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习俗礼仪>>人生礼俗

九、“吵嫁” 创建日期:    字体显示:  

主要责任者: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

来源:

摘要:

九、“吵嫁”

 

从宋朝始,地处连城、长汀、宁化、清流四县结合部的特殊地区,长60余华里、宽50余华里之地的乡村统称为“四保”,主要的有雾阁、马屋、江坊、长校、里田等乡村。“四保”历史上称为“四堡”,是因为这地区匪患猖撅,碉堡林立,村村寨寨均建有山寨,以防匪患。至今,这些山寨遗址仍比比皆是。解放后,才在连城的马屋、雾阁、上视等乡村组合成四保乡,乡址设雾阁。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经济、文化的落后,铸就了这个地区人民勤劳刻苦、朴实憨厚、具有坚强忍耐之力的特性,并在婚姻民俗事象中强烈表现出来,最独特的婚俗莫如“吵嫁”了。

“吵嫁”是迎亲那天夜里在女家的祖祠进行。“吵嫁”的烈火初燃在男方迎亲队伍进村之初,傍临黄昏、夕阳将落未落之时。无论迎亲队伍来迟来早,无论女家亲人怎样知书达礼,无论婚聘过程怎样合情合理,总之是不问一切情由,便开始近乎是不近情理的斥责。来早了,亲属在以礼相迎之中,俨然当着迎亲队伍的面:“呸呸!这么早是来洗碗洗碟吗?”“这么早是想来吃猪浴水?”目睹抬来的礼品染红了的硕大猪头又发出喷喷之声:“这猪头给狗啃也太小!”迎亲的人只能隐忍压抑着被椰榆奚落的怒火,呈着笑庸,百般地讨好奉承,连连称“是”,不能有半点动怒。迎进屋,酒宴罢,宾客云散之后,女家亲房便伴着迎亲队伍在大厅闲坐,准备迎新娘于归。这时,亲房们在呷茶、吸烟,闲聊中发出连串斥责:“一个牛高马大的女儿怎么才那点聘金?”“看见了吗,大几十张桌的客,那点肉怎么够用,再去补些来!红烛不够分,咱亲房多,再去添点!……”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男方迎亲的人不管怎样委屈求全的阐释,无论什么都按礼俗办得妥妥贴贴无可挑剔,房亲们也是将起衣袖,瞪着铜铃似的大眼,虎视耽耽摆开一副欲要踏平泰山之架势,决一雌雄,飞短流长,言来语去,不拘形式,不拘内容,不拘风采,不拘态度,仿佛真要展开一场恶战。而真的少了女家的钱,短秤的肉,必要的红烛,男家无可奈何地只好立即派人回家索取,尔后,当着亲房们的面一一交清才罢休。倘若时间尚早,即使这样,也还得搬出其他事,节外生枝的“吵”。此时,新娘的母亲和兄弟姐妹则在家里伤心欲绝,嚎陶大哭。直至长老们示意出门吉时已到,无休无止的争吵方告罢休。旋而,双方转怒为喜,显得非常之亲热,女家的亲友们拍着一个个迎亲人的肩膀,千叮泞万嘱咐,“明年叫姑爷早点来拜年,嘻嘻—”似乎一切都未曾发生,刚才的“吵”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在人们心里早已淡忘。

“吵嫁”各方至少有三五人参加。以一人为主,众人助战,至少要吵上一两个钟头。村人认为,这样纷纷扬扬的吵闹、热热烈烈的争议,才衬托出嫁女儿的光彩,才真正象征着吉祥和喜庆,深深寄托着女家、房亲们喜悦与悲伤相交织的心情。人们认为,只有吵得热烈沸扬,婚后才能过上好日子:人丁兴旺,富贵双全,早生贵子,白头偕老。如果没有“吵”,万一婚后夫妻或男女家庭有什么不测,或久婚不育,或家庭不和,或天灾人祸,便会一古脑儿的归咎为出嫁之日没有“吵”,或“吵”得不热烈。于是一代又一代的四保乡民便不敢轻易逾矩,都是谨小慎微按古老婚俗行事。倘若不举行这个礼仪,人们断然担心真正招来无穷祸患,给家庭和生活涂上不幸的阴影。其实,千百年来的事实充分证明,吵得激烈的未必能过上好日子,吵得淡漠的也不一定香火断绝。但这股“吵嫁”之火却成为四保山乡婚礼中的一大乐事,沸扬喜庆日子的异彩和神韵。

每一个民俗事象的形成都取决于自然和社会两大因素,四保“吵嫁”婚俗的成因也不能例外。落后的经济和不发达的文化背景,是形成四保特殊婚俗的主要导向。四保先民大多来自边远的甘肃、陕西和中原等地。在三国至南北朝时,客家人一度南移,到了隋唐,由于北方匈奴及其他外族人侵,中原板荡,生灵徐炭,迫使汉人背井离乡辗转各处,分别迁移江西、福建人烟稀少的地区另起炉灶,落地生根。“南迁大姓,首推王、谢、袁、肖。”除袁姓外,其余三姓至今仍散居在四保的各个村落。宋朝靖康之耻后,随着宋室南迁,他们由浙、闽、赣边的衡县、上饶沿武夷山遗迄南来,进人宁化、清流、长汀。至今长校村的门楼、招牌,甚至是农民的斗笠、棕衣上都书写着偌大的“陇西”大字,以表乡村的源流和对先祖的追念。较早的先民东山村的萧姓建于唐初、后经几次修建的琪公庙,现还供奉着祖先的神像。他们带来祖先的各种习俗,而后,在这块土地上繁衍、发展。

在漫长的社会进程中,“吵嫁”是四保地区婚俗中必须严格履行的习俗。这就是所谓“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也。”

据当地谱志记载,“吵嫁”自古至今未曾酿成过悲剧。不管是包办婚姻,或当今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结合,都没有在他们心里留下不偷快的色彩。只有等到他们成了别人的父母,有了儿女之后,又不自觉地承袭了这遗俗。

“吵嫁”婚仪是四保乡民的创举。但有的主事者,由于浓兴所致,心血来潮,唇枪舌剑,幻成怒火,吵出了格,吵翻了脸,给男女家庭都带来一些不偷快。如村民****视女儿为掌上珠,总想让女儿过上好日子,吃罢“嫁女酒”,便亲自出面“吵”,吵得无休无止,吵过了出门吉时,临近凌晨还不让女儿出门。愤怒之下,男方领着新娘悻悻而去,出门时连花炮也忘了放,新郎、新娘大为不悦,增添了感情的裂痕。好长时间,女儿都不愿上父母的家门,觉得被父母深深侮辱了。村民x xx的女儿出嫁,由于吵出了格,双方真动了怒火,当晚“吵嫁”仍不罢休,次日,女家领着一帮人再去男家“吵气吵得不欢而散,谁家也没有讨着好处。

当今,青年男女的爱情早在心头燃炽,等不到迎亲便终日亲密伺守于一处无法分离。但是,即使这样,“吵嫁”之仪式仍不能消除,村女x xx嫁给邻村一位男子。那天,新郎亲自上门迎亲,巴不得早一刻把心上人接回去,亲房们却不允许,吵来吵去硬是要新郎再掏一千元腰包。苛刻的条件使新郎嚎陶大哭,直至那个恶作剧为新娘所觉察,新娘毫无羞怯地把他拉到一旁喃喃:“那是和你闹着玩的,你能当了真,这个规矩也不懂?真傻!”这才使新郎破梯为笑,于是,心安理得地任他们去吵,反映了他们偷悦、优愁相交织的心理。由此可见,“吵嫁”婚俗虽然根深蒂固,但并没有给社会造成多少不良影响。

从“吵嫁”这一奇异的婚俗可以看出四保乡民的婚俗,既承袭了西北、中原大地的古老婚俗,又在这块新开拓的土地上建树、创造和完善自己地区的婚俗,并在同化过程互为影响,互为渗透,互为完善。客家与土族的通婚、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以及客家与土族的杂居,形成了四保乡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加深了乡民之间的友谊和团结,而“吵嫁”的特殊婚俗同样是加深、探寻乡民之间友谊和团结的重要方式。无疑,这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四保地处穷乡僻壤,与外界联系少,出外谋生的人屈指可数,形成了自己地区一套特有的习俗。我国封建社会历史悠久,门阀观念很重,重财礼、轻人品的观点,直至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仍有很深的影响,也导致了“吵嫁”婚俗的永恒不竭。

这种执着的传统观念,直至今天毫无收敛之意,甚而增添着“吵嫁”的内容和气氛,如迎亲废除轿舆之后,新娘便无限索要行路钱,走多少路要多少钱,新娘心里早定下格局。即使有自行车、小汽车迎娶,也少不得这笔钱,使“吵嫁”之火,由亲房们、父辈们点燃之后,继而,引进新娘闺室。尽管新一代女子有所觉醒,“吵嫁”婚俗有所淡化,但是,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深人,随着人们思想观点和生活习俗的改变,“吵嫁”的婚俗却愈演愈烈。这是一场复杂、曲折的斗争,由于它的顽固性和长期性,还需要我们付出一代,乃至许多代人的努力,才能革除陋俗,建树新风。

全文内容请见附件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