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责任者: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
来源:
摘要:
第三节 人生礼俗
将乐客家的人生礼俗很多,主要表现在生育、女涅娶、寿诞、丧葬等方面。这些丰日谷源于古代中原汉人的旧礼制,又融入当地土著的礼俗。
一、生育礼俗
婴)佩王在母腹中,就被包裹在客家人喜庆而又庄重的产育习俗的气氛中。孩子呱呱落地,伴随而来的是一个又一个民俗活动。将乐客家流行产育礼俗,脱胎于先秦时期的诞生井佩义,是迁入将乐的中原汉人及其后裔传入的。
1、 怀孕
将乐客家已婚女子怀孕,俗称“有喜”。古代,孕妇的吃、住、行有种种禁忌。孕妇忌吃兔肉,犯忌怕胎儿破相;忌吃姜,以免胎儿生六指;忌吃葡萄,否则会生葡萄胎;忌食鸡肉配糯米,避免婴儿长白虫;忌吃狗肉,担心难产;忌吃山羊肉,怕婴儿生疮;忌麻雀肉与豆腐并吃,以免婴儿满脸长黑痘;忌吃鳌,否则婴儿会短脖子。孕妇睡房摆设的物件忌随意移动,尤忌修理房屋、粉刷墙壁和钉钉子。信者认为,犯忌会伤害胎神,引起难产、流产和生怪胎等现象发生。孕妇不能看布袋戏,否则会生“软骨儿”;忌跨牛绳、马绳和秤,万已忌会延长产期;忌绑东西,不然会生怪胎;忌夹东西,以免生瞎眼婴儿;忌见月蚀,否则婴儿会残废;忌见砍柴人,以免胎儿破相;忌用绳生火,否则婴儿会患流涎病等。
将乐解放后,孕妇禁忌陋习逐渐破除。许多孕妇科学养生,出生的婴儿非常可爱。
2、 分娩
过去,孕妇第十个月时,常有亲友送蛋及粉干给她吃,叫“催生”。因将乐方言“三”与“生”谐音,故‘博徽主,,的好日子要选在孕妇怀孕第十个月农历初三、十三、二十三。解放后,此习俗渐渐消失。
古代,孕妇分娩时,接生污水不能乱倒,否则认为会遭送生女触良惩罚。胞衣(胎盘)不得乱丢,有的秘密埋在祖居地里。不可右孩良家分娩,信者认为犯忌会位功良家家道败落。婴儿落地,要点烛烧香,祀拜祖先和神抵,并煮粉干汤请左邻右舍。夫婿招请一壶米酒和甜豆子、红蛋等,奔往岳父家报喜。酒壶上贴红喜字,壶口上插红花,生男孩壶嘴向前,生女孩壶嘴朝后。岳父家回送活鸡和红糖。解放后,实布予科学接生,陋习已除。
3、 月子
孕妇产后一个月内叫“月子”。古代,产妇分娩后三天不出卧室,十天内不进灶房,一个月内忌串门。饮食衣着和居住都要保暖,天气再热也不能打扇子,忌冲冷水澡。产妇睡房称“愈间”,忌其她孕妇及陌生人进入,以免婴儿受惊吓。
做月子期间,亲朋和邻居馈送鸡、蛋、面等以示祝贺,称“俗羹”。
4、 三朝
婴儿出生的第三天,称“三朝”。这天要给婴J以先澡,浴盆里放红蛋2个。接着向邻里分发红蛋,并请接生婆吃一餐饭。
“三朝,,日,要给婴儿取名,一般先取奶名,上学时再起学名或字辈名。取奶名一般按婴儿出生年月日时的“五行”来考虑,缺那行,在名字中补足,如缺“金”,就给孩子取个带“金”的名字。
5、 满月
婴儿出生满一个月要理发,夕讼婆要送给小夕l创、(女)极释衣物、银手镯、铃挡、项圈和“长命富贵”银锁(或玉锁)。卿L家里办“满月酒”,回谢亲友。有的亲朋赴宴时送给婴J佩纽包。祖母抱婴)睡」厅上行祭拜祖宗礼,并拜见亲戚长辈。
6、 周岁
过去,婴J以茜一周岁时,家里做米圆分送亲邻,俗称"得岁圆"。周岁日,为婴儿 先澡更衣,有的还举行"试周" 仪式。厅堂上铺一草席,让婴儿坐在上面,面前摆上文房四宝、刀剪、称盘等物,亲戚朋友在旁逗着,任其触摸其中物件,以此预测幼儿日后会成什么才。解放后,此习俗消失。
周岁日,还办"得岁酒"。但在旧社会,生男孩有力、此酒,生女孩一般不办;家境好的有力此酒,贫穷人家一般没办。将乐解放后,民间办"得岁酒"较少,只是近年来才多起来。
二、婚嫁
将乐民间的女割凉习俗,传承了春秋时期中原开始留于的"六礼"制。据周朝《礼仪·土昏》载,"六礼"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与当地土著女割凉习俗的融合,将乐客家的女创凉习俗虽有一些变化,但行"六礼"、过"三贴"的繁琐礼仪,与古代的"六礼"大同刁屏。婚嫁有聘娶和招赘等多种形式。
(一)聘娶
1 、 说亲
古代,男剥茜十八岁时,由父亲带到祖宗祠堂举行成丁礼后,就可娶取女子,俗称"讨老婆,';女子满十五岁举行务终礼后,就把头发盘成发髻,以区别于童年的发式,表示已"成人"可出嫁了。男婚女娶全凭"父母之命,媒灼之言",讲究门当户对,男女自由恋爱、自立婚姻被视为大逆不道。
通常,先由男方父母乎钊谋人寻访适当人家的井珍昏女子。然后,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向女方父母介绍男方家庭及男青年的年龄、品貌等。女方父母托人探听男方清况,同意后用庚帖开出女儿的"生辰八字"送往男家。如男女双方年庚八字相合可"联姻",相克为禁。还有的认为,生肖属羊之女命中克夫,有"女子属羊守空房”之说;娶寡妇是娶“鬼婆”,必受其害;同姓氏的男女黝昏“断子绝孙”,古代均列为翰欧禁忌。白莲等地男方接到女方送来的“庚贴”,用红纸包好,上写“百子千孙”。然后,拿着此包去祭告祖宗神牌和灶神位,再放入米缸。三天内家里人畜皆相安无事,则可确定这门亲事。1951年后,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女酗因法》的实施,自主女酗因、自由恋爱形成风气,“合八字”者少了。
2、 定亲
男方遣媒人议聘订婚。女方开出礼单,列出彩礼聘金的数额,男方也提出所要的妆仓,由媒人出面协商讲定,并正式写入红贴。各个时期,女豁鹏金数额不同。旧社会,由于将乐的绝大多数客家人者两良穷,要的聘金额很少。二十世纪八十年性七起,随割各乐客家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女图家聘金逐渐增加。近年来,将乐南片乡才扎酬家聘金多以银元(光洋)计算,数额以“六”为吉,如36、 66、96块光洋。余坊乡女图家聘金一般要黄金3一5市两,光洋4仆一50块。聘金要的最高是安仁等村,这是有些到上海郊区务工经商后富起来的人炒起来的。大家互相攀比,致使一些农户讨一个媳妇,欠了一厄胡受债。聘礼中,有一项是给女方力宴席的,将乐俗称“酒水”。过去,“酒水”都是送实物,主要有猪肉、鸡、鸭、鱼、蛋和干海货、香菇、笋干、粉干、粳米、糯米、面粉、酒等。近年来,婚宴到酒家去办,“酒水”只要按桌数计钱,送一个大红包即可,省却许多麻烦。
男方要女方陪嫁的嫁妆,古今不尽相同。古代。将乐一般人家陪嫁的妆仓主要有木衣箱、脚盆、尿桶、梳妆台、门帘席、被、枕、衣裤、鞋袜等,富裕人家增加续罗绸缎、毛毯、金银手渭佩等。据余坊村的老人回忆,解放前,这里的酬交还有备用的服孝麻衣和寿木(棺木)。解放后,没有公七习。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妆仓中时多奈手表、缝纫机、自行车。九十年代后,改为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新三件",有的还要摩托车等。
定聘后,男方择吉日,把红贴和部分聘金、布正等钵七物送到女家。新女婿创随同前往,并带一、二桌酒菜,请岳父母和其他女方至亲。城关和南片乡村男子连擂茶料者愿更一并送去。吃完饭后,女家以棚及、鞋袜帽和红贴回酬。城关一带和址日谷为"订婚",或叫"定庚",南片乡村和漠源等地称"择庚"。然后,男家也要请未过门的新媳妇第一次进家门,并办一、二桌"订女图酉"。公公、婆婆要给新媳妇"见面礼",有的送金戒子。新媳妇回去时,男家还要送布料等。白莲等地男家的至亲者腰给新媳妇见面礼。
3、 纳亲
订婚后,男家择定迎亲的日子,提蒯巴"请期"红柬送达女家,并择日把全部聘金送给女家,俗称"纳亲"。接着,男女双方都要向亲朋好友发出女例稼宴请的请柬。女例凉前三天,男家再备各色礼物送至女家,谓之"催妆"。结女囱渝一天,男家把"酒水"实物全部送到女家,引肥女家的嫁妆接回。女家要请提拿湘比者吃一餐饭,俗称"出门餐"。有些乡村的喇女由女家的至亲主持,送到男家,提拿羽比的人视圳女多少而定。男家要给每个送酬女者红包。
4、 圆亲
迎娶的前一天,男女双方的舅家各自为外甥、夕卜甥女送"圆满",有鸡、鸭、猪肉、猪肚、鸭蛋(60个或120个)和鞋、布料等。其他至亲也要送摊,内装猪肉、鸡、蛋和布料或鞋。这天下午,为新郎理发。男家要请理发师傅吃面条和蛋,并送一个 红包。晚上新郎、新娘先洗澡,然后新郎由舅舅、舅公、伯父、叔父作陪,撇良由舅母、伯母、婶婶等卿音,分别在大厅和闺房吃"圆满"。席间,新郎、新娘由母亲带着,-跪拜长辈,长辈给红包,俗称"装肚袋"。大源、安仁等地没有吃"圆满"的习俗。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城关地区"圆满"发展为"圆满酒",新郎、新女剑宛拜长辈改为向长辈敬酒。乡村的“圆满”习俗基本未变。这天,新郎、新娘的主要亲戚前来贺喜时,除送礼金乡卜,还要送彩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送的是红纸彩障,j、十年代改送布料嶂或毛拘障。东家对送来的贺嶂,要按辈份排序挂在厅壁上,不能扫纬昔位置。倘若排序不当,送贺嶂者会认为东家瞧他不起,有的一气之下,连喜酒不喝就回去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于七起,主要亲戚加包礼金,不再送贺嶂。
5、 接亲
新郎吃了“圆满”后,当晚要找一男童卜剖半在洞房的新床上睡,最好找个生肖属龙的孩童,在新床上翻转着睡,讨个“祥龙赐贵子,,的好兆头。女例凉吉日,女家送柬请新郎,叫“新郎起”。男方雇请轿夫抬着花轿,由“擎马仔”领着新郎、两位伴娘和乐队(又称“食闹队,’)以及其他协助迎亲者,到女家迎新娘,叫“接亲”。“掌马仔”是经男家精心挑选的能言善辩、机智灵活、酒量又大的至亲或好友。他负责接亲的一切事宜,并事先备好许多小红包,以应付女家上下的种种“敲榨,’,换得新娘按时出门。伴娘必须是父母双全的未婚女子,将乐人称“滨相”。安仁等地新郎不去接亲,只由一名至亲带着迎亲队伍去接新娘。古代,富裕人家“大行嫁”的迎亲仪仗队很有讲究。它由一对大红灯笼开路,接着是吉彩队,擎着麒麟、凤凰和红布彩旗,随后是“食闹队”、抬桥队、骑马队,十分气派。
新郎到岳父母家,称“新郎馆”,受上宾之待。女家接过雨伞(备新娘出嫁时撑用),给新郎馆端洗脸水,为迎亲者送茶水、递烟、请吃点心。“掌马仔”要给这图司候者和厨师红包,表示谢意。还要分别给新娘的母亲和祖母“离母钱”和“施母礼”。女家请婚宴,迎亲者全部入席。“新郎馆”坐头桌的红毡子椅,陪席者有新娘的母舅、舅公、树白、姑丈、姐夫等。男家请来的“食闹队”队员围坐大厅澎立的宴桌,边吃边吹拉弹唱。席间,新郎由岳母带着,—跪拜新娘的主要亲戚和岳父母,被拜者均要给新郎红包,俗称“见面礼”。有的岳父母送新郎一枚金戒指。二十世纪八十年化起,新郎跪翔并且改为席间敬酒,给“见面礼”的习俗未变。
期间,还有女家亲友“戏新郎”之习,他们乘新郎不备,脱其新鞋藏起来,使其无法行走,要“掌马仔”拿钱赎回。双方讨价还价,绕有趣味。
这天晚上由母舅和喜娘为新娘梳妆打扮。古代于刊汾新人时,喜娘唱起《新娘擦粉歌》“福也,一点夫妻谐老,二点百子千孙,三点大吉大利,四点四季发财,五点五子登科”。女家要给舅母和喜女良江包。吉时到,“掌马仔”把带来的红烛点亮,插在女家厅堂祖宗神牌位和灶公神位前,同一座宅院的邻居厨房也要送去红烛点亮。“食闹队”弹奏送亲乐曲。新娘跪拜哭别父母。有的母女对唱《哭嫁歌》,这首歌的歌词是:母:“依娅生个宝贝女,辛苦养成大阿娘,今日大喜要出嫁,阿图听姥诉衷肠。”女:“依娅生下苦命女,不想今日要离别,未报父母养育恩,未尽孝心伺爹娘。”母:“阿图安心做新娘,依娅嘱咐有几桩,孝敬公婆头件事,夫妻相爱永莫忘。”女:“依娅嘱咐记心上,孝敬公婆理应当,夫妻和睦同到老,要为勤良争面光。”母:“灿埋令份舍要和睦,对待姑叔如手足,食苦耐劳人勤决,亲朋好友都赞扬。”女:“依娅交代女不忘,当好媳妇当好娘,挥泪拜别爹和塘,保佑爹娘都安康。”唱毕,新娘站在大厅地上的米筛上,盖上红纱头巾,由母舅抱或背到村口上花轿,弟弟锁桥门。新娘~出门,由伴娘为女创摩雨伞,娘家即关大门,有的把新娘的洗澡水泼倒出门再关门。此习之意是不让出嫁的女儿带走娘家的财气。小舅子玛奇马或坐轿送嫁到男家,谓之“送驾”。接亲送亲的人总数必须是双数,忌单数,万已忌意味着新夫妻不能白头到老。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将乐农村接新娘和小舅子“送驾”改坐农用/J、型拖拉机,不安全。九十年佩弋后,逐步改坐小轿车或租用小面包车。
古代,将乐都是夜晚接亲。这一习俗源于中原。据史料载,古代中原汉人娶妻之礼,于黄昏举行,故称“昏礼”。《白虎通,嫁娶》载味酗因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这是因为,新人出嫁忌孕妇看到,更忌与送葬队伍相遇,故要夜间迎亲。将乐客家人承传了这一汉文化习俗。迎亲队伍点着火把,提灌冰丁笼,赶在选定的吉时到男家,一般以卯时进门为多。半夜路过凉亭、大树、山谷都要放土统,以驱赶鬼神,让新娘平安到男家。路上遇到另一家迎亲队伍,双方新娘交换头上插的才拉戊身上的心爱之物,俗称“换花物,,,以避“喜冲喜”。
接亲队任侄J男家大门口,要举行落恻灯忆。安仁等地由阴阳先生宰鸡祭神,以攘邪煞,祈福禄。接着,由男方的族长公或母舅开轿门。若入门时辰未到,新娘要在门外等待。快到时辰,男家大门口两狈吐燃两堆火,在厅堂上放置火盆或火笼,并撒盐粒,寓意让新女澎垮火进门,延子延孙。新娘下轿后,脚不能踩地,忌踏门槛,须由伴娘为地掌伞遮盖头,并用两个米筛轮番交替为她垫入大门。新娘、新郎入大厅后,站在地上铺的红毡拜垫,举行拜堂仪式。新夫妻首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夫妻对拜。“食闹队”吹奏新人拜堂曲。拜毕,新娘由司仪或婆婆领着,拜见公公、婆婆和男家的主要亲戚,受拜人均给红包,俗称“见面礼”。有的公公、婆婆送新娘金戒指、金项链。接着,新郎新娘向天地诸神和祖宗敬酒,新夫妻互饮交杯酒。然后,由一位夫妻双全的至亲长辈领着新良晰娘入洞房。随后,设筵席宴清亲友。“送驾”的小舅子由新郎的舅舅、外公、叔伯、姑丈等陪坐主桌,新娘由新郎的舅母、外婆、伯婆、婶婶、姑母等陪坐大厅右侧的筵席佩忌寡妇陪新娘。安仁等地新娘行拜见字提御昏筵结束后。新郎家的长辈和主要亲戚坐在大厅两侧,新娘一一敬送桔饼茶(桔子饼掺甜开水),被敬者均给“见面礼”。公公、婆婆和新郎的外公、外婆、舅舅、舅母的“见面礼”一般为一块光洋,其他亲戚的红包五至三十元不等。
新婚之夜,将乐有闹洞房的习俗。洞房挂一盏沙丁笼,取意“添丁”。床上、盆桶里放有红枣、花生、桔子等,让刁移艘取,寓意“早生贵子”。有的还放一个红斗,装满大米及尺、秤、算盘、剪刀等物,象征婚后生活富裕,夫妻会划算。入洞房者要说句吉利话,新女澎洽客人倒茶请糖。宾客闹洞房以年轻人居多。新郎新娘要按宾客提出的节目要求,去完成嬉闹的动作,如“龙凤戏珠”“攀摘仙桃”“拜佛求子”等,直闹到深夜。白莲等地入洞房前,先在大厅举行贺喜仪式。厅上摆一张了佩山桌,桌上放一块佩佩山盘,装着红蛋、果品和一个红包。红包送给择吉日的阴阳先生。然后,由女爵L的司仪主持,清参加闹洞房者都要讲四句贺喜之言。讲得好的,奖给红蛋、果品;讲得差的,给予抹黑脸的惩罚。这个仪式结束后,才闹洞房。南口、黄潭等地闹洞房后,新郎新娘相对而坐,食“新人席”。有一只煮熟的鸡,名曰“凤厘佩%’’,供新婚夫妇享用。城关等地在组拉昏的第二天早上新娘下厨房,象征性地煮一碗菜,就是炒猪肠,寓意新娘开始操持家务,幸福生活天长地久。
民国时期,城关一带逐步改为白天接亲,力婚事的时间从过去的三、四天缩短为二天。将乐解放后,城关地区曾出现婚事简办的新风气。男女青年到神昏,不抬花轿,不拜天地,不办酒席。女爵L上,主婚人、初曲昏人作简短讲话,新郎、翻预良介绍恋爱经过,向父母行鞠躬礼,互戴红花。贺喜的人们喝擂茶、吃喜糖,出几个节目闹新人。有的举行剿材醉L。近年来,有的地方恢复!日婚俗,但没有过去那样繁锁。城关一带办婚事的时间又恢复到三、四天。
6、 回亲
新婚夫妇组神昏后第二天,双双到女家,拜见岳父母(父母亲),将乐人称“回亲”,也叫“回门”。女家中午请“回亲酒”。午后,
新婚夫妇回男家,晚餐男家请“三朝酒”。解放后,城关等地不再请“回亲酒”和“三朝酒”,只吃便饭。
(二)其他婚嫁
1、 招赘
招赘又叫“招附马”,即男到女家组神昏。过去,夫妻生女未生男或婚后不育而抱养女婴之家,在生女或养女长大成人后,招兄弟多的未婚男子上门入赘,以传宗接代。缴爵日义较简单,多由女方家长托媒说合。男方不出聘金,女例凉费用全由女方负担,嫁妆也由女方自备。吉期,女家赴男家迎婿头执昏。组劝昏后,男子有继承女方家庭财产的权利,承担赡养女方全家的义务。所生子女,一般长子(女)的姓从父,独生子女则两属。
另一种招赘是媚妇为扶养子女,招赘一男子入门为夫,俗称“招夫养子”。尽独昏时,仅备“三牲,’祭祀祖宗神抵,办一佩二桌酒席宴请至亲,仪式简单。止沙卜,解放前还有极少数妇女因丈夫残疾,缺劳力,经原夫许可,招赘新夫入门,成为一妇二夫同居,称“招夫养夫”。解放后,禁止重婚,此习已无。过去,招赘的女婿往往被人瞧不起,被骂“上门狗”。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支持男到女家落户已逐步形成社会新风,所生子女姓氏由夫妻双方自定。
2、 童养媳
解放前,将乐的贫穷人家担心男孩长大后无力讨老婆,就以薄礼抱养别人的女婴为童养媳,从小指定为某儿子之妻,待男女长大后成婚。多数缴昏不行顷琐的迎里井L,不清客。多选除夕夜,吃“圆满”拜天地成亲,俗称“包晋”。井龙等少数村童养媳结婚仍有按旧丰L制行迎圣纬L。纤劝昏前一天,童养媳回到生父母家,男丈动民人送几桌“酒水”。吉日里,男方备轿迎亲。解放后,童养媳长大后不同意指定的女酗因,多作为养女出嫁。
3、 续弦
男子丧妻再娶继室,叫“填房”。结女爵L仪与聘娶大同小异,略从简。
4、 再蘸
妇女丧夫改嫁,俗称“跟人,,。改嫁时,前夫公婆向后夫索取“身价钱”。出嫁时,新娘不能穿红衣服,要从前夫家的后门出去,也忌从后门口坐轿进新夫家,须拒侄时寸口上轿。解放后,改嫁陋习破除。
5、 转嫁
旧社会,有的妇女被丈夫或公婆出或弄专嫁。出嫁前,主嫁人与承妻人立嫁约,承妻人付约金。出姻阳寸,女子要在深夜从后门离家。解放后,严禁租妻、典妻、卖妻,止日透习已绝迹。
6、 纳妾
解放前,已婚男子纳妾,将乐人称“讨小老婆”。迎娶乘便轿从边门入,女爵L从简。解放后,严禁纳妾,止邸透习已废除。
三、寿庆
将乐客家寿庆称“做十”,以出生农历年月日计算虚岁。过去,50岁就开始“做十”祝寿,60岁花甲为上寿,70岁、80岁、90岁为大寿。“做十”要提前一岁,不能推后,如59岁举行60岁寿庆。
寿庆一般由子女力、,以表孝敬之心。寿庆日,亲友、乡邻送寿礼祝贺。贺礼有布料、鞋袜、公鸡、寿糕、寿面、寿联、寿烛、鞭炮等,也有赠彩嶂、匾额的。
这天,厅堂悬挂“寿”字,贴寿联,红烛高照,鸣放鞭炮。富裕人家张灯结彩,鼓手吹打,有的请戏班演唱《郭子仪拜寿》。寿者在大厅正坐,至亲按辈份次序拜寿,客人作揖祝寿。拜毕设席吃寿面,谓“暖寿”。次日中午摆寿宴,寿者坐首席首坐。
将乐解放初期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寿庆之习渐少,祝寿礼佩义从简。最时兴的是子孙与寿者合影留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有的客家聚居地寿庆旧习恢复,寿筵时间改为寿庆当天中午,且规模渐大。
四、丧葬
将乐丧葬礼俗沿袭周朝礼制,十分繁琐。这里的客家人讲究尽孝,慎终追远,因而老人去逝丧葬礼俗显得庄严肃穆,往往葬务从厚,礼务从奢,但贫穷之家的丧葬礼仪尸般从简。未婚男女夭折者,硷葬从速从简。丧葬纬L俗主要有送终、报丧、出厅、守灵、吊唁、入硷、出殡、祭七等程序。
1 、 送终报丧
逝者弥留之际,儿孙们守候床前送终。出门在外的亲人要日夜兼程赶回家见最后一面。送终是生与死的诀别。儿孙们在老人临终前聆听他(她)最后遗言,看着他(她)断气,被认为是老
人最大的福气。尚若子女不能为老人送终,便是不孝。病人断气,送终者放声悲哭。亲属用清水为死者洗擦全身,更衣整容。古代死者穿戴衣裤的件数和盖刁破子的床数为单数佩忌双数。
逝者气绝,孝子立即前往夕片且父、母舅和树白家跪地报丧,一般亲戚由本家人代报丧。同时,清风水先生根据死者的生卒时辰以及孝子孝孙的生辰j又字,开出日课,何时刁硷、大硷、出枢、还山等。然后,写出讣告,贴于门前与村路口,内容有死者姓名、生卒年月日、年龄、出殡时间等,并具孝子孝孙姓名。
2、 出厅守灵
孝家在厅堂设灵堂,大门两侧和厅两侧的柱子贴白纸孝联。花甲老人去逝也可用绿纸对联。然后,将死者遗体抬触侄J厅堂竹榻或搭好的木板上,灵前置香案,桌上放置灵牌位或遗像及油灯一盏、镜子一面,摆米饭一碗和茶、酒各一杯,孝子孝孙擎拜第一柱香,烧甲纸,女眷哭灵,称“出厅”。解放前,茗莎〔外地的尸体不能抬进村进家,只可在村口空地搭棚设灵位。
孝子孝孙、孝女孝媳都要穿孝服,戴袖孝套。袖孝套的戴法是男左女右,即死者为男子,孝套戴在左手臂,死者为女性,孝套戴在右手臂。孝子孝孙要日夜守灵。晚上亲戚朋友参加守灵,俗称“陪夜”。孝女孝媳早晚要哭灵。守灵时间随入睑日期而定,少则二、三天,多则十几天。
3、 吊唁探孝
尸体停放宅厅期间,亲友陆续前来吊唁,向死者致哀。孝子跪娜音祭,孝女陪女亲友哭灵。死者的“月家头”(孝子母舅的亲戚)来吊孝,孝子孝女都要到门口跪迎荆甫哭开号(孝),“月家头”的人扶起孝子孝女。孝邢音祭,孝好音哭灵。对前来吊唁者,以圆蛋面条和擂茶招待。亲友送来的挽障,按辈份依次挂在灵堂两侧。近年以送花圈为多。
4、 入硷出枢
择吉日吉时将死者遗体移放入棺枢,称 “入硷”。棺木一般都在死者生前备好,也有力丧期间才去购置棺枢。入硷时,只有孝男孝女在场,其他人须回避。死者是女性,其娘家要有人亲视入硷。棺底铺垫甲纸或棕席,枕下垫新瓦片(一般5块,最多7块)和一块“枕碑”。此碑刻写死者姓名、世系生卒年月日,女死者加写其生父姓名等。遗体两侧填放五谷、五色布和纸张袋,有的填入木炭。尸身盖L/J、被子,床数为单数。盖在最上面的那床被单,男死者为红色,女死者为绿色。要让死者的双手握成半拳,左拳握金,右拳握银。这类金银,有钱人家是真的,没钱人家用金银纸代替。有的则由每个孝男孝女往棺枢里丢一、二枚硬币(古代用钊硝浅,现代用人民币的硬币)。盖棺后,暂不密封不加钉叫小硷,加钉封死称大硷。将乐实行小硷的少。大残续寸棺时,每个孝子孝女轮流钉子孙钉。入硷后,棺枢前点起“树灯,’。这是形如树状的铁架座,上有七个支架,每个支架上镶着七个油灯盏,内添菜油或茶油,放入灯芯草,全部点燃后形成“树幻.,’。孝男孝女跪在棺框前七七四十九拜,并哭唱“树灯丧歌”。解放后,入硷中的陋习渐除。
出殡前,择吉时把棺枢从厅堂抬到屋外的路边空地或村口路旁,称“出枢”。出枢时,鼓乐队开道,接着是八名扛夫扛着棺枢走,再后是孝男孝女披麻戴孝持“七星棍”,哭送棺枢至履乡卜的停放处。增源等地的棺枢提夕、人用肩膀抬出屋的。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起,将乐县城和许多乡村改入硷为抬遗体上灵车,由孝男孝女遥JJ火葬场火化后,抱骨灰盒回孝家,放在灵堂案桌上,“出枢”也改为“出盒,’,革除许多陋俗。
5、 出殡送葬
择吉日吉时出殡,一般都选在辰时为多,忌双日出殡。古代,有的富裕人家的老人病逝后,停枢在家四十九天才出殡。出殡前,孝家办‘,j又碗,,(早餐佩场首菜),招待前来送葬的亲友和邻居。时辰一到,在棺枢停放处举行祭礼。阴阳先生宣读祭文,孝子孝孙跪拜祭灵,礼毕出殡。送葬队田顶序为一人挑着一对白卯以丁笼在前开道,灯笼上写着“某府,,“几代同堂”等字。孝孙举幅、捧灵位牌或遗像引路,接着是擎挽悼或抬花圈、吹打鼓乐、抬灵枢的队伍和孝男孝女及其他送葬的亲友。挽嶂或花圈总数必须为单。送葬者的穿戴与死者关系有别。孝子头戴麻布帽,身披麻衣,脚穿草鞋,手执“七星棍”,扶棺而行(如今由孝子手捧死者骨灰盒)孝女穿麻衣和黄裙,随棺送哭。送葬的披麻戴孝人数也必须是单数。如是双数,应请一至亲披麻戴孝,或将一件麻衣和一根七星棍绑在死者遗像坛架上,以此充数。孙辈则穿黄布鞋,戴黄布帽。族人晚辈头戴白衣帽,腰束白布带。一般亲友佩白花,或在后背的衣服下端挂一小块白布条。婿郎穿白布大褂,戴白布帽,列送葬队伍最后。一路撒纸钱,放鞭炮。
将乐城关一带送葬队任冽娜狡佩或村口,抬棺者去墓地,送葬队伍从另一条路回孝家,忌从原路返回。孝家门口燃两堆柴火,鸣炮迎接送葬队伍。孝男在门口跪谢亲友后,再到墓地参加安葬下义式。万安、万全、余坊等地孝男直接扶枢上山,参加安葬仪式。参加安葬者回孝家时,也要燃香烛鸣炮迎接。南口一带孝子要从墓地带一根长青叶的朴撇和竹子回家,俗名“踏青”。当晚,孝家设丧宴酬谢帮忙者和至亲,俗称“谢餐”。一些乡村孝家的“谢餐”安扫随送葬日的中午,以便至亲当天赶回家。力、丧餐,煮饭菜忌用别人家的锅灶。餐桌只能摆在孝家宅内和房前屋后,不能摆到邻居家及其门前。为避凶邪,要在邻居家大门上系一小红布条。借用的餐具,归还时贴上红纸条,并送一点食糖或数粒糖果,以示吉祥。
6、 祭度亡灵
死者入葬第三天,孝男带着供品,到墓前哭祭,拜烧纸钱,谓“醇三朝,’。
人之初生以七日为一腊,死后以七日为一忌。古代,将乐有“祭七,’的习俗。从死者去逝当天算起,每逢七日,孝家在灵位前备酒撰香烛祭奠。有的请道士打醛,超度亡灵。一般做七个七日,称“祭七”。也有孝家只祭一、三、五、七等四个七日。有的地方出嫁的女少山差“五七饭”,即第五个七日,已嫁的女儿备力栖菜,送到孝家祭奠亡灵。逝世一周年,要祭祀亡灵。城关等地孝家在第七个七日或逝世一周年,焚烧冥屋。冥屋用竹崖牙L骨架,糊上色纸。屋内有厅堂、厨房、卧室等,纸做的家具一应俱全。厅堂贴有死者灵位,厢房放入金银甲纸等。清道生才丁酪后,于傍晚扛冥屋到村外空坪。然后,燃香点烛,道士祭灵毕,点火焚烧冥屋。孝子孝女每人拿一根长竹竿,扫逮烧着的甲纸,让纸钱随风飘散。焚毕,孝子端着遗像,布直士吹的锁呐和击鼓声中回家。万全等地在死者出殡安葬的当天傍晚举行焚烧冥屋的仪式,并把冷却后的冥屋灰烬装入谷箩。祭三朝时,将冥屋灰烬堆放到坟前。解放后,此习甚少。
7、 守孝开孝
清代及以前佩涛乐的孝男孝女一般守孝三年。民国时期,逐步改为守孝一年。将乐解放后,守孝期逐渐缩短为60天。守孝期间,孝男忌出门远行,忌走亲访友,忌参加喜庆活动,刹茜60天不得理发;孝男孝女,不能穿红戴绿,忌男婚女嫁。孝期遇到立夏节气,孝家忌做夏羹丸。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守孝陋习多有革除。
服孝期满,称“开孝”,也叫“大祥”。旧时开孝,把灵位移入祠堂,谓“除灵”。门前、厅堂的白纸对联换成红纸对联,一切恢复正常。
8、 捡金再葬
人死后先用棺葬,谓之“过骨”。安葬12一20年后,挖开墓穴,将遗骸用炭火烘烤,按人体结构,用红丝绦把贵骸一一串接,屈肢装入陶质“金罐,,内并封盖好,称“检金”。有的在原墓穴安葬,有的另择坟地安葬,这主要看原墓地风水好不好。
据陕西省罗西章先生的考证和王明阁先生著的《先秦史》记载,二次葬源于原始社会。福建师范大学教授谢重光考证后,则认定闽越族也有二次葬习俗。这说明,将乐流传至今的二次葬习俗,是迁居这里的客家先祖传入的二次葬俗与当地土著闽越族的二次葬俗相结合的产物。将乐的客家先祖从中原南迁的过程中,每迁一地,大多都要带着祖先的灵骨到下一个迁居地安葬。其次,过割各乐客家先祖十分讲究坟墓的风水。如果家里出现疾灾,就怀疑祖宗坟地风水不好,常常是葬了挖,挖了再葬。因此,有的尸骸多次葬。近年来,由于各种建设用地需迁坟地,以及城镇附近一重山和省级公路两侧山地的坟墓迁移,将乐二次葬的现象更为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