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习俗礼仪>>岁时节庆

第四章节庆时令及庙会字体显示:     创建日期:

主要责任者:李根水 罗华荣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中国华侨出版社

来源:宁化客家民俗

摘要:宁化客家民俗第56-60页

    第四章 节庆时令及庙会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大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习俗。
    宁化作为客家民系的摇篮,也是五彩缤纷的客家民俗滋生的沃土。宁化民俗中内容丰富的时令、节庆及各种祭祀活动,不仅表现了客家人对未来安定与幸福、健康与丰收的祈盼,同时也表现他们对想象中的超自然力的敬畏、抗争与无奈。他们一面用种种手段,企图驱鬼逐邪、消灾避难;另一面又通过祭祀、供奉,以图娱神、贿神,实现吉祥平安。透过这些五花八门的民俗事象,我们可以窥到贯穿其中的是一种自相矛盾的复杂心态。
    一、节 庆
    春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宋代王安石作的题为“元日”的一首七绝。诗人用精炼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宋代春节的热闹景象。在短短二十八个字中,道出了三项民间广为流行的民俗活动:放鞭炮、饮屠苏酒、贴门神和春联,这是全国性的民间习俗,当然也是宁化客家人的习俗。
    现今的“爆竹”是用火药制成的鞭炮,亦称“炮仗”。大年初一凌晨开始,人们纷纷燃放鞭炮,发出嶙嶙啪啪的响声,以欢庆新年的到来,震耳的鞭炮声,烘托出热闹的过年气氛。在古代,燃放的却不是鞭炮,而是实打实的爆竹。《赅闻录》载:“李败居山中,邻人仲史为山魅所祟,败令旦夕于庭中,用竹著火中,鬼乃惊遁,至晓寂然安贴。故后人用爆竹,是其余俗。”《神异注》云:“以竹着火中,火哪哗有声,而山魅惊惮,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药为之。”从以上记载,我们可以得知,起初古人爆竹是为了驱逐山魅。大概是由于“爆竹”过于原始,不够简便,于是就有人发明了鞭炮。同时,家家户户竞相沿习,并广泛运用于红白喜事、时令节庆等活动之中,成为民俗活动营造气氛不可缺少的手段。
    屠苏酒。据传,唐孙思邀除夕遗里人药,令浸井中,元旦取水置酒,饮之不病疫,名曰:“屠苏酒”。
    桃符。《山海经》云:“东海渡朔山大桃树,蟠曲三千里,其卑枝向东北曰鬼门:万鬼出人也。有二神曰神茶、曰郁垒,主领鬼之害人者,执以饲虎。黄帝法而象之,乃用桃板画二神于门首,以御凶鬼。”亦有人认为相传桃木可以驱鬼镇邪,因而取两块桃木,分别写上“神茶”、“郁垒”,称为桃符,并将符挂于门上。清《燕京岁时记》对此肯定:“春联者,即桃符也。”自五代后蜀孟超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我国第一副春联后,春联逐渐从驱鬼避邪的桃符中跳出来,成为表达愿望,赞颂新春来临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而世代流传下来。
    年画门神。历史上有两对流传最广的门神一对为神茶、郁垒,另一对是秦叔宝与尉迟恭神茶、郁垒本是驱鬼之神,任以百神之职当然顺理成章。而秦、尉迟二将军成为门神,却有一段故事。’相传唐太宗到鬼祟的干扰,日夜不安,后请来秦叔宝,尉迟恭二员大将镇守宫殿,方得平静。但人的体力毕竟有限,他二人不可能日夜守候而不休息。于是唐太宗令人将两位将军的形象画在宫门上,鬼祟从此不再出现。而秦叔宝与尉迟恭,就成为广受欢迎的门神。宁化客家人在每年临近春节时,都要买上新的灶神、财神、门神等神像回家张贴,期盼从春节开始的新一年,能带来好运。
    春节是客家人最隆重的节日。人冬以后,许多人家便开始备办腊味,蒸上几缸过年的糯米酒。进人腊月,出嫁的女儿要给娘家父母“送年”。出师的匠人要给师父“送年”。“送年”礼品一般是二三斤猪肉,也有的送鱼或现金红包。受送者应给送年者煮一碗点心,并奉还部分猪肉或几元“节礼”。
    腊月后半月,家家准备年货(当然也有更早就开始进行的),有猪的杀猪,没猪杀的也需备好过年的猪肉,并购置一应所需的过年物品,如鞭炮、香烛、各类食品、衣裳等。
    临近春节,家家户户需择吉日进行家庭大扫除,俗称“扫扬尘”,将屋里屋外各处灰尘蛛网清扫一光,桌凳椅等家具亦要擦洗干净。
    至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俗称“人年假”。于是家家蒸年糕、煎煎丸、煎豆腐。到处可以听到断断续续的鞭炮声(因为扫尘、杀猪、祀神、蒸年糕等都要点香烛、放鞭炮)。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除夕,要到厅堂、社公等处杀鸡祀神(一般人家都会买红纸印的财神、太岁、灶君祀上)。蚊鸡时,要洗一大把芥菜和一块猪肉与鸡一起蚊煮,芥菜不可切碎,整片煮,熟后称为“长命菜”,鸡熟后,要先端到厅堂上,点香烛,放鞭炮,请列祖列宗先尝。
    从前,家家户户都要做很多“压岁纸”,即将凿印好的纸钱折成五寸长、二寸多宽的长条状,头尾及中间都要用一小条红纸贴住,两侧中间空白处再贴上一块菱形红纸,其状如:

 


    将此“压岁纸”贴于家中所祀各种神像两侧,谷仓、柜、橱、大小门窗、床脚等都要贴。现在很多人家已不贴岁纸,而用对联或红纸条替代。有的人家,连锄头、耙子、算盘、秤、毛笔等日常用品也缠上红纸。
    宁化客家人过年贴春联原以书香人家为盛。后来不断普及,乃致平时结婚、做寿、建房乔迁、丧葬等,均必请人写几副对联贴上,过年更不必说了,会写不会写的,都可以到街上买来贴上。
    除夕之夜,有些人家要烧好大年初一一天吃的饭,俗称“岁饭”(有的人家不爱吃“旧饭”,要到初一才烧饭)。许多人家要用米升或其他圆筒状容器装满大米,米上放置一陶制“灯几子”,加人植物油及灯芯点燃,谓给“灶君”(即灶神)点“岁火”,同时还要包一个红包给“灶君”压岁。“岁火”要不断添油、加芯一直点到过元宵。
    以前,许多人家都要“守岁”,但现在很少守,点好“岁火”,备好开门的香烛、鞭炮、供品,即可去睡。
    农村过年“开门”,不少人都按“老月历”(通书)规定的时辰来开,但因开门后不能再去睡(据说开门后再去睡,自家田里此年会塌坳),故也有不少人直待天亮后才起来开门。
    开门一般为男子去开。先烧水洗漱,然后在灶君、财神、太岁、厅堂、大门边都点上香烛,摆上供品,再打开大门,面向月历上注明的当年吉利方向,燃放一长串鞭炮,便算开门了。
    自己家开门之后,还要到众家香火厅去开,即使别人先开了,也要在祖宗牌位前点香烛,放鞭炮,祷告一番,请祖宗保佑合家清吉,万事如意。如天仍未亮,则回家坐下喝茶或喝酒,吃点心。有些地方开门后要吃一个鸡腿,有些地方却必须在大年初一早上吃斋。
    《清嘉录岁朝》称:元旦为岁朝。此日悬神轴于堂中,陈设几案,具香蜡,以祈一岁之安。俗忌扫地、乞火、汲水及针剪、倾秽、粪,讳吸粥及汤茶淘饭。天明未起,戒促唤,男子出行必迎喜神方位而行……男女必曳新衣结履。相见则举百果相授受,各道吉利语……”上述民间习俗与宁化民俗基本相似。春节那天,家中所用过的污水不可倾倒门外,必须用陶缸或木桶等容器装起来,待明天方可倾倒于户外。同时,春节当天不可扫地,若实在非扫不可时,则只能从外向里扫,不得从里向外扫,其意义在于防止把家中的财富、好运无端的驱走。
    大家起床后,晚辈要向长辈拜年,说些“增福增寿、多多发财,万事如意”等吉利话,长辈则对晚辈回敬些身体健康,步步高升之类的祝福语。本家长辈还要给拜年的儿女孙侄们一个红包,称“压岁钱”。而一些成年的儿女则会给年迈的父母或祖父母一个红包以示孝意。各家都准备一壶桔饼甜茶,给来拜年的人们斟上一杯,说:喝了吉吉利利。
    吃过早饭,要到众家厅堂给列祖列宗(亦称公太婆太)拜年,照例供上鸡、肉、年糕等,点燃大红蜡烛大红香,燃放长串鞭炮。乡村多一村一姓聚族而居,拜祖宗年时,香烟缭绕,鞭炮声连绵不绝,上户拜年祝福声此起彼伏,连续不断,热闹非凡。
    有些地方,村中有庙宇菩萨的,上午还要拜菩萨年,也是相当热闹的。
    中午,已分家的父子兄弟,一般会由长子,招集到自己家中过年,要办七、八个菜,鸡、粉皮、松丸子等是必不可少的。此后,兄弟叔侄、邻里朋友间相互请吃新年饭,至元宵方告结束。
    初二开始出门做客,向外公外婆和其他亲友拜年。

 
全文内容请见附件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