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习俗礼仪>>岁时节庆

第七章文化\“龙灯和花灯”字体显示:     创建日期:

主要责任者: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

来源:

摘要:

龙灯和花灯

 

百花纷呈、缤纷竞彩,元宵之夜,长校的村村落落,在键幢的锣声和鼓乐曲声中,万条火龙披着浓艳光彩,欢腾、雀跃飞舞,冒着苍茫夜色遨游在鬓翠的群山,恍若海中巨龙欣临人间,与民同乐、与民共庆、与民欢歌、与民齐舞。随着巨龙飞舞,人群蜂涌街头,声如巨浪、鞭炮齐鸣,欢声四起,好一个金吾不禁、玉漏停催之夜!

长校花灯独具异彩。每年的正月十三至十五日,以大村小落为主体、村村扛花灯。无宵之夜,欢腾、喜庆推上高潮,灯友们个个磨拳擦掌、喜气洋洋、商讨对策决心洗龙骨。他们一接上灯便欢嚷着:“好,今夜洗龙骨”(即通过众人齐心协力拔、推、操、操轧碎龙头),其实,这是无稽之谈,扛龙头的人,这一夜特别谨慎,两侧有着许多后生子和深谋远虑的壮年卫护,如临大敌,和当班的人一道共同护卫。倘若洗了龙骨,则意味着当班的人一年不吉利、不景气、要倒尽霉,因此,龙骨万万洗不得的。

长校龙灯别具风姿。龙头、龙尾用竹蔑扎在一块宽约40公分、长约l5米的松木板上,然后裱上红白纸,用红绿颜色画成龙鳞,装上龙眼龙珠,贴上银牙金角,木板两头各戳一洞,插入一根两尺余长的木棍衔接龙头。“滩身”由各户组成,每户出一名灯与龙身柑接。每十二人为一班,分班接灯。小村全村出一头龙,大村有三至四头龙不等。每头龙每夜一般要沿街游三次。领前的俗称:“虎头牌”,用一长木方架制成,内可点烛,前面用红纸粘贴,书写“x x龙灯”四个大字,后面是分班名单,每夜点名。有的前面画一狮头,背面写上龙灯胜会。“龙身”的角子一块紧接一块。“角子”上头扎着花样万千,各呈异彩的彩灯,有四角灯、圆灯、鱼灯、莲花灯、喜庆灯、水裤灯等。解放后新出现的还有飞机灯、大炮灯、坦克灯、野鸭灯等不下数十种。

游龙之时,龙头在3声铣响后,伴着健幢的十番锣鼓声,徐徐起步,行程按各村常规路线环村周游一圈。途中时而快,时而慢,特别惊人的是每到转弯处,舞灯者如拔河一样,猛力搬回龙头,导致“角子”断接,龙身诸多。龙头却在铣声中,奋勇前进,终于到达村祖祠大坪里,待到断接的龙身重新连接后,进行别开生面的“绕龙灯”。绕龙灯又称绕圆灯,即龙尾人心,龙头一圈圈紧绕龙身,然后龙头朝祖祠方向处飞腾前进,龙心绕圈跑,此时真象盘龙飞舞,场面壮观,表演精彩,灯友们对此浓兴倍增,虽然很费力,但舞灯者个个精神振奋,兴高彩烈地一次又一次玩耍、折腾、喝采,直至整条龙尾摊地,方才尽兴而归。

元宵节后,长校镇各村还有搬龙的传统活动,各村的搬龙方式基本相似,但时间不一,这样便于相互联欢,加深友谊。

长校村的搬龙习俗是3年一次,约在正月二十日。东龙以村八景之一的“东嶂飞云”的九峰寨为起点。西龙以村八景之一的“西屏挂月”的七星照月为起点。东西两处起点地离村距七八公里,吃罢中饭,村民们就抬着角子灯上山接龙灯。搬龙时,由全村四条龙,300多条角子灯组成一条长达l戊幻余米的长龙。声势浩大,雄伟壮观。

傍晚时分,龙头在一片热闹的锣鼓声,喜炮声中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朝村里搬下来,村民们蜂涌在村外欢呼迎接,热闹非凡。

龙进村后,天色已暗,龙灯焕上新腊烛按规定路线环村游一二圈,兴高彩烈地闹至深夜,真是“龙灯胜会春不夜;万民同乐日增辉”。

长校花灯始于清代。据传:长校四堡有一人在苏杭一带经商,在那儿安家立业,娶了一位苏州女子为妻。届近花甲之年,商人决意迁回长校安度晚年,但妻眉梢紧整、茶饭不思,几经询问才明白妻不愿离开苏杭是舍不得这儿的花灯,离开此地无处观赏。商人立即承诺,只要回到长校,每年无宵同样有花灯任她观赏。妻一听即笑逐颜开,觉得丈夫诚信笃厚,跟他一道回乡。商人谨守诺言,果然在当年元宵之日,组织村邻作成花灯在全村环游。自此,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繁衍,花灯便在长校的村村落落相继传开,而且,规模、灯式经过不断的更新、变迁…

花灯制作,不仅需要各种竹木、金属等材料,还需要有各类五颜六色的精制纸,更需要花精力和时间,才能作出一盆满意的花灯。所以春节一过,就得日以继夜地赶制,方不致耽误元宵佳节迎灯。

花灯构造,首先要选一棵枝干长得匀称的小树为中枢,(一般小茶树最适合)再配用竹片、竹丝、铁丝、铜线、绳等结札材料,以便乎切戎各种各样的花醉、花篷、花瓶、花苞·佩二以及枝权茎叶花蕾等,然后敷粘各种已经预先剪契折叠的各种图形的花纹皱纸,把整盏花灯粘得有枝有茎,有花有叶,如同一棵鲜艳的花树,在每朵花篷内放上透明的特制玻璃杯,杯内盛上植物油,(以茶油为好),油盏内放棉纸做好的灯芯。夜晚,油灯点亮,光芒四射,每朵花瓣、花苞、映得如鲜花一般,鲜艳夺目。花灯款式不求千篇一律,要多种多样,由各人喜爱自创,有人喜欢扎莲灯,有人喜欢结芙蓉,有人喜欢枯社丹,或宝珠茶花等。更有人喜欢将花达再衬托其它灯彩动物,以更显其优美,如牡丹花的配以凤凰,莲荷的配以鸳鸯,芙蓉的配以孔雀、紫燕……越创越新,愈出愈奇。

一年一度的迎灯盛会从正月十三开始至元宵佳节,环村游灯三夜。出灯时,各家各户的花灯陆续先游到祖庙或祠堂内集中,将各盏花灯每个玻璃杯加油后,全部点亮。前后配有十番锣鼓伴奏,中间是一盏盏明亮的花灯,排成一队,井然有序缓缓而行。远看好似玉龙彩凤飞舞婆婆而来,近观赏似是大观园百花齐放,万紫千红,正是:长庚映月衡星斗,校水春风杂管弦。

船灯,始创于198月,船灯全长5米,宽1米。船首腰架制船篷;篷之两侧装制圆花窗。全船以竹片扎筐,前后两侧及上端糊盖着白纸,绘着梅兰竹菊、鸟兽鱼虾,在篷内四角装上灯火;船上由两名小姐摇船,船头船尾各扮一僧人。船头的古老小旦,装上一双假脚,假脚用一块大竹片弯曲装型成脚模,两腿的肥瘦处以稻草添补,再穿上女人的衣裤、鞋袜、手摇蒲扇、涂脂抹粉、端坐舱前,缓步进退。前后僧人,肩攀一条布带,系在船之两边,着力拉着船前行,船头扮一丑角,肩扛一条长布带俯伏拖船上滩的模样。船尾一梢公着力划船,随着船身进退,灯光、美女、彩画相互辉映,五光十色,灿烂辉煌。两个僧和两小姐配合琴箫轮唱或对唱民间小调如《十杯酒》、(打骨牌》、(瓜子仁》等,在曲乐声中缓缓前行。

车灯 两轮用八块杉木交叉轮边围钉竹片,以一根硬木做轴,两根木杆做车手,车轮四面盖白纸,加画花纹,这样形成一辆双轮人力车,由一小姐缓步进退于车轮内的轴后,一双假脚踩于轴之上方,手摇花扇,随着曲乐与船灯轮唱。车轮内燃点烛灯,置于轴上,轮转而烛不移。由一男丑角当车夫,推车进退,如同真的乘车,奇妙至极。那时,没有电灯,沿车四周用小竹筒盛着煤油以绵纸做芯点灯,或用油松火把照明。

30年代,每逢农历八月朝山盛会,船灯、车灯相继在山村闹得沸腾,招来各方游客观赏。

全文内容请见附件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