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习俗礼仪>>岁时节庆

岁时节俗字体显示:     创建日期:

主要责任者:范立生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福建省将乐县客家联谊会

来源:将乐客家

摘要:将乐客家第54-58页

 

第二节  岁时节俗

将乐客家民间岁时习俗,是中原汉族传统节俗与当地土著闽越族习俗的综合体现,它反映了客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春节

春节源于商朝。那时以月亮缺圆一次为一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每年正月朔日称“元旦”。汉武帝太初元年,规定以孟春正月为农历年的岁首。辛亥革命后,采用公历记年,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将乐客家人称“过年”,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1 、入年假

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进入年假,又称“年界”,将乐各户忙着准备过年的事。在这之前几天,各家已开始炒花生、甜豆、土虾片、糕酥,制米花糕、芝麻糕、花生糕、糯米糖等,作为过年招待客人的茶点。入年假后,家家除了油炸豆腐、制作米冻、蒸年糕外,都忙着备办年货。采购的年货有猪肉、禽、蛋、鱼、粉丝、洋芋粉条、烟酒、各类饼果以及大人小孩衣裤鞋袜帽等。将乐客家还有制办腊货的习俗。许多农户把自家饲养的过年猪宰杀后,留下一部份猪肉腌、晒制成腊肉干。没杀猪的人家也买几斤甚至十几斤猪肉制腊肉。家家户户宰鸡鸭,腌后晒制成腊鸡鸭,有的一户就制腊鸡鸭三十多只。

入年假日,将乐各家都要进行一次大扫除,这里有‘有钱冇钱,干净过年”之俗。这一习俗源自周朝。据《周礼》载,每年过年前夕“令州里除不镯”。大扫除时,用扫帚或一把竹叶捆绑在长竹竿上,从屋子的高处往下清扫灰尘和蜘蛛网。然后,擦洗门窗、板壁和厨桌板凳,脚西被褥蛟帐,干干净净迎新年。

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晚上,家家户户祭“灶神”。早在秦朝,祭灶神就成为“五祭之一”。传说“灶神公”察各家善恶,掌管各家的祸福财气。他每年蜡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奏报各家功过善恶。因此,在“灶神公”上天前夕,各户祭祀他,用灶糖、灶饼、水果和酒、茶等供奉,使“灶神公”吃了后,嘴巴香甜,甜美美上天向玉皇大帝多奏好话。将乐有的客家祭祀时还唱一首歌“灶神公爹,灶神公爹,今日起驾上天堂,

三杯清茶请受领,九样果品请多尝,上天奏好事,下界降吉祥。”解放后,祭灶神之习渐少。

2、除夕

大年三十,户户大门两侧贴春联。据传,春联是从桃符演变发展而来的。《晋书??礼志》载:“岁旦,常设苇菱、桃梗、瀚鸟于宫及百寺之门,以攘恶气。”后来,民间也在除夕立桃人,悬绑索,钉杉顺,并画上或写上神茶、郁垒甚至老虎、符,乙之类,以避邪纳福和作为除旧迎新的象征。唐代,逐渐形成写春联的习俗。到了明代,由于朱元璋的提倡,民间贴春联十分普遍。明至民国时期,将乐许多人家除贴春联外,还在两扇大门上贴有画着“神

茶”、“郁垒”或唐太宗的两创各军尉迟敬德、秦叔宝的画像。此外,睡房门上贴“福”字,谷仓贴“五谷丰登”,牛栏、猪栏贴“六畜兴旺”,橱桌、椅凳、水缸、外冼工、门窗、屋柱者倪要贴上红纸条,称“封岁”。将乐解放后,除夕贴门神画的陋习渐除,厅堂卧室贴

新年画,挂新年历。

除夕这天,将乐客家人都要在厅堂上用年货祭供祖宗。用他们的话说:“先让祖宗过年。”这天晚上,燃放鞭炮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年夜饭,即“过年”。长辈上座,儿孙左右相陪。外出谋生计者要赶回家过年,赶不回来者留空席,照样摆碗筷,寄予团圆深清。清代开始,将乐民间出现请临近住的主要亲戚过年的习俗。过年的菜撰一般有猪肉、鸡鸭、鱼、薯、洋芋粉丝、芋丸、太平蛋、长寿面等。

吃完年夜饭,各房间都要点上岁烛或岁灯,其中卧室点的是娘家送来的岁烛。火笼加炭,称“沤火桶”。全家老少通宵不眠,共叙天伦之乐,以待新年来临,谓之“守岁”。主妇忙于蒸煮岁饭,供正月初一至初四食用,寓意“岁有余粮”,初五才可用生米煮饭。岁饭蒸毕,灶内用炭火封埋柴木,确保正月初一有火种,象征烟火不断。最后清扫地面,倒掉垃圾。1983年起,各家吃年夜饭后,一家老小围坐在电视机前,收看中央电视台直播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增添了新的欢乐。这些年,蒸岁的习俗渐少,仍保留这一习俗的人家只蒸正月初一食用的米饭。不少人家正月初一照样用生米、生面煮饭。

除夕夜,长辈要给小孩“压岁钱”。“压岁钱”的习俗源于唐朝皇宫。据《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杨贵妃生子时,“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宋代起,洗儿钱逐渐演变为“压胜钱”。所谓“压胜钱”是一种特制的不能流通的货币。明清代,儿童度岁,长者与以钱,贯用红,置其卧所,曰‘压岁钱”,。过去,将乐客家长者给小孩的“压岁钱”仅一、二个铜钱或一、二角纸币。这些年,一份“压岁钱”少则一、二十元,多则一、

二百元。

3、正月初一

古代将乐客家每年正月初一凌晨开大门要选吉时,现多以零时为准。各家大门一开,顿时鞭炮声响成一片,可谓万爆齐鸣,此起彼落。开大门时,厅堂、灶房点燃蜡烛,焚香拜天地,门上贴“开门大吉”“万事如意”等小红联。

正月初一早晨,全家大小起床后,梳洗尸番,穿戴新装。晚辈向长辈拜年。户主把年糕、年糖、炸豆腐、果品和米饭、茶水摆在厅堂案桌上,焚香点烛,祭供祖宗,然后又一次鸣炮开大门。有的村子还有各家村民争相到水井或溪河挑第一担水的习俗,叫“考头水”,寓意新年事事争第一。这天早餐吃素,有“一餐斋,素无灾”之说。先喝甜姜汤,吃年糕,寓意生活甜蜜,新年高升。然后,配芥菜、芹菜、蒜、炸豆腐等。饭后,有的村成群结队到附近的寺庙进香,俗称“拜菩萨年,’。各家男人带着小该子走亲拜年。这里有“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的俗谚。去拜年要送礼品,俗称“手信,’。手信过去一般以酒、桔子为多。桔子的谐音为“吉”,寓意带去吉祥。对拜年者除备茶果招待外,还要留客饮拜年酒,丰简随主人之意。将乐南、北片乡村除主人接待外,其宅院的邻居都要提一壶酒,端一碗粉干蛋和一大块鸡腿或鸭腿,送到这家主人的饭桌上,请拜年者食用,吃不了的熟蛋和鸡腿(或鸭腿)要带回家。古代主客之间互赠小孩“挂颈钱”。所谓“挂颈钱”,是把铜钱串起来挂在小孩脖上。将乐有首童谣:“拜年拜年,拜到灶前,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挂颈钱。”民国时期改用纸币后,“挂颈钱”改为红包。这些年,随着通讯业的迅速发展,将乐客家以打电话、发手机短信、用家庭电脑发电子邮件等形式拜年,已渐成新时尚。

古代春节期间,将乐民间传统游乐活动有舞龙灯、舞狮、高跷、旱船、唱戏、迎神跑马等。将乐解放后,县、乡文化部门和各群众团体举力游园、舞会、文艺演唱、电影录像公映和球类,棋类、舞龙等比捌舌动,活跃了节日生活。-

正月初一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俗称“三朝”。将乐客家人把这一天看作是新一年家运好坏的兆示日,故古代春节禁忌多。正月初一,忌吃白水豆腐;忌用剪、刀、斧、锄等工具,忌杀生(不杀家禽家畜);忌泼水、扫地、倒垃圾,犯忌会“破财,’;忌贴白挂白穿白佩忌打人骂人、说脏话。孩子口出污语,大人用纸擦孩子的嘴巴,说一声“口无拦,心善良”。言必吉利话,忌说“死,’“鬼”“杀,’“病,,“痛,,“穷,’“破”“输,’等字。忌打破器物,

不慎打破时,要说“某开嘴,大富贵”之类的吉样话来弥补。忌婴儿啼哭,信者认为“三朝,,啼哭兆凶祸。忌力丧事。忌吃药,否则被认为会一年到头疾病缠身。忌上门讨债,认为这样做借贷双方者佩不吉利。出门要面对吉利方向行走,称“出天方”迎喜神,忌朝着凶的方向走。正月初一至初五,妇女忌走亲拜年和到左邻右舍串门,俗称“正月忌门”佩忌在床前给卧床病患者拜年。拜年礼品忌用食油、芝麻。信者认为,食油是差给孝家的祭品,用于添灯为亡示组谈路,年头送食油意味着催死。芝麻的“麻”字与披麻戴孝的“麻”相同,犯忌。将乐解放后,特别是1983年以来,春节期间大力倡导文明新风,禁忌陋习逐渐被摒弃,新的节日时尚初步形成。如正月初一夫妻双双走亲拜年,节日做客不送礼品

 

全文内容请见附件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