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田镇正月游大龙的调查
华 钦 进
一、游大龙的来历与改进
姑田镇(以下简称姑田)游龙起源于明朝年间,下堡村之邓屋。相传邓屋八世祖邓应公明代出任潮州府检校,后定居于潮,其弟邓恭公仍居姑田邓屋。后来邓恭公的子孙常到潮州去探望梓叔,邓应公的子孙也常有回姑田祭祖。两地宗亲关系自不待言。明万历年间邓恭公子孙在潮州看到有人舞龙,兴叹不已,便将其画成图样带回姑田仿制,未几“龙”便在姑田邓屋出现。
姑田游龙开头边攀边舞,因为舞动时十分消耗体力,于是后人将舞龙改为擎龙。当时游龙活动的骤然兴起,主要是人们认为“龙”是吉祥物,看到龙的人很吉利;又传说龙游到的村庄很顺遂,可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各村的观众纷纷要求将龙游到他们各个村庄,可让各村的人都沽到光。邓屋人很顺人情欣然应允,尔后的正月十四晚擎龙就有游到附近的中堡、后洋等村落。所到之处村民们欢天喜地,家家门前点松明、放鞭炮迎接。
当时改为手擎的龙,人们觉得龙偏小偏短直径只有一尺二左右,长度只有十多节。夜间游起来看是好看,但蜡烛太短,游的路程又长,半路上要换几次蜡烛,游龙的人要带蜡烛很麻烦。聪明的游龙人便想出了新招,将龙改大(直径一尺五)。但仍不能满足要求,也还要换蜡烛。到了清乾隆年间便将龙改大到直径两尺(等于70公分)蜡烛淋成每支重量3.5两,长度一尺多(55公分)。这次改革后,半路上就不但不需更换蜡烛,而且在室内无风的情况下可照明6小时左右,即使插在龙灯上一路经过摇动还可点上5小时左右。龙经游中堡、下堡及后洋等村庄一周十多华里,烛火还有剩余,免去了游龙中途换蜡烛的麻烦。
改大至直径70公分的龙,每节(又称“桥,’)长4.3米,从龙板到顶鳍高2.2米。似这样笨重的龙每节至少要两个以上年青力壮的后生方可“胜任、。游龙用肩膀扛当然不好看,就将龙板两头各凿一个5公分的洞,节与节之间可以将各节一首一尾的洞重叠(一般前节尾在上,后节的头在下)用特制的龙棍穿扦洞中,将龙连接,擎时高举龙棍,龙体超过头顶,这样擎既好看又可避免低檐碰破。但这庞然大物遇上起风时擎龙的人既要负荷重量又要力挽倾斜难以承受,于是又创造了“插袋”(用牛皮制成的袋),用布制成双肩挎带,袋子挎在肚脐前面,将龙棍插入袋中使双肩负重,双手扶着龙棍,起风时掌握龙体重心(插袋、插袋布下有详细介绍),这样既轻松又平稳,好擎多了。当时经过多次改进后的龙业臻完美,既好看又好擎,后历代相承沿袭至今。
二、大龙的制作
大龙的制作包括龙板、筋骨、糊裱、画龙……等工序。
1、备龙板:一概采用杉木板,其质地轻而坚固。 龙头龙尾板每块长5米、厚5公分、宽20公分。龙腰板每块长4.3米、厚5公分、宽20公分。龙板两头各凿一个直径5公分的圆洞,供连接龙腰时穿插龙棍用的。龙板备好后则可供长期作用,扎龙时取出即可,若遇添桥或游龙时破损方须进行添置或更换。
2、备筋骨:大龙的筋骨用竹蔑制成。长形蔑条为筋,用蔑条制成圆圈为骨。
3、扎龙头:龙头龙尾的蔑圈规格与龙腰不同。扎龙头的蔑圈每个直径80公分,以几根长蔑条为筋,以20个圆蔑圈为骨,按一定位置固定在龙板上。再装一个咧开的大咀、龙咀内扎一个椭圆形70公分的龙珠。装上眼睛、牙齿、舌头、鼻子、胡须和一个大脑壳。脑壳比蔑圈大,上面加扎一个小倒鳍,按一定位置装两个大鳃,背上装两个大鳍,背鳍与背鳍之间装一个猪腰形矮鳍。龙头主体扎好后再扎上两个龙爪,左爪向前捞,右爪向后伸。,大龙的两个大鳃扁形,各装一盏烛火,鳃是活动的,游龙时挂上,平时将其卸下由一个人提着走。
4、扎龙尾:蔑圈为30个,扎法大致与龙腰相同,不同之处是尾巴翘向天,尾巴高度与顶鳍平衡。尾部配上活动翅,扎两个大爪,左爪向后伸、右爪向前捞,右爪上挂一个70公分椭圆形的龙珠。背脊装两个刀字形大鳍。鳍与鳍之间装个矮鳍。
5、扎龙腰(本地叫龙胯),将毛竹据成7尺长,再破成扁蔑,扎18至20个蔑圈,每圈70公分,同样以长蔑为筋,以蔑圈为骨,按式样分别固定在龙板上,扎成拱型。(乙玉)筋骨交合处用些丝扎牢固使其不致变形,再在背脊上扎三个刀字形的鳍,鳍与鳍之间扎两个矮鳍或小鳍。
6.扎龙爪;只有四个趾,不能扎五个,据传扎,五个趾,一会冒犯天子(皇帝),俗称天子是五爪金龙的化身;二会下大雨,俗称五爪是真龙,真龙会致水;三会太现(大像龙),会被雷轰。因此自古以来扎龙爪均为四趾。整条龙扎好后,龙头的高度为2.4米、长6.5米、大直径80公分,眼圈直径70公分。龙尾高度为2.4米、长6米、大直径80公分。龙腰高2.2米、大直径70公分、长4.3米(包括龙板空白)。扎好的骨架应放置室内,不能曝晒,以免变形。
7.扎龙蛋:龙蛋直径45一50公分,高60公分左右,龙蛋有两种形状,上堡、中堡的龙蛋是八角扁形灯笼;下堡及其他村庄的龙蛋是八角、圈形灯笼。龙蛋板与大龙板的区别是较短小,只有2米多,每块板装三个龙蛋,每个蛋内装一支烛火。龙蛋是专供十二、三岁小孩擎的(也是对小孩将速擎大龙的培训),节数不多,一般只十节左右,擎时也要挎插袋,与擎大龙一样。擎龙蛋因为全是少年儿童,所到之处特别引人注目。游大龙时龙蛋跟随龙尾,烧龙时龙蛋没有烧掉,将它扔进鱼塘里,其意是让它变化成龙兼“望子成龙”之义。
8.糊裱:龙扎好后不宜久放。要在短期内进行糊裱,若不及时糊裱就会变形,最好是边扎边糊裱。糊裱的浆糊用面粉、木薯粉、地瓜粉均可,要煮得很稀,便于刷开。纸则用透明度好的优质白纸,裱措时先将纸搓皱再糊上去,如果未经搓皱糊上去,遇太阳曝晒会破裂。糊裱龙头须用白纸50张、红纸20张、龙尾须用白纸50张、红纸10张;糊龙腰只须用白纸20张。
9.画龙:龙糊裱后要画上纹彩,叫做画龙。先在龙身上用笔钩成龙鳞和云状的线条,然后再上颜色。颜色用黄、红、桃红、青粉、颜色用开水泡开,再涂在龙身上。画鳞有两种鳞形:一种叫“正鳞”,正鳞如纸扇形,每个鳞直径大约30一35公分;另一种叫“乱鳞”,乱鳞则是画成大大小小圆形或方块,画鳞是用青色,画云则用红色或桃红色,表示吉祥。画云忌用青色或黑色,因为乌云会招至下雨。画鳍是画直条,形如鱼骨刺。
画龙应在出龙前一两天画好,以免褪色。
10.剪贴:龙画好后还要用白纸剪成“龙奶”贴在龙的腹部,每节龙贴两排,贴满为止,每个奶约5一6公分。鳍上则用红纸剪的“锯齿”(当地叫火焰)贴上,贴满为止。
11.题字:龙的两头横截(本地叫裁口)上是题字的位置,字的内容不受限制。龙的主人可以充分发挥文才。如1962年在龙头上的诗云:“十载别龙降故乡(因十年未游龙),今岁元宵又重逢。八闽大地任游舞,万众欢欣震天堂”。短短四句但诗却表达群众对游龙的喜悦心情。有的在龙尾上别出心裁的题上“享尾福”三字观众好奇,这个念,那个念,主人图个好吉利,每年不论那条龙的龙头龙尾都以题诗居多。龙腰的“裁口”上所题的字就五花八门了如“天下第一龙”、“姑田大龙甲天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龙游大地,福满九州;等等不胜枚举。也有诙谐性的题字,有一年下堡有一节龙腰上题着“今年吃饱饭,猪肉蚊烂”,短短九个字令人难忘。因为当时还是集体生产,有的农民吃不饱饭,买不起猪肉,心中想吃得很。这年在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农户联产承包责任制,果真咆饱饭,吃上了肉,人们喜不自禁。所以在裁口上写这样发自内心的句子。龙腰裁口上的字形也是五花八门。好的、差的、弯弯扭扭的、形形色色都有,据主人文化水平和书法功底而定。不会书写的可以请人书写。
12.装灯:龙头、龙尾的烛火都在20支以上,以负责擎龙头龙尾的户数而定。一般以“房”为主 (氏族的支脉),每户装一支烛火,户多烛多,户少烛少,负责擎龙头龙尾的每年一般都有二三十户,当晚游完龙时一户分一支点剩的烛火拿回家表示添灯(丁)。游龙头龙尾的人每户另发一对龙烛表示吉样。龙腰每节装五盏,按一定距离装置。
13.备龙棍:又名灯龙脚,用直径五公分左右的小毛竹制成。竹长6尺(鲁班尺),顶端凿两个小长方孔,用厚竹片做两块栅子,下栅是固定的,上栅是活动的,上下栅之间约20公分。做龙棍用的小毛竹要节密、年老的竹雄为佳。
14.备插袋:插袋用牛皮特制而成,杯状。设一大耳,专供穿套“插袋布”(即插袋的挎带,下有详载)之用。插袋做得很坚实,用插袋布打两个一定长度的圈形挎带穿套在袋耳上,游龙时挎在双肩使插袋悬挂肚脐前面。龙棍插在袋内,双手紧扶龙棍。擎龙头四个人要四个袋其中一个机动;擎龙腰每节交接处两个人要两个插袋,其中一个途中相互替换。
15.备插袋布:用红、白布均可,布宽一尺(使双肩受力面大),长一丈二尺。挎“插袋”时面前成“V”形,背部则成“X”形。
三、游大龙的程序
姑田游大龙从表面看似乎并非难事。如果深入了解这一活动的全过程,就不是一件易事了。自始至终不但要动用浩繁的人力物力,还有一整套有条不紊的步骤步署。现分别介绍如下:
(一)龙头龙尾的安排游龙夹或龙尾,是由拈阉而定。姑田各村共有十几条龙(详见本文第四部分),每村的拈法大致相同‘现似中堡华、江两姓为例说明之。
1.拈阉:中堡华、江两姓每十年为一届拈阉一次(第一次拈阉是在擎龙前一年春,以后也在每届最后一年春进行)。拈阉前两姓各分成十个“朋”(十个组),先以房(姓氏中的支系)为朋,然后据各房户数人数不等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其中也有大房小房之分,大房人多,小房人少),朋组成后一各朋选派代表(代表一般由朋中德高望重或辈份较高者担任)共同议定正月某日在某姓祖祠拈阉,届时代表们齐集其祖祠烧香膜拜后进行拈阉。在此之前主持者分别做好本届各年中的五个“天”字(代龙头)五个“地”字(代龙尾)的阉。放进米筒里簸动。然后主持者叫鸣锐鸣炮则十多把神统和各种礼炮同时鸣放,在惊天动地的镜炮声中,代表们排辈或排龄为先后依次拈阉。(用筷子从米筒里夹出一个阉当众展看)是何年的“天”“地”,便是何年攀龙头或龙尾,将其记载在红纸上。拈阉结束后又是一阵锐炮声表示一锤定音当即生效,毋容变更。
2.组织:拈到擎龙头龙尾的人家要提前一年开始做准备。首先成立临时组织机构,通知本朋各户带菜聚餐开会(一户带一盘菜,一壶酒,集中起来开会)。成立理事会,选出经理、副经理、出纳、采购、杂勤人员等。定购硝、炮、蜡烛等物资。
3.乐队:乐队分集体组织和个人组织两种,集体组织,事先派人联系请“鼓首(哨呐)班”有关事项,经面议后付给定金确定其工资,费用由朋里集体负责。私人组织的,则由朋里各户自行找亲戚朋友赠“锣鼓”、“伍队”(也称五对或十番)。赠锣鼓较简单,一般是五个人组成,加上一个人背鼓,则共六人。赠“伍队”又属一件极费人力物力财力的事,出赠方与接受方都得花费大笔资金。但双方的名声都很好,表示家里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很有体面。 当出赠方得悉其亲戚明年擎龙头或龙尾要赠其“伍队”时,在前一年就得四处联系“伍队”班,付给定金,然后再择日请“伍队”班的全体人员及接受方的亲戚吃一餐丰盛的“定头饭,’(吃过这餐饭表示,“伍队”、赠、受三方,后不可食言)。第二年正月十五三时前,伍队班全体成员要到出赠人家里集中,吃“起身饭”,饭后到上堡村口一一即赖屋祠堂门口等候龙的到来。待龙头一到,伍队就吹打上路走在龙的前面。其中有四个接受方派出的随众,这四个人是两个人擎“火罩”(一种用铁丝编制似园小竹篮形专供点松明用的照明工具)照明,一个人担米萝(萝筐),米萝内放些松明、衣服琴箫等杂物,并在路上发烟或糖糕等专为伍队供应服务,一个人专门给伍队背鼓。
4.经费:擎龙头龙尾的人,家家要蒸老酒,备养家禽家畜、鱼类等。姑田人把擎龙头龙尾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届时客人很多,当晚的“点心”(今人称作“龙酒”是十分讲究的,不仅胜过过年,而且胜过一般喜庆的宴席,所以在前一年就得做好准备。稍殷实人家吃的酒是隔年或多年的陈老酒。
杂用资金也要充分准备,负责当年擎龙头龙尾的各家各户分摊的费用资金,头年十二月前则要交清,否则不光彩。还有正月初一扎龙头龙尾的毛竹以及硝、炮、纸张等也得过年前备好。
(二)接“公爹”(正名是东山福主民主公王)
年三十子夜(年初一的子时),本地有“开天门”的习俗,此时由龙头、龙尾各放三科(响)神镜,发出准备接“公爹”的信号。随后由龙头组成的锣鼓队,沿途敲打并带上香纸烛炮前往上堡溪边庵(又称公王庙)迎接“东山福主民主公王,’(人称是地方上的保护神),溪边庵离中堡约两华里多路,里面供奉着各姓都十分崇拜的大小公王,大的要用轿子抬,小的可用手抱(庙里大小公王共五尊,都是属同一民主公王,最大一尊是镇庙,次大的一尊是出案公王,供正月十五出游;小的三尊,其中上堡陈、赖、桑三姓合一尊,华、江两姓合一尊,蒋姓一尊,此时接的是华、江两姓合塑的小公王,又叫小公爹)。小公王接回家后又是一阵热烈的统炮声,将小公王安放在扎龙头的祠堂里。周围人家都前来烧香献茶醉酒朝拜。整夜都是人声喧嚷灯火通明直闹到天亮。此“公爹”要等到游龙完毕后,方有送回庵去。
年初一,早饭后由擎龙头龙尾者,先组织一批人分成两三个小组去分发做龙腰所用的纸张。(当天分发不完的,年初二还可以继续分发,直到初十为止)。
再组织一批人分成两个小组,分别进行扎龙头龙尾。当扎龙师傅来到时要吃红蛋和酒表示“开工大吉”。这天开工随便干些活就算,干多干少不计较,还得给师傅一个小红包。扎龙头一个人要干十五天才能完成,扎龙尾的工比较少。装龙爪时又要给师傅一个小红包,表示完工。在扎龙头、龙尾期间还要扎龙头、龙尾“灯”若干个,以擎龙头龙尾朋里的户数而定。每户至少一个。这“灯”四角、扁形,高50公分、大40公分、厚25公分,中间装根竹子可以擎。灯内装置一支烛火,龙头、龙尾灯中只有一个“掌扇灯”糊红纸外,其他都是糊白纸,灯上题字或画都可,一般题写吉祥语,也有写“东山福主民主公王”的,出龙时龙头灯走在龙头前面。龙尾灯跟在龙尾后面。擎灯的都是小孩,男女不限。上路时派专人看管。
扎龙腰则不受时间限制,从初一到十四都有人在扎。一节龙腰如果一个人干,包括抬竹、扎制、糊裱、绘画只须四天就可完成。所以一般人要到初五、六才去砍竹,初八九才动工。
正月十二日由龙头龙尾组成一个组,挨家挨户去落实龙的节数。(一节节当面看过)。
正月十三上午在祖祠(扎龙头的地方)“拈龙”。(是拈攀龙腰的次序)拈龙的方法与拈龙头龙尾一样,但不一定要户户到齐,到者则自己拈,未到者可由别人代拈。阉的写法不是书写自然数字而是按《千字文》书中的文字顺序“天地元黄,宇宙洪荒,日月盈反,晨宿列张··佩二除“天地”二字已用于龙头尾外,从“元”开始为,’1”号,也就是龙头后面的第一节龙腰,黄,宇宙洪荒则代表2、3、4、5、6,以此类推,以一龙腰节数排完为止。
龙捡出来后,立即四处张榜公布。同时发放蜡烛,每节(桥)五支,买蜡烛的钱攀龙腰者自付一半,另一半由擎龙头者支付。
(三)游龙前的准备工作
游龙前还要查修龙路,举行祭祀活动等。正月十三下午“查修龙路”,由擎龙头龙尾朋的人组成一个队,至少十个人,带上锄头、柴刀沿龙过之路查看一番,途中有不好走的即时修理、有挡道的树枝和它物立即清理,使游龙时顺利通过。
正月十五这天的统是指挥的信号。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上午十时左右放过三声锐后则准备接“公爹”(出案公爹),此时接的是“出案公爹”,初一接的是华江两姓的“小公爹”,十时半左右在锣鼓喧天中“公爹”驾到,龙头处在这里恭候排开阵式的镜队,一声令下齐齐点放。家家户户门前点松明烧香点烛,燃放鞭炮,供奉“公爹”。随后即到龙尾处,又是一阵锐炮声、虔诚恭迎。此时擎龙腰的人纷纷开“火门”,即将糊裱时都是密封的龙,在两头裁口处及龙的腹部,这些不显眼的位置上开个可开可关的孔门,并装上蜡烛和“油香”(用茶油浸过的神香、易燃),要待出游时才在祖祠门口点火游龙。
下午三时过后举行祭龙。祭前要在龙头和龙尾前宰猪、杀大公鸡。猪、鸡血都要顺手岸几滴到龙身上(猪血当地叫“大红花”,鸡血叫“小红花”)。祭龙时要虔诚毕至、摆香案、点龙烛、陈列供品、必须有猪头、大公鸡、草鱼、猪肉、海味、年糕、三碗荤、三碗素的祭菜(当地叫“撰”)及以有水果茶酒等。主祭人是辈份大、福气好的长者,穿礼服,戴礼帽、衣着齐整、恭恭敬敬、虔诚肃穆。祭毕燃放礼炮和神统。乐队随即到龙头、龙尾面前奏个“八仙”说上几句口彩,龙头龙尾主事人要给“乐队”一个小红包。
附:祭龙仪式
(参祭人员、两个礼生、三个主祭人双手合十面朝龙,向龙头龙尾作揖敬礼)。
(唱通)主祭祀主参神就位鞠躬跪 叩首—“尸首—三叩首—升(陪唱)跪—“尸首—”尸首—六叩首—升—平身诣致祭于大龙神尊神位前,跪—上香—进酒—初进酒—亚进酒—三进酒—献帛—进素仪—进荤仪—进撰—读祭文。俯伏—升—辞神鞠躬跪。叩首—叩首—三叩首—升—跪;叩首—叩道六叩首—升。平身化钱焚祭文返辑(返身向天空作辑,随即又朝内)撤撰 礼毕。(大家双手合十向龙鞠躬)。
(陪唱人只唱“升”读祭文,其他句都是由唱通独唱)。
附祭龙文
维X年正月十五日之良辰,主祭祀主X房等谨以素果,荤撰香帛之仪致祭于大龙神尊神位前
伏以:月朗中天,龙游大地。三五良宵,烟火乐长春之国;一年初望,光华驻不夜之春。
恭惟尊神,四灵之首,百介之尊。变化三千,昔日图呈洛水;数登九五,今朝形现姑田;我等生居僻壤,运际升平。旧例爱遵,胜会欣开东里;元宵可庆,龙头值出斯乡。荷蒙神光之普照,更喜技艺之高超。头角装成,远胜叶公之画;甲鳞造就,堪云老子之犹。能短能长,目光电照;或伸或屈,珠火霞明。兹值出游之际,用伸昭告,伏愿龙游午夜,一路福星。灯赏三更,千家瑞色。更祈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民康物阜,神喜人欢。家生荀氏子,田进石崇粮。王哉、尚享。
(四)出龙、游龙
下午四时许三科特响的统放过后,龙腰从各家各户纷纷抬出来,不论龙头、龙尾、龙腰包括龙蛋、出祠堂或出家门时,门口都要点松明,放鞭炮送行。出龙时是龙腰先出,龙头出来没有用扛,是用龙棍擎着走,放在张洋华氏祖祠门口的桌子上等候。又要烧香放炮祈祷,待龙腰大部分到齐,游龙头的人带上一根标准的龙棍到各桥去比量,有超长的当场锯短,超短的要重换。同时各节龙都点亮两支烛。龙头则还要等他姓的绅士们去祝贺(旧有此俗、两姓关系好、江姓出龙华姓去祝贺、华姓出龙江姓去祝贺,从龙头到龙尾)祝贺完毕、五时许在一阵震耳欲聋的统炮声中驳桥(龙与龙一节一节的连接起来叫驳桥)。龙头上结上四条棕绳,两前两后,由四个人拽着,三个德高望重的长者擎龙头,一个人看路,鼓首(哨呐)班走在龙头前,龙头灯开路,大龙擎起向前蠕动、龙腰则边走边驳桥,慢慢向上堡方向游去。龙头统率先在上堡村口点放,以示大龙将到,好让其村人做好接龙的准备。大龙擎到上堡赖屋祠堂门口停住进行点火,点完紧封火门。此时游龙队伍依秩序游行,走在最前头的是统队,其后是龙头灯,灯后是大鼓铜钟、锣鼓队,紧跟锣鼓队的是“伍队”,伍队后头是鼓首班,鼓首班后便是龙头。大龙所到之处,不论远近家家户户门前点松明、放鞭炮迎接大龙。龙头过后,龙尾到来又是一阵统炮声。龙尾后面是龙尾灯,灯后是龙蛋,最后是大鼓铜钟、锣鼓、伍队、鼓首。大龙游到溪边庵时龙头在庵门口朝庵内点三下头,表示致敬,并在门口绕一圈。绕过后向中堡街游去,走在最前头的锐队则每到一处或经过一个寺庙,或街道便放一次统。龙头锐放过的地方,龙尾统又在同一地点上放,龙经过中堡街,再经镇政府所在地再到大坂山,在半山上绕半圈后徐徐而下,经下堡街到天后宫、松溪坂返回中堡。此时龙腰开始拆桥,龙头则带着四五节龙腰以及龙尾直上张岭庵(中堡华江二姓合建的小庵,内祀“镇武祖师”)在庵门口绕一圈再回原处。大龙回家,各家门口如出龙、接龙一样点松明放鞭炮隆重迎接。龙头、龙尾里面未点完的烛火本朋里的每户分一支(龙珠里的火不能动),表示添灯、兴旺之意。人们都小心翼翼地捧回家中插在正厅的神桌上,以图吉利。接着吃龙酒(点心)。
龙回到家后约晚上十一时许;姑田游龙的点心(龙酒)是非常丰盛、复杂的。坐正席的是当晚唱“伍队”或打锣鼓、拉上手(琴师)和司鼓的师傅。其他客人甚至舅公都只好坐偏席。当晚各家各户的点心基本一致、大同小异,第一道菜是“灯龙肉”,这碗灯龙肉是姑田的名菜,每碗(大碗头)用五花肉三斤,配上大蒜头(每节切一寸长),御豆(又称鱼豆)、冬笋、墨鱼干,用沙县黑豆豉水,放进锅里用微火炯烂(越大锅越好吃),其味特别香,距离很远都能闻到气味。因为半夜肚饥,所以第一道菜出灯龙肉。第二道上的是“雪薯”,因为雪薯是土特产可以充饥。第三道上的是“米冻”,这三道菜叫点心。接下去就是鸡、鸭、兔、鱼、山珍海味二三十碗菜,席间主人公及其家人频频敬酒,然后就是猜拳闹酒。酒罢,擦干桌子摆上茶点、春盘(冷盘、拼盘)、果蔬(马养、桔子等)鼓首、伍队开始唱戏。伍队第一首戏若是唱“开天官”(意思是请八仙),主人要立即放鞭炮迎“八仙”并赏赐一个红包,然后一首接一首的唱。(锣鼓班不唱戏吃过点心可以先回去)如果在大厅堂(一房人的公房)伍队多就唱对台、一班唱一首,此起彼伏,直唱到天亮。伍队结束要在大厅中吹拉着而出,直到村口,主人要放统、炮送行。
(五)、烧龙
十六旧上午九时许,龙又在江姓祖祠门口驳桥起游,在岭兜一个小巷兜游三圈后经中堡街直上溪边庵,到庵门口龙头向“公爹”点三下头。游龙途中,擎疲劳时可任意换人,但是过溪边庵门口时则要主人自己来擎,以讨公爹的好感而获神之庇佑。此时的大龙在庵门口逆时针由外向内绕圈子,圈子由大到小,叫“龙头入囊”。然后龙头顺时针由内向外绕圈子,叫“龙头出囊”。此时龙腰边游边拆“桥”,直到拆完,但龙头还是带上几节坚持游。游到实在疲备不堪龙头再次到庵门口向公爹点三下头才“落脚”(把龙头卸下),龙尾和早拆掉的龙腰早已放在烧龙的地方(龙尾要等龙头一起拆)。烧龙时拆龙动作很快,只几下功夫就把龙从龙板上拆下,仍到一大堆,但龙头、龙尾上的龙珠不能烧掉,拿起来留作纪念。擎龙头、龙尾的人负责点火烧龙,(传说大龙一点着火,福州南台大桥下水里就会出现姑田大龙的影子),此时抬龙板的人抬着龙板争先恐后地往家跑。相传,谁先到家谁最顺遂。
四、姑田大龙的分布
清代,民国年间姑田共有十二条大龙,其分布在上堡、中堡、下堡、华垅、城兜、长较、上余、下余、东华、白莲、洋地等十一个村。除后洋、溪口、郭坑、街道四个村无游龙外,其余村村有游龙,有的村不止一条,如上堡村元甲蒋姓一条,陈、赖、桑三姓合一条。下堡村邓屋与万堂(邓姓、蒋姓)合一条,周姓与黄姓合一条;华垅村江姓一条,小洋地邓、詹、钱三姓合一条。但也有两个村合一条的,如:上余、下余村是合游一条。
建国后由于种种原因,姑田大龙的条数逐渐减少,近十多年来只剩中堡、城兜、下堡的邓屋、万堂等三条龙。
五、姑田大龙的特色
姑田十二条大龙中,形体大同小异,其中四条龙最有特色,现介绍如下:
邓屋的龙“老得好”。姑田下堡邓屋从明朝万年间开始游龙,游了若干年后,邓屋三房十二代的公太愈锦公与邻居万堂的公太蒋大青认同年,因为两家关系密切,开始是万堂蒋姓参与举龙;随着岁月流逝,以后发展到邓屋与万堂(邓姓与蒋姓)合举。其头尾照轮流一姓擎一年。这条龙的“桥”数一般是五、六十节左右,所敬奉的神是“萧何”。相传邓姓祖先汉代的上大夫邓通,非常敬佩汉垂相萧何的为人,见他非常重视和爱惜人才,曾经月下追韩信。为了纪念这位惜才如命的相国,此后邓家子孙也继承先祖遗志,建庙祀奉萧何。在南宋年l’ed连城还未置县,姑田溪口人为了与连城争设县城,就在村口建了一座“韩信庙”,内侍韩信公王神位。姑田邓屋人自南宋末从连城迁入姑田落户后,见对面有座韩信庙,便在邓屋通往后洋的路边建了一座“碧岭庙”。这碧岭庙内祀萧何,庙门与韩信庙遥遥相对。
邓.、蒋两姓不论哪姓擎头,都是在庙门口驳桥。十五日上午也在这里焚化大龙,它的历史最为悠久。
中堡的龙“长得好”。清代中堡江、华二姓的龙是合着攀的,两姓只有一条龙,后随着人口逐步增长,龙也逐渐增长,发展到无法擎。从乾隆年间起始分开擎,一姓游一年。为了保持“长得好”,当时两姓立条规定,不论江姓或华姓出龙,均需一百桥以上,若确有困难不能凑足一百桥时,也应用龙蛋凑足。每两桥龙蛋抵一桥大龙,从此两姓至今都按这一定例执行,保持了“长得好”的特色。
1946年华姓出龙,轮到长文公这房擎龙头。他为突破历史上最长的纪录,取得最热闹的声誉,积极动员和鼓励梓叔出龙,个别实在困难户他以每桥给予补助光洋贰元,猪肉三斤(老秤三斤,等于当今市秤四斤半)的办法给予支持。在他鼓励和发动下,这年出龙173节(长达700米),超过游龙史上的最高记录。是最长的一次长龙。除此之外,百三、四桥是常见之事。
华坑的龙“高得好”。华坑的龙每节大、长度与其他村一样,但它起游时的高度是别具一格的,高得惊人。龙头的第一竿龙棍是一丈二尺长,第二竿是一丈一尺九,第三竿一丈一尺八,由此类推每桥矮一寸。但桥数不多,一般只有三四十桥,故最后的一竿龙棍也有八尺高,比其他村的龙棍还高出两尺多。“驳龙”要选择特殊的地点,平路不行,要选在斜坡处,龙驳好后,桥与桥之间用短绳子互相系着,一声叫喊“起脚”霎时全部举起,动作不能快慢不齐。他们的龙棍没有上栅的装置,顶端是个十字架,龙板就架在上面。拆卸时也要一定的地理位置,一声叫喊“落脚”全部放下来卸掉。华坑人擎龙特别有功夫,一股蛮劲令人叹服。龙头不用绳索牵引,龙腰不用插袋,起脚后靠用双手硬擎,擎龙人只在腰间系条腰带,擎得疲劳时可将龙棍插在腰带上稍作歇息。一路上昂首阔步游来,实在壮观,真有如腾云驾雾,欲上九霄之势。十四夜,龙由华坑出发,游经上堡村溪边庵,在庵门前绕游,龙头由外到内,由大圈到小圈,缩小到龙头咬着第三节龙腰,名日“咬三胯”。这种游龙技术是其他村望尘莫及的。此时的龙姿一层高过一层,犹如一座珠光闪闪的宝塔,令人赞叹不已。然后龙头又由内向外,由小圈绕大圈,龙尾进入最中间,此时犹如盘绕在一个大盘里的龙,变化异常、多姿多彩的场面令观众留连忘返。然后游经上东洋再过牛栏桥一路游回华坑。华坑人擎龙的功夫堪称第一。古往今来,华坑龙不仅以“高得好”闻名,且“游得好”更具特色。
下堡周、黄二姓的龙“画得好”。(原来是游花灯的后改为游龙),周、黄二姓的龙不长,只有二三十节,它是元宵节后一个晚上游的。他们的龙画,年年都给观众一个好欣赏。他们在龙身上画些双龙戏珠,丹凤朝阳、梅兰菊竹、八仙八宝、雄鸡白鹤,奇花异卉、鱼虾蟹蚌等等,其画面每桥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画工们笔意新颖,巧夺天工,令人久看不厌。凡爱好书画者非待看见他们的龙不可。他们的龙不仅画得好,就是两头裁口上的诗词、句子也题得很好,字体真草隶篆今古书体集于一龙,他们的画工技术代代相传,久经不败。所以自古至今他们的龙都被誉为“画得好”。
六、配合游龙的有关活动
1.溪口、后洋、郭坑等村,他们没有出龙就出马灯或舞狮、舞龙灯,或是排练伍队,“围桌唱戏”等活动,整个年宵锣鼓喧天,热闹非常。
2.游“公爹”:上堡村陈、赖、桑三姓有游“公爹”(菩萨)的习俗。上堡溪边庵内祀东山福主民主公王(又称“公爹”)在清朝康熙年间,这里是座小小的庵堂,容纳不了几个人。到了乾隆末扩建为姑田最大、最雄伟的一座大庵,殿宇巍峨,香火旺盛。庵内神像也是当地人最敬奉的一尊菩萨,被认为是周围众姓的保护神。里面有泥塑、木雕的同一“公爹”就有五尊,最大有一尊是泥塑的,重达千斤,搬不动,留庵里坐镇,俗称“守庙公爹”。第二号的一尊人称“出案公爹”。是木雕的,重约七八十斤,它经常被人用轿抬去打酪、念经。由于信奉的人越来越多,一个“出案公爹”供不应求,于是又筹资木雕了三尊“小公爹”(俗称“公爹子,’),也是放在庙中受香火。这小公爹只有二十多斤,这些“公爹子”的所属是陈、赖、桑三姓合一个,华、江二姓合一个,蒋姓占一个,每个背上刻有各姓的文字,每逢游龙、杀猪,各姓就把自己的公爹子抱去供奉。但不能乱抱,必要时要“借”用,经许可是可以的。
上堡陈、赖、桑三姓正十五游的是庙里的“出案公爹”。
从乾隆五十六年(1971)起,上堡陈、赖、桑三姓在溪连庵组织了一阉“公爹会”,因他们正月十五既要游龙,又要游公爹,忙得不亦乐乎。为了减轻负担,游公爹三姓人分为一姓游一年。游公爹路线长,时间紧。是日,他们提前吃早饭,到溪边庵集中将各姓共有的“出案公爹”放进四个人抬的雅致美观的六角大轿里,由两个小孩擎扛旗(两根带叶的小竹子中间横挂一块红布)开道,旗后是一棚锣鼓,随后是一顶光有香炉没有菩萨的“香火轿”,这轿只两个人扛,接着就是“公爹轿”(4个人抬)随后是一位“陪公爹”的绅士。这绅士穿新鞋新袜,身穿长衫,头戴礼帽,为了防止下雨,还带上一把雨伞。他紧跟在轿后,再后又是一棚锣鼓,一路上锣鼓喧天,香火缭绕。他们从溪边庵出发,经溪边村(又叫溪边营)直达华坑。游完华坑回来吃点心。点心吃罢马上就起轿,过牛栏桥经上东洋、下东洋、中堡街、关帝庙,到中堡华姓“协义词”门口停憩。公爹接受人家供奉,游到中堡,这里专备有点心给他们吃,村民便趁这个机会在这里烧香点烛,几张大桌子排满供品,爆竹声响彻云霄。吃过点心又起轿游到岭兜江姓祖祠停下,又接受一次供奉,再沿中堡的灯龙路绕回上堡,将公爹放回溪边庵。
3.龙祝社(又称灯龙会):乾隆末,中堡华、江二姓在溪边庵组建“灯龙会”,每年的正月十六十时许在这里“行三献”(大祭仪式)祭拜“公爹”。行祭时要七个人组成,另外还要两个人做执事,要用全班(8个人)鼓首奏乐。参祭人员分上、中、下三个层次站立,上厅(上殿)两个人,左边的叫“唱通”(由最有德望的绅士担任),右边的叫“陪通”(一般绅士担任)。中厅(中殿)两个人,左边的叫“引赞”(熟练行祭的绅士担任),右边的叫“陪引”(会读祭文者担任);下厅三个人主祭,排成横列,居中者是地方名流或主事人,左右两个人也是有一定地位和名望的人。祭前上厅和中厅都要摆香案,陈设斋荤供品。清代参祭人员都要秀才以上有功名的绅士参加,要穿冠带,着秀才制服庄重严肃。民国后参祭人员就穿兰长衫,戴礼帽,新鞋新袜。建国后只穿中山装而已,也没戴礼帽了。
正月十六这天溪边庵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人们在这里等着看行“三献”以及烧龙,附近三五里的好兴者特地赶来凑热闹。因为行三献时绅士们衣冠齐整,鼓乐齐鸣,升升拜拜,有如在戏台上演戏,它有一定的科套和一定的步法,所以看的观众特别多。祭毕,“灯龙会”在这里设宴。
中堡华、江二姓的灯龙会组建时双方会员各60人,共120人组成。当时集巨资购置了四百多斗田租,此租专供祭祀“公爹”及游龙设宴之用。为了搞好游龙这一活动,二姓还定了许多定例(民约),其中规定:一、每年正月十六在这里共同祭拜“公爹”。二、不论哪姓出龙,一定要一百桥以上。三、若江、姓出龙,则由华姓作东设宴,若华姓出龙,则由江姓作东设宴。四、开席时间,定在龙头一到溪边庵门口就开席、龙头未到,会员们不准动著。五、龙焚化后,出龙方用过的龙头、龙尾板要送到下一年擎龙头、龙尾方的祠堂里,并在祠堂内(内大坪)放三科统,表示移交,接方应热忱接待交方。六、龙头、龙尾板属双方所有,如有损坏,共同重新购置。七、出龙时应互相祝贺以增强友谊。八、驳龙地点:十五日在华姓祖祠门口,十六日在江姓祖祠门口。九、两姓出资共同雕塑一个小“公爹”。十、两姓游龙的龙路共同维修,有阻碍游龙的建筑共同制止。以上这些规定(民约)建国前依例执行,建国后田租已废,昔日的一些定例只好变通执行。据长者回忆,当年的“灯龙会”两姓人欢聚一堂,气氛友好,会员们吃完酒席每人还可分得一斤老秤猪肉(相当于市秤1.5斤)。当年的江、华二姓融洽如一家人,从祭“公爹”的祭文中也可以看到这一点,其祭文如下(江姓):
敕封东山福主民主公王尊金像前:伏以:凤律初颂,缅主德而弥昭广大;龙灯并耀,照王威而倍著森严。恭惟尊神,灵昭万有,德合三无。御患捍灾,仰鸿麻者亿万姓;彰善痒恶,蒙骏惠者千万家。众等未为附骥之人,先作攀龙之客。趁十五夜而作佳期,灯龙灿烂;合一百桥而成定例,烛火辉煌。整肃衣冠弥殷祭告,薄陈牲酸更冀来尝。舞乐殿前则笛奏龙吟、洋洋盈耳;欢歌台上则吹萧引凤,飒飒怡人。伏愿宏开覆冒,大启样嵘。福赐两乡(指张洋、岭兜)父老,同游乎寿宇;思敷二姓(指江、华)子弟,共步乎春台。王哉尚享。
“灯龙会”有时还在元宵期间请戏班演三天戏,以丰富“灯龙会”的活动内容。
七、姑田游大龙的意义
1.活跃文化生活,提高社会精神风貌
姑田游大龙是一项广泛的十分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群众性大型文娱活动,他的活动面遍及山里山外的每个音晃。从年初一开始统、炮声响彻云霄自不必说,若遇上好友首先就问“你村今年有龙擎吗?”或说“十五请到我家看龙”,“来我家吃点心”等等礼貌话。不论是拜年或是亲朋家中酒席上,不论那个场合到处都是谈论龙,真是有咀皆龙,全民投入。姑田镇拥有十二条大龙,可说人间罕事。正月里有龙出的村庄家家户户都忙于抬竹、扎龙。女的则帮忙煮浆糊,煮点心,有的妇女还会帮忙糊裱剪纸,她们再累也无一句怨言。人们认为龙是吉祥物,是力量无比的保护神,会保佑大家人口平安,合家吉利,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这当然是一种精神寄托,但没有游过龙、看过龙、姑田人是不肯去做事的。他们集中精力搞好自家的龙,有的在思考今年怎么画,怎么写,怎么样更出色;有的思考客来吃什么酒、什么菜。将所有精力都凝聚在“龙”身上。没有心事也没有时间去搞七搞八。没有出龙而要出“伍队”的人,春节期间天天都泡在排练节目里,怕搞不好“跌古”(丢脸),所以到处都可听到锣鼓声、琴萧声,大家围绕着大龙自发地、自觉地投入这一活动,大大地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出现了一片欢乐的景象。
姑田十五个村,有龙的就有十一个村,占百分之七十以上,所以热闹非凡。由于这个活动能使人振奋精神,心情愉快,人们都喜欢游龙。
2.友谊的桥梁、团结的纽带。
姑田两姓,三姓合擎一条龙的村庄很多。长较村陈、林、童三姓合一条,上堡村陈、赖、桑三姓合一条,小洋地邓、詹、钱三姓合一条,城兜村杨、江、李三姓合一条,(城兜村陈姓游一年,杨、江、李三姓游一年),下堡村邓、蒋二姓合一条,周、黄二姓合一条,中堡村江、华二姓轮流,一姓游一年。以上这些合擎龙的姓氏,宗派之间的关系都很好。如同兄弟一般,从未发生过宗派械斗和流血事件。所以说,龙是团结的纽带。
姑田所有擎龙的姓氏中,宗派关系处理得最好,莫过于华、江二姓。几百多年来他们世居在一起,真如同宗兄弟一般和睦相处。他们语言相同,习俗无异,互相帮助,共同发展,游龙虽分开,一姓游一年,但关于龙的问题上双方都是非常礼貌的,如“灯龙会”,共祭“公爹”,逐年游龙上交下接,还有十五这天,若江姓出龙,游龙头、龙尾一行人必须持几把统、香、纸,两对大龙烛,到华姓总祠去烧香放炮,锐要在围墙内点放表示敬意,两对龙烛也有特别含义,一对是表示今晚接龙的,另一对是表示拜年的。若华姓出龙也要礼尚往来照例回敬,此例已传至十多代,于今还是沿袭遵行。两姓历代相处,相安无事,这种姓氏友谊,都是游龙带来的结果。
3.培养艺术人才的摇篮
姑田扎大龙的技术和工艺是历代相传的,根本不要外地什么师傅,父亲扎龙,儿子相帮,帮上两年无形中就学会了。这样一代接一代,后继有人,就成了代代相传的民间艺人。姑田这地方,凡是有龙出的村庄,其村民大都会扎龙。虽然有的扎得好,有的扎得差,但自己的龙总是自己扎的,自己糊,自己画,自己擎,样样自己干到了。
1991 年龙岩茶花节期间,上级要姑田大龙到龙岩踩街出游,需调姑田30个人去龙岩扎龙,这一消息传开,当时报名要去的就有百多人,这个要去,那个要去,结果好中挑优,30个人当中有老、中、青、老者七十多岁,最小者才十八岁。技术高,手艺巧,团结合作,仅用了十天时间便将108节大龙,一条12节的小龙全部扎好并裱措好。速度之快,令人难以想象。在姑田,不用说调30个扎龙的人,就是调130个也是轻而易举的事。画龙期间又重新调20个人去画。当时镇长华彪要求每节龙的画面不能一个样,不能重复,要画出水平来。每节龙两头裁口的诗词、句子、对联也不能一个样,不能重复,要题写出水平来。为了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在姑田农民诗社里调了三个既会写又会画、又会作诗题句的人才去参加。这些人不负重望,108节大龙,12节小龙。除龙头、龙尾外,算来有232个画面,236个裁口,任务是相当艰巨的,可是大家信心百倍,干劲十足,团结一致,共同磋商,共同努力,仅用了四天功夫,竟将所有的龙画好,经检查没有一个画面重复,236个裁口没有一句题语重复,完全达到要求,合乎质量。游行时吸引了广大观众,得到文艺界的好评。当时龙头上题着这么一副对联“天下大龙称第一(因为是天下第一龙),岩城花节属头回(龙岩是首届举行茶花节)”。把 “龙岩”二字轻轻松松毫无痕迹的嵌在里面,短短的一副龙头联,题得多么确切,既有姑田大龙的气派,又有茶花节的纪念意义。
龙岩茶花节于农历正月八日晚上结束,他们九日回到姑田。当年是轮到华姓出龙,在家的人搞不清今年擎不擎,所以一节龙也尚未开始扎。可是他们回来了决定擎,便从初十开始日夜加班,仅用五天功夫,又赶出一条一百一十多节的大龙来,赶上元宵节出游。干劲之大、速度之快,匪夷所思。
4.大龙是姑田的文化瑰宝
姑田三件宝:“大龙”、“宣纸”、“西山字”。大龙首届一指是姑田的文化特色,几百年来为群众喜闻乐见。每年游过龙后,他们将龙板放在高高的地方保护起来,留着来年再用,对龙板爱之如宝。中堡村还有一块七十多年前购置的龙板,一直使用到今,可说是传家宝。还有不少龙板都是爷爷、父亲手上置的,所以说姑田大龙是姑田的文化瑰宝。姑田宣纸自清代起已远销海内外,其纸质名扬四海,姑田纸业越发达,收入的钱就越多,所以宣纸是姑田的“财宝”。姑田西山朱子祠墙壁上有四个大字,每字2.6米,笔力雄浑,且一气呵成,为省内外所罕见,这是清乾隆年间遗留下来的“墨宝”。姑田三件宝中,大龙是第一,可是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等原因,历经数百年,知名度却不很大。近十来年,中央、省、地、县许多首长专程来姑田“一饱眼福”,有的还与民同乐,亲自擎上一段路,以亲临其境,试试擎龙的滋味,分享游龙的乐趣。各级各地电视台的记者和摄影师前来拍电视。1991年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栏目播放了姑田游大龙的实况,1992年省画报社的记者和摄影师将姑田游大龙的镜头拍下来刊登在福建画报上,省、地报刊多次刊登过有关姑田大龙的文章。1996年年初八,四川电视台转播了姑田游大龙的实况。龙岩茶花节使其名气大振。“一夜游龙天下晓,三声统响九州知”。在龙岩、外宾亲眼目睹姑田大龙的雄姿,赞不绝口。还有人拍成录象带到马来西亚及祖国宝岛台湾等地播放引起轰动。
5.寓炼于乐,增强体质
姑田昔日擎龙是先洗澡净身,换上节日新衫,着白绑腿(姑田人叫“脚绑”着上新草鞋去擎的,即使是毛毛雨天气,再冷也是这样穿着,十五、十六两天都如此。如果哪个外地人不懂事穿布鞋(昔日商品鞋极少)去擎龙,当地人一眼会看出是外地人,就会前后报个暗号,前桥稍停,后桥一挤,弄你去水沟“捉泥鳅”,搞得你一双鞋或一只鞋湿渡渡的,在众目睽睽下狠狈不堪,讨个没趣,可他们却哈哈大笑。前后擎龙的人倒还会戏问你一句:“有泥鳅吗?”、“泥鳅大条吗?”,弄得大家发笑。因为擎龙是一项极好的体育锻炼活动。擎龙时两只手,两只脚以及双眼双肩和头,一身都要活动,通身用力。龙入角(90度急弯)时你若不懂决窍,肯定你会累得满头大汗。有些人带着小毛病去擎龙,经过一场“折磨”,第二天病好掉了。原以为是龙神保佑,其实不然是出了一身大汗的缘故,无药自愈。擎龙遇上刮风,是费力之事。一节龙上百斤,此时你得用头朝逆风抵着龙棍,双脚用力,叉开八字步,双手紧扶龙棍,使龙不致被风吹倒,一身的力气都会自然而然的发挥出来。似这种情况穿草鞋是最合适的(昔日都是石头路很滑)若穿布鞋后面的人稍用点力一推,穿布鞋的就得溜下水沟。
后 语
龙几千年来为我炎黄子孙所敬爱,上至天子,下至庶民,不论皇宫殿宇或寺庙祠堂,到处都可以看到龙的形象。姑田人对于龙有特别的酷爱。从地名看,姑田最早搬来的华姓始祖京一郎由沙县就迁至姑田的“龙坑”。在这里开基立业。姓华人早在这里筑了一座“龙坑总祠”(至今仍在),已有八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了。姑田还有“三龙井’,’’龙井”“龙潭”“龙寨”“龙肢”u龙头石”“龙石坑”等等地名。在姑田的水尾有一条几十里长的“关龙溪”,溪里几个龙潭相连,深数十丈,想让龙永远栖息在龙潭里……。
姑田人爱龙,把龙看成是祈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象征。相信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姑田游龙这一传统的民俗活动,必将更加健康更加丰富多采的开展下去,为中华民族文化增光加彩。
附录
1.行三献(大祭)仪式
序立 执事者各司其事 放炮三声 鸣金三响 擂鼓三通 奏大乐 奏小乐 主祭祀主就位参神鞠躬 跪 叩首 叩首 三叩首 升 跪 叩首 叩首六叩首 升 诣盟洗所净手拭巾 诣香案前 跪上香 初上香 亚上香 三上香 献帛 进酒 进毛血 滴毛血 俯伏 升 平身复位 行三献礼初献礼 诣酒搏所司搏者举杯酌酒 诣东山福主民主公王尊神像前跪 进酒 祭酒 奠酒 进撰 进羹 俯伏升 诣读祝位跪 读祭文 俯伏 升 平身复位行亚献礼 诣酒橄所司搏者举杯的酌酒 诣东山福主民主公王尊神像前跪 进酒 祭酒 奠酒 进撰 进汤38俯伏 升 平身复位 行三献礼 诣酒搏所司搏者举杯酌酒 诣东山福主民主公王尊神像前跪 进酒 祭酒奠酒 进撰 进饭 俯伏 升 平身复位 行分献礼 奠酒 进肴食 献茶 辞神鞠躬跪 叩首 叩首 三叩首 升 跪 叩首 叩首 六叩首 升
平身化钱焚祭文 返揖 撤撰 礼毕
2.姑田的锣鼓、伍队、鼓首班简介
姑田的“锣鼓”班不是固定的职业性的班子,所有的班子都是随凑随合业余的。一般锣鼓由五个人组成:一个人撑鼓、铜锣、碗锣、大拔、小铁各一人,上路时请一个人背鼓就成了一棚锣鼓班。他们在上路前几个人凑起来稍作排练就可上路出场。锣鼓有“长流水”“洗马”等十多个界头。界头可多打少打不受限制,所以赠锣鼓比较容易,花费不大。赠锣鼓的出赠人也要提前一年定下班子,请吃“定头饭”,即表示订下不成文的合同。
“伍队”又称“五对”或“十番”。一班伍队,姑田人叫“一棚”伍队。“棚”是因为北方乐队常在露天棚演奏而得名。一棚伍队最少由十人(因此谓“五对”)组成,伍队分前场和后场,前场由五个人打锣鼓,后场由五个人弹奏,一般是两把箫、两把琴、一把三弦这样合起来是十个人。可是上起路来最少要十多个人。游龙的伍队要一个人吊灯笼,灯笼上写的是出伍队方的姓氏(展示此队何姓所出,好让听众评高低),一个人吊“莲花灯”(纸扎特制的灯,形如莲花,中间点一盏茶油火,此灯是出赠方赠给接受方的),两个人擎火罩、一个人担米箩杂物。一个人背鼓,所以一棚伍队至少有十五、六个人,有时还会加上几把琴,合起来足有两桌人(貌似队伍,所以谓之“伍队”。赠伍队和接受伍队花费极大,接受伍队最多的人家算是最光彩。1946年中堡村华瑞庭擎龙头,他一户就受了八棚伍队,客人之多可想而知。其兄受了四棚,光他两兄弟就受了十二棚(还有锣鼓未算)。这年龙头、龙尾共34棚伍队,创历史最高峰。
鼓首(哨呐):一班鼓首定为八个人,这八个人吹拉弹唱,打击乐全部会干。鼓首大都是集体所请,驻在扎龙头、龙尾的祠堂里,整天吹打弹奏,热闹非常。还有祭龙都由他吹打,十五晚仍然要唱戏。十六日整天跟着大龙兜游,直至烧龙。
锣鼓、伍队、鼓首的多少,与游龙有很大的关系,乐队多、游龙就热闹;乐队少,就显得冷静不热闹;如果没有一班乐队,就变成擎“清”龙了(“清”就意味着冷冷清清)。除了乐队,要算神统、神统多放起来惊天动地,少则冷静。因为神锐是开路先锋,每到一处他就排开陈势听指挥点放,可以显示今年游龙热闹与否,观众也可以从远处听锐声来估计游龙的热闹场面。1946年华姓出龙、龙头、龙尾赛热闹,龙头统120多把,龙尾140多把,这些统放起来真是地动山摇,再加上大鼓助陈,那热闹的情景,只有亲临其境,方能感受。
3.拔“龙须”趣谈
姑田大龙的“龙须”是用黄、红、青、白、黑五色纸剪成的,要待龙将要出游时才贴上去。龙须一贴上去,马上就祭龙,祭罢龙就出游。出游时有个长者手持一根不带叶子的竹枝守候在龙前面,他是保护“龙须”的人。相传家里有母鸡在孵蛋,叫小孩去拔几条“龙须”来放在鸡窝里一起孵,孵出来的小鸡既大个,又活跃,又好养,人们把孵蛋的母鸡比作“凤”,龙须拔来与凤在一起成了“龙凤呈祥”。为了图这个彩头,所以做母亲的会叫小孩去拔龙须,可是“龙须”是有人守的,要拔并非易事,于是小孩们便千方百计寻找机会下手,守候人一旦疏忽,他们便会乘机腾空一跃,随手抓了一把逃之夭夭。有的小孩拔龙须连咀唇都给撕破,好在人家备有龙须防备,弄得擎龙头者边游边补。如果拔龙须的动作被守须人发现,就会用竹枝来吓唬他,使他不能近前。但是不管守得多么严密,“龙须”终归会给小孩拔掉。也有的忠厚妇女会向守候人乞讨,守候人也会乐意的分给她二、三条,还会说句祝贺话“保护孵得靓靓来”,“养个大鸡公供奉公爹”。
龙须十五晚上要拔掉好多次,拔了补,补了拔。到了十六龙须就无人守了,因为十五夜龙回到家,龙头放在祠堂里无人看管,给别人拔个精光。可是擎龙头的人从不生气,认为龙神会保佑大家平安。所以十六游的龙,大都没有龙须。
4. 出龙、烧龙日期
十三出龙;十四烧龙
其中:小洋地1条
十四出龙,十五烧龙;
华坑及邓、蒋(邓屋、万堂)2条;
十五出龙、十六烧龙;
上堡、中堡、元甲、湖头、下余、洋地、城兜、长较等8条;
十六出龙,十七烧龙;
周、黄二姓1条。
5。资料来源:
(1)1995 年11月4日召开一次姑田大龙研讨会,出席人员:镇政府办公室主任罗燕华、上堡桑生元(79岁)、陈建森(48岁)、华坑江家庆(74岁)、城兜陈森华(76岁)、岭兜江洪洋(89岁)、下堡周兴濒(72岁)、蒋文达(57岁)、邓道云(72岁)、中堡华钦进(64岁)。
(2)采访过:华海宗(86岁)、陈维禄(81岁)、江王成(77岁)、江振山(72岁)、江王火(74岁)、华崇保(67岁)、华天星(83岁)、华松明(59岁)
(3)笔者世居姑田中堡张洋,是亲身经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