"奠"字(一般是黑纸白字),最好两侧配一幅对联,上方配四字横幅;如有放大的遗像,可挂于"奠"字之下。正墙两侧柱上(俗谓"平基柱")贴死者"遗嘱",亦是对联形式书写,也配四个大字横幅(单纸单字书写)。两边侧墙从里到外,依次贴上孝子、外戚、朋友、族众、女婿等的挽联。大门正上方贴"孝舍"或"哀所"二字。大门两边分别贴"严制"(父丧)或"慈制"(母丧)二字。大门外两侧贴一对丧家口气的对联,也要配四字横幅。"铭族"要竖在棺后正墙边。
    "铭族"是表彰死者德行的功布。《幼学琼林》中说铭族用红布为之,可长六尺,但石壁习惯皆用黑纸白字,长约五尺,亦自右至左直行书写,然后缝于一长条布上,再用线绳等挂在一根竹竿上(布四周最好竹片框住),其中行字数须"过黄道"。
    所谓"黄道,有"小黄道"、"大黄道"两种。小黄道五字是“生、老、病、死、苦”,“大黄道”十二字是“道远几时通达,路遥何日还乡。”“过小黄道”是“生老”二字;“过大黄道”是六、十一、十七、二十六、三十一等,则大、小“黄道”都能过到。
    铭族基本文体是:

 


    “拟抨”这下四字分两行并列,即是对死者的评价语,如“勤俭、温良、贤淑、忠诚、公道”等等。“戚友族”三字宜用红纸写好贴上。
    一般孝堂布置大抵如此。若帮忙者多,时间充裕的,还可挂帷慢、悬挂彩色纸花等,使灵堂更显肃穆、阴森,增强居丧气氛。
    二、盖棺祭奠
    盖棺。一般至亲接到报丧后,嫁出的女儿、孙女要立即奔丧,其他亲戚可随时往吊,亦可待盖棺这日往吊,一般要送烛一对,白纸三、五张,另送礼一封(不用红纸包)。有报丧的至亲还要送“生榕”,即鸡一只,肉数斤,“褥布”(白色裹尸布)一份(长三尺八寸),出嫁的女儿还要蒸一笼糖糕或打些核把送去。
    老人死后,从停尸到出枢,无论多久,家中儿媳、孙媳、女儿、孙女等必须每日早晚二次到孝堂哭丧,谓之“做孝”。尸边要点一盏长明灯,装一碗饭,用一双筷子垂直插在饭碗中心,谓“老头饭”;若已盖棺,饭碗可放在棺上中心部位。棺下放一陶醉、硫,供焚化纸钱之用。
    外戚(指男死者妻舅家,女死者娘家)在盖棺之日必到,来时也送“生楹。孝家自长子以下要穿上孝服到大门外跪接(有些地方男死不必跪接外戚而跪接族众;女死则必跪。),外戚未到,不可盖棺,为的是须让外戚验明死因,瞻仰遗容。
    盖棺这天,要请“八健将”代表来(即抬棺人,亦称“扛丧子”。有的村庄有自动组织的“孝子堂”,为本村本族抬棺的,则不须请人)。“八健将”代表须为死者盖褥布,盖褥视接得褥布多少而定,一般不少于三“番”(块),可盖五、七、九、十一番,但最多不超过十二番。死者头下要垫六块瓦片,瓦上再放一枕头。为使尸体安放正中,还必须“吊线”,即用一根长线,两人牵线分站在棺材两头,将线压在棺沿正中扯直,以观测死者头脚

全文内容请见附件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