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前镇芷溪始祖及正月
游花灯的调查报告
黄元莹 杨启县 黄 森
前 言
闽西连城县是“客家大本营”之一,‘习俗以好客著称。春节期间,各村选定与附近乡村不相同的庙会节日,各有传统的娱乐活动以娱宾客。芷溪正月十一日的逛花灯是一种特殊的风俗,已有三百年的历史,经几百年的增益,既继承花灯的传统,又补充新的活动内容,在闽西地区独具一格。每逢黄、杨两姓游花灯,因游的花灯很多,不仅连南各村的亲戚朋友扶老携幼前来观赏来看花灯、邻县上杭、长汀的群众即使在芷溪没有东道主也纷纷涌来参观。1938年农历正月十一日游花灯更是空前绝后。那一年是黄姓值年,有花灯一百多个,还请江西班、广东大埔汉剧班同时日夜演出。从正月初七日起,到处熙来攘往,家家宾客如流,不少无处安身的来客多数聚在戏台周围。为了照顾这些远方来客,主持“出案”(即主持游花灯的)的办事处,买了很多木柴烧起一堆堆柴火,供这些无处投宿的人御寒,两台戏也通宵达旦演出。
笔者经多方访问核查,力求真实可信,但限于水平,时间又短,错漏在所难免,请批评指正。
一、地理环境
芷溪位于连城南部,东邻庙前,北隔山界寨头坝,西通新泉,南与丰图一山相隔。从半图有一条澄沏的溪水经村中流向新泉,宛如’一条玉带,这是附近乡镇最不受污染的溪流;过去可通木船,朋口运来的米、豆、粉干可以从新泉船运到芷溪竹坑码头,为芷溪商业繁荣提供良好条件。
319 国道沿东北经过,可通龙岩、长汀、上杭。四周青山环绕,中间是一块盆地,在不到二平方公里的地方聚居着九千多人,如婴儿酣睡摇篮。砖木房屋鳞次栉比,道路错综复杂,外人往往会如走入迷宫,转来转去,还是找不到要走到的目的地。芷溪、芷红、芷星三个行政村插花管辖,往往一座房子中的居民分属两个行政村。
芷民村隔溪相望,全是丘姓。坪头村散居319公路沿线,有三公里地段俱是平原;现添建了不少厂房、商店,与庙前村新建的街道,店房几首尾相连接,不久将建成十里长街,可为发展工厂,商场提供良好的基地。
二、村庄简史
(一)、芷溪在建国前是连城南部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三十年代连城第二区公所、四十年代崇新乡公所均设在芷溪“清正甲”祠和龙石公祠,管辖的村庄有新泉、乐江、官庄、庙前、丰图等。连南中学就设在芷溪水尾的孔怀堂、五十多年来为连城南部(朋口、苔溪、上杭的南阳、池溪),培养了不少的贤达。芷溪中心小学是连城农村人数最多、教育质量最好的小学之一,办校有六十多年的历史,它的前身是崇新第一中心国民学校,庙前、吕坊、江舍、珠地、水北、丰图、官庄、首溪、长汀的窑里等村的群众都有慕名送子弟来就读。芷溪的好场(逢五、十)也是很繁荣的,布匹、杂货、酒店、豆腐店近百间,米、豆市场,生牛、生猪市场最为活跃,附近乡村及上杭的古田、蛟洋、南阳、白沙、龙岩的大池等地的商贩都来芷溪“赶好”,为附近五、六十里的经纪人提供交易场所。芷溪走贩人数之多,经营范围之广是远近闻名的。
(二)、芷溪片各村的户数、人口、耕地统计表(1994年)
(三)、姓氏渊源
芷溪主要有黄、杨、丘、华四姓。
黄姓开基始祖称庚福公,从连城褚岭移居,繁衍二十四代,裔孙有六千多人。黄庚福生三子:文海(迁居龙岩铜钵巷),沈清(无后)、文清留居芷溪务农。文清生四子:三子邓斌壮年移居台湾。传说其子孙曾多次航海欲回乡祭拜,寻根问祖,因几次遇海难,后逐没有再回来。
洋背杨姓的开基祖叫仁荣,从乐江迁来已繁衍二十四代(如从乐江算起为二十九代)有子孙两千七百多人。杨姓十八代裔孙杨簧曾任江苏巡抚,摄理湖广总督,其子孙散居江西、福州、远至台湾、青岛、新疆。
背园杨姓开基祖名永宣,从乐江迁居已繁衍二十三代(从乐江算起为二十七代)在本村的裔孙有二百余人,其弟永魁、永槐、永瑞、永梧的裔孙多往粤赣等省迁徙,永魁的后裔一支迁居长汀宣城,每年还有人回来祭扫,(杨成武将军即其裔孙)。
背园杨姓与洋背杨姓都是连城南坑太一郎公的子孙。
丘坑丘姓的开基始祖名太泅郎,传至今有二十三代。
阁康丘姓的开基始祖名丙一郎,长男邓哥居上屋,次男德智居下屋,繁衍了二十七代,子孙计有一千三百多人。
店背丘姓的开基始祖名德庆传至今十九代,约有三百余人。
华屋华姓在黄、杨两姓定居前就有好几百人,大概其子孙迁居外地者昌,留居本地者寡,至今仅有五、六十人仍居华屋坪;另一支移居姑田,其后裔就很多。
芷溪“出案”始于何时?已无法考证。相传四、五百年前,芷溪的人口是:“丘三千,华八百,黄、杨两姓不上一百”。芷溪村头有座安民庵为四姓所共奉,上厅正中祀诸仙佛,左右边祀地藏王菩萨,右边祀供福公王;下厅悬一“乡约所”的额匾,为四姓族长们商议乡中大事的场所。所谓“出案”即是四姓族长们议决的方案。因为当时黄、杨两姓人数最少,所以两姓合一案(如分配股份合一股的意思。)其轮流顺序是:背园杨姓—阁康丘姓—丘坑、店背、大楼背丘姓及华屋华姓—洋背杨姓—背园杨姓—阁康丘姓—丘坑、店背、大楼背丘姓—黄姓。这样周而复始,则黄、杨两姓要八年才逢一胜会,大概是在游花灯前就这样议定的,一直沿袭至今。至于华姓为什么与丘姓同一案,大概是以后华姓人口较少,不腾负担,才与地理位置相邻的丘姓同一案。
背园杨姓与洋背杨姓都是从乐江迁来的,但背园杨姓迁居较早,当时人丁较多,在商讨中愿意承担一案的任务。
三、祖 祠
芷溪各姓祖祠大大小小不下三十余座。其中较为著名的有:
黄姓芷溪开基始祖庚福公祠(又叫大祠堂),座落芷溪茶山口寨上脚下。此祠四周围以砖墙。占地3一4亩。正厅联文:“世泽浚源长,孝友无双,千秋箕豆昭前烈;家声遗韵远,文章第一,百代衣冠推后贤”。联文系宋代黄庭坚山谷为江西分亭江夏堂所撰,移用于此祠。祠内宽敞爽洁,无蚊蝇,无蜘蛛网,为芷溪:“三奇”之一。
杨姓有两支,先后从乐江搬来芷溪定居。一支系九三郎之孙六九郎的长子永寅公定居背园,祖祠堂名“绍南”,又叫“龟山祠”,以其正厅神兔祀杨龟山公牌位。占地亩余。正厅联云:“支同一脉联三省,享祀千秋序十伦”。三省指闽、粤、赣。长汀宣城杨成武将军先祖,广东大埔百侯杨屋先祖,均从背园迁移去的。
杨姓另一支系九二郎之六世孙仕荣公由乐江移来,其后裔定居于芷溪草坪及洋背。九世辉公祠,座落芷溪街道旁,今供销社背后,占地亩多。建国前,祠前有池塘,植莲花,屠牛宰猪多在塘边,但池水不发腥臭,亦为芷溪“三奇”之一。
隔溪相望的阁康,现名芷民村,全村姓邱,开基始祖丙一郎公祠,为砖木结构,占地约一亩。其十一世子美公祠,又叫孝子祠,座落阁康桥头圆墩子脚下,占地亩余。今芷民小学幼儿班设此。子美早年失怙,夫妻事母至孝。厅上楹联有:“在当日,孝振家风,三十年五更五起;到于今,恩隆典礼,千百载如见如闻。”子美事迹在县志有记载。明万历间,邑宰赠过“夫妻纯孝”,“纯孝格天”匾额,放奖其孝行。还赠银杯二只,上雕龙凤,底有“纯孝”二字,此二杯留传至今。
芷溪原有石牌楼祖祠四座。今存其二。一是黄姓十四世澄川公祠;一是杨姓十九世两林、暇轩兄弟合祠。
澄川公祠座落村头大石头边下首,占地亩余,石柱联有云:“承芬垂燕翼,继序起龙文”,“秀接桃源开庙貌,芳流芷水荐溪毛”。祠内石柱有联云:“量著汪洋光谱碟,行敦孝友仰家风”。“量著汪洋”指黄宪:“行敦孝友”指黄香。石柱联字,刻工精美。
西林、垠轩兄弟合祠在芷溪水尾山脚下,面朝319 国道、堂名“孔怀”,占地数亩,抗战期间龙溪职业中学曾搬来此祠上课。1943年私立连南中学设或此,直至建国后。石柱联云:“清白家风古,经伦世泽新”。祠堂大门额“杨氏宗祠”四字及“孔怀堂”三个大字,系清朝著名书法家何绍基所书,有落款,今毁。花灯经过各姓祖祠,邱华都要行礼,手提花灯点三个头,华姓及邱坑、店背、大路背邱姓只有老屋。每年新正游花灯。
四、花灯来源
芷溪花灯是在清康熙年间从苏州引进。
杨姓十六世燕山公,号窦仙,于康熙43年(公元1705年)由太学生入京考授州同(州同、州判均为知州佐官、分管一州钱粮、水利、海防诸务),任职苏州,娶苏州女子吴二姑为妻,二姑思乡念切,尤喜苏州美艳绝伦的花灯。因此将制作技艺并锣鼓板点,宴客酒席菜谱一起传入芷溪。
五、花灯的制作
花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花灯的种类形式、制造的方法、材料等,各地有所不同。芷溪的花灯,在形式结构、花样色彩、工艺技巧等方面确有独特之处。
一、材料的准备
制作花灯的材料有毛竹、福信纸、各色颜料、棉纸(又称契纸)、通草纸、蜘蛛纱、彩色木偶头、小米粒珠(玻璃珠)、各种颜色丝线(蚕丝线)、面粉、糯米粉、白矾、红头绳、铁线、铜线、玻璃杯(即耐热玻璃环)、劈竹刀、裁纸刀、雕刻刀(园的、扁的、大的、小的)、尺子、毛笔等。上述这些材料有些是本地产的,有些是外省外县的,有些还是外国买来的。
1.毛竹:做花灯的毛竹大有讲究,必须是生长二年以上的旺盛毛竹,因为第一、本年生的毛竹,竹肉太嫩不好劈;第二、秃尾竹劈出来的竹蔑一段一段的不合规格。
2.竹蔑:花灯竹蔑有半分蔑、一分蔑、二分蔑、三分蔑、五分蔑。劈竹蔑要求均匀,不能头大尾小,不能厚薄不一。
3。棉纸:做纸绳要用棉纸,又称契纸。它的特点是:薄、拉力强、不易断。其他纸不能代替。
4.浆糊:面粉三分之二,糯米粉三分之一混合使用。原因是面粉粘性不强,糯米粉粘性又太强。制作方法是一两混合粉配以二两水搅拌后放进锅内加热蒸熟取出,再用木棍春几十下即成。下锅蒸时还必需放进少许白矾。它的作用是:第一、可以防潮;第二、防嶂螂吃。
5.通草纸:通草纸产自泰国和我国台湾。它是做花灯的上等材料。形似现在的泡沫海棉。乍看是一张纸,认真细看它有无数细微小孔。把它做成花灯点上火,透明度非常好,比纸做花灯透明度强好几倍,染上颜料色彩特别鲜艳。制作方法是把形似香蕉的通草茎,锯成段,有三寸的、六寸的、九寸的。将通草茎装上滑车、脚踏滑车、通草茎不断转动,在锋利刀片上刨成很薄很薄的通草纸。但它不容易吸浆糊,不易染上颜色。最适合的颜色是玫瑰精,配上通草纸即成桃红色,色彩非常鲜艳。但未经过专门学习的人是不会做通草花灯的。制作通草花灯艺术高超,芷溪最后一次通草花灯是五十多年前的事,现在已买不到这种原料了。
6.蜘蛛纱:蜘蛛纱是纯蚕丝织成的丝织品。它轻如鹅毛薄如纸,是花灯中制作纱灯和牌坂灯的高级材料,与通草纸做的花篮灯相衬托,交相辉映是花灯队伍中的佼佼者。
7.米粒珠:珠子细如碎米,小珠子中有小孔、全是白色。马眼即如绿豆大的五彩珠子,有园形的,有椭园形的,有棱角的,用二扣线(蚕丝制品)串成一串串,由心灵手巧的绣花女工编成图案,(光串珠的就得花好几个月的时间,现已绝传)装饰在花灯上下两端边缘上,点上灯火时,灯内灯外,灯与灯之间,互相映衬,花灯就显得特别绚丽夺目。
8.彩色木偶头:因产自广东潮州,因此又称潮头。潮头经过花灯师傅加工化装成各种不同的戏剧人物角色,生、旦、丑、净俱全。根据民间故事传说如:“白蛇传”“穆桂英挂帅”、“桃园结义”等故事内容,用各种色纸或绸布做成各种衣冠服饰,化装各个戏剧人物,装在花灯的上层宝盖头巾内外两层门,共计二十四个人物,观看花灯的人们懂得这些故事内容的又引发讲起故事的兴致来,无意中增加了观看花灯的情趣,这是其他花灯所没有的,这也是芷溪花灯特点之一。
9.琉璃杯:琉璃杯是广东潮州特制的一种耐热玻璃杯。上大下小,高二寸,上面杯口直径二寸,杯底直径一寸二分。出花灯前专人到潮州厂方定购。一个花灯需用九十九个或一百零捌个,备用约二十到三十个,一百个花灯就得一万三千多个。厂方也就划得来生产,平时是买不到的。
10.五彩小绒球三十八个。制作小绒球的材料是丝线(蚕丝线),.颜色种类有石榴红、金黄、红桃红、白桃红、天兰、深兰、竹根绿、鸡蛋黄等,制作各种大小机同颜色各异的小绒球,系在细如头发的金属线做成的螺旋弹簧上,另一头系在凤凰灯的凤凰头顶上。每只凤凰头上三个小绒球,六个凤凰灯就得十八个,加上宝盖头上二十个,共计三十八个小绒球。
11.火螺:火螺是琉璃杯中串灯芯草点火用的。它的制作方法是用小铁线缠在园竹筷上,高约一市寸,限定只绕五圈,多或少都不适合,串火芯点火,小铁线在竹筷上绕五圈后底部一个大圈与琉璃杯底大小相同。一头再做成一个钩钩,便于把火螺挂在琉璃杯口上。一个琉璃杯配一个火螺,一个花灯得准备好一百三十个火螺待用。
12.花灯竹:花灯竹是提擎整个花灯用的。取一根五尺长小茶杯大的烤“石竹”,在一头的八寸处用松光火烤黑,待竹肉烤熟冒汗后扭弯约至45度即成。外缠白纸条,白纸上面再缠红纸,轻便美观。
二、花灯的制作程序
上述的各种材料备好了,就可以按照花灯的各个不同样式、尺寸,按部就班的开始制作。
(一)第一个程序是劈竹蔑。要劈好竹蔑,首先选好二年生的阳山竹然后按照半分、一分、二分、三分、五分等几种类型劈好竹蔑。再将竹蔑用零号纱布擦过,去了竹蔑锋芒。如果竹蔑放久了,用时需放到水中浸几个钟头待用。
(二)第二个程序是制作花灯骨架。花灯骨架的制作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模式和尺寸进行的。例如花篮灯是由上中下三个部份组成的。上面一层直径四寸,六角形。下面底层直径二寸,高三寸半。中间是个园的空心滚筒,直径二寸半。为使上中下角度相等,可取一根五六分大竹蔑,取五个对等长的点用小钢锯轻轻锯个沟,不能锯断,深度约竹蔑二分之一,然后在锯的地方用煤油火或腊烛火薰烤至竹的表皮发黑,然后边烤边向内折成45度角,马上放到水里冷却,再用小刀劈成若干条。这种劈竹蔑的方法是它的角度,弯度要相等。否则做出来的花篮灯就会角度大小不一或高低不齐。特别是花灯中间有个大花瓶,如果竹蔑一根根来烤,它的弯度是无法相等的,也就是说没法做成花瓶。同一个道理,其他的纱灯如牡丹灯、凤凰灯、鳗鱼灯等的骨架,形状虽各异,但方法是一样的,可照此类推。
(三)第三个程序是刻花板。芷溪花灯的特点是有别于其他地方的龙灯、屋角灯。龙灯、屋角灯不管是一条龙灯里面由几十个或几百个组成,它的模式是一样的,一般都不要清专业人员制作。家家户户自己会做。而芷溪的花灯,其中有花篮灯,纱灯(模式类似宫灯)、凤凰灯、鲤鱼灯、走马灯等组成的立体灯,其次中间还有花瓶、上面还有宝盖头等花色各异样式不同的计九十多个小花灯组合而成一个大花灯,要有高超的技术,因此要请花灯师傅做。同时各种灯的花样刻法也不相同,根据传统的技巧是:刻花篮灯的图案是寿字花,纱灯的图案是梅花、兰花,宝盖头上是万字图案花。刻的方法是把要刻的纸十张八张整整齐齐的叠在一起,四角穿一小孔用纸绳串好,防止走样,然后用园的、半园的、弧形的、平板的凿子按照所要刻的模式进行凿刻,一次十张八张,十次就一百来张。
(四)第四个程序是上浆糊布花灯。各种不同的花灯图案花刻好了就上浆糊布花灯。方法是把制好的标准桨糊,用毛笔一笔一笔抹在花灯骨架上然后将图案花样贴上。多余部分撕掉,这样就算做成功一个小花灯,六个小花灯为一串,一串串的小花灯挂在竹杆上然后组装。
(五)走马灯的制作。第一步做两个直径三寸的园圈,上面一个园圈中间串一条三分大一分厚的竹片,把园圈分成对等两半,竹片中间钻一个小孔,把一根五寸长的园形小竹针,串过园圈竹片小孔,伸出竹片三分然后栓紧。竹针下面一头绷一根缝衣针,这是骨架。第二步用薄白纸糊在两个园圈上成一个空心园筒。第三步空心园筒上写上字或画个孙悟空等人物。第四步在空心园筒的顶端,用三分大的纸条一头糊在竹针上,然后把纸条扭偏粘在园圈上。就这样一条一条把园圈贴满,纸条形状就如飞机上螺旋浆一样。第五步将竹针下端的缝衣针插在下面竹片洞中,洞底镶一小块玻璃,它的作用是使走马灯转动时减少阻力。第六步,在走马灯下面放一个琉璃杯,这样走马灯算是成功了。点火时因空气受热上升,热空气上升到走马灯顶端受旋式纸条阻碍,带动走马灯向同一方向转动。走马灯里面的热空气上升,冷空气就补充进来,冷热空气不断循环,走马灯就不断转动。
(六)第六个程序是花灯的组装:芷溪花灯由两个部份组成。上层宝盖头高一尺五寸,大二尺五寸,分内外两层,(也有三层的)内装上下两个走马灯,其旋转方向正好相反,内层与外层的中间相距3 寸,各有六个门。每个门左右两边装上两个小木偶人都是按照传说中的故事组装的。宝盖头外层装六个凤凰灯、六个鲤鱼灯、六个牡丹蕊。凤凰灯头上装三个小绒球,张开两个翅膀,口衔一串五彩小珠子(有的三串珠),临风颤动,栩栩如生。配合走马灯不断旋转十分逗人。宝盖头顶端还有十五到二十个五彩小绒球。游花灯时,由于小绒球的一头系在细铜丝做的小弹簧上,临风颤动,一步三摇。宝盖头六个角六个门,每个门上方有六个用玻璃纸做的长方形横匾,分别用红色颜料写上“风调雨顺”、“人寿年丰”、“政通人和”、“春至正月”、“万事如意”、“年胜一年”等等祝愿丰收、国泰民安等的吉语。
宝盖头的下层是主体灯,它由十二串七十二个小花灯组成。其中六串花篮灯,六串纱灯相间组成。芷溪话叫它做:“花篮吊筒纱灯衬孔。”有的不用花篮灯而用牡丹灯的叫做“牡丹吊筒纱灯衬孔。”由花篮灯与小纱灯组成一个图形大花灯直径大二尺多,高三尺余。中间有一个大花瓶,瓶高一尺五,腰部直径大四寸,瓶口大直径三寸。花瓶中插上各种颜色的纸花,花枝上还特意装上几只小鸟,使人感到鸟语花香,春意盎然。花瓶上头有一个红绸做的园形凉伞,凉伞中两盏琉璃灯。灯光在红绸凉伞上折射到花瓶中的绿叶红花上,使花儿更加鲜艳。小鸟栩栩如生。经过这些程序花灯算已组装成。一座大花灯由九十个小花灯组成,共计九十九盏火,有的是一百零六盏火。各人喜爱不同,花样组装也有不同。组装完后再加彩色玻璃珠装饰,更显得五光十色了。最后在花灯的底部有一个园的花灯托,花灯托是用粗竹蔑做成一个园圈。在花灯托的周围安置四串铜钱。现在找不到铜钱可以用铁锁或其他东西代替。目的是使花灯底部有一定重量使花灯不会轻飘飘的摇晃。
六、游花灯的程序
芷溪游花灯叫“出案”,轮到某姓游花灯就叫某姓“出案”。因为最初游花灯的主要目的是敬奉安民庵的洪福公王和水尾庵的天后圣母。传说洪神公王是在战胜了邓法旺公后就占据了安民庵神坛的,邓法旺不甘,杨言要誓死争夺,所以洪福公王的塑像是不能离开神坛的,花灯一定要擎到他的神坛前供奉。
轮到“出案”的姓氏,其裔孙以房族为单位由几户人合出一个花灯。出花灯的具体日子,一般是九天,多数是一户负责一天,也有负责两天,凡参与出花灯的都是灯主,在前一年正月,准备好三牲祭品招到洪福公王神坛前,“起神”,口头察报各户主姓名,祀求老幼平安,人丁两旺,五谷丰登。然后拈阉定夺。用红纸写上出灯的日期,揉成纸团,放在米升里,由各户用竹筷夹出,谁拈到那一天,都没二活,大家认为这是神认定的。
日子确定了,就向花灯匠定制。模式有两种;一是花篮配牡丹,一是花篮配沙灯,由灯主选定,一座花灯要四五百元,其它配件如玻璃杯,锣鼓、附属装饰由灯主自己负责,大约还要1000元左右,按户分摊,各房人数多寡不同,所以各房的花灯数也不一,凡是家庭生活过得去的,却愿意负担一个晚上的费用。
花灯一般是在农历正月初一到初六日,主要是敬奉洪福公王及天后圣母,花灯只要擎到两处神座就行。初七日为齐灯日,这天上午,要备好三牲、香、烛、纸、炮到洪福公王神座前敬奉,所有花灯都要出游。初五为月忌日,只这天不游花灯。这几天都是吃荤的。
初九到十二为“案日”,参加游灯的人一律吃斋,斋戒很严格,表示对神佛的虔诚。因为安民庵已开始设经坛,请和尚诵经礼佛,祀求菩萨保佑全乡人四季平安,财丁兴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四天花灯要游四方。下午五点,各执事人员都要作好准备。草草吃完晚餐,先派一人到各姓祖祠、庵、庙烧香,表示敬意,因为花灯到各神座前只是打拱作揖后转身就擎走,不能久留,因为是“纸包火”,停久了容易失火。擎花灯的主力约十人,洗完脸后,穿上新鞋,束上腰带,肩上披一条毛巾(用于突然出现小花灯失火或玻璃杯破裂,则可用毛巾包着摘去),将每个玻璃杯内火蕊点燃,先观察各个火舌是否整齐,然后迅速地先里后外逐个放花灯内,“上火”完毕,擎起花灯在神像前作个揖,游花灯的队伍就在爆竹声中出发了。
花灯队伍的前面,由两个机灵的小伙子清道,防止闲人闯入路线。接着是两个提灯笼的人,红提灯上,一面写姓氏,一面写屋堂名,使人一望而知是那一房族的花灯。接着是锣鼓队,由一面鼓,两面锣,及大拔、小镜、碗锣、铜钟、苏锣等组成;整个乐队由鼓点指挥。锣鼓队后面就是花灯,擎花灯的个个精神抖擞。前面一人蹲腿、挫腰、挺胸,眼望前面,双手上下攀着花灯,走着碎步,徐徐前行,使花灯稳定地行进。其他人簇拥在花灯后面跟进护卫。大约走五、七十米,就得换一人,花灯虽只二十来斤,但体积大,擎花灯的人精神要非常集中。为防风雨,一人拿草席,一人拿特制的灯伞,最后一人提着一篮备用的玻璃灯,如有小花灯内的火熄了,可以很快换上。这样一个花灯至少要动用三十余人。如逢黄姓“出案”,参加游花灯的达三千人以上。
游灯时夜幕已降临,花灯如火树银花,五光十色,摇曳多姿。九十多个小花灯通明透亮,互相辉映;宝盖头上的凤凰灯,展翅欲飞,咀上的细串珠子晃来晃去;鳗鱼灯张开大咀好象在企盼什么;走马灯不断旋转,使人眼花缭乱;还有小木偶装扮的各个剧中人物栩栩如生,有的笑脸迎人,有的仪态庄严,姿态各异,情趣横生,动静相配,红绿相间,素中衬艳,浓淡相宜。远观近看,各有情趣。
有的花灯之前还有四面牌板灯,写上这家上祖的官衔,如“XX县正堂”、“进士及第”之类,这叫“牌板花灯”。也有在花灯后面还有凉伞灯的,就象皇帝出巡时用的凉伞,高约一米,也是用竹蔑做骨架,外饰蜘蛛纱,画上花鸟人物,周围用小木偶装扮剧中人物,里面点上烛光,一人擎着,双手不断转动,别具风味,这叫“凉伞灯”。花灯队伍加上这些摆设,更是庄严。
说到游四方,有许多讲究,一定要照花灯路线走,首先在花灯到安民庵洪福公王神座前致敬,然后直往背园六旺公祠门口回头,按花灯路线走:即经过宗旺公祠、黄姓老屋、街道、杨辉公祠、仕荣公祠、荆山公祠、阁康丘姓的上下老屋,跨小桥往丘坑、店背、大楼背,才顺着大坪山绕到寨上黄姓老屋前,经黄氏家庙,然后各自回家。整个游四方的路程有十多里。如果站在阁康园墩上看,周围三四里远的景色尽收眼底,可以看到各条路上的花灯穿来穿去,如群星灿烂,流光溢彩,美不胜收。
殷实人家也有请专业鼓吹队的,这叫“鼓吹花灯”。也有组织“十番”管弦乐队的,这叫“十番花灯”。
鼓吹队的主乐器为哨呐,其它伴奏的有捉胡、二胡、椰胡、三弦、铜钟、小铁、小鼓、檀板、擅梆。游花灯时以啧呐、横笛为主,仿汉剧曲调互相对答。回家坐奏时,加上洋琴、大锣、大拔、小筒。小筒形如啧呐,但一节一节套起来,拉长时有五、六尺长,因而要中气充足艺人才能吹奏,音调润滑,与哨呐一起担负主乐器职能。鼓吹队得到宾客的红包越多,演奏越起劲,往往闹到深夜,大家才兴尽而散。在花灯晚宴上,可以收到可观的小费。
“十番”乐队是临时聘请擅长管弦乐器的能手组成的,以横笛为主乐器,伴奏的乐器有:头弦、提胡、二胡、三弦、琵琶、秦琴、笙、磐、大拔、小铁、小鼓、碗锣、檀板、檀梆等。演奏的都是汉剧音乐的小调,悠扬婉转,清新高雅。
七、游花灯的规矩
(一)、四姓轮游的传统风俗。
按旧例规定,芷溪花灯四姓轮游、黄姓、杨姓人丁最多,却八年才轮到一次,所谓“八年逢胜会”,出灯一百多个,而有的姓氏人少,出灯才几个,但这已成传统,至今不变。
(二)、游花灯的既定路线。这路线不知何时确定,却一直沿袭下来。因年代久远,地理情况沧海桑田,游的路线仍依旧。现在居民密集的地方,因过去是湖泊、沙丘,花灯不经过那里;而店背、官坑垅、大楼背等处,因过去人口集中,现在虽人烟星散,花灯仍必游到那边。
(三)、斋戒严格。从正月初八至十二日,为庙会“正日”,逢“出案”的姓氏,不管有无参加游花灯,家中都必须斋戒。表示对神佛的虔诚的敬意,游花灯的路线上,不准出卖鱼、肉、按农村传统风俗敬奉神佛都要斋戒,初九至十二为庙会的“正日”,所以甚至连屎尿等秽物也不得从此挑过。
(四)、凡服丧人不得参加游花灯,甚至连放花灯的厅堂都不准进去。
(五)、正月十二要“回礼”。一个花灯往往几户共有,则各家在本地的亲戚都要“回礼”。这晚花灯不按路线走。前一天,送香、烛、纸到亲戚家通知,花灯擎到门口,主人应先迎候,接过花灯,自己擎到祖宗像前,然后回到门口交还灯主。“回礼”要游四个多小时,花灯回家后就可以吃荤,因为我们游花灯敬奉神的活动到这一天为结束成功,游灯就算结束了。至于十五元霄、二十花朝照例游花灯的,只能是“余兴”而已。
(六)、花灯是纸包火,难免有被烧的,如灯烧了,得马上再装一个,否则认为不吉利。
(七)、花灯回到家中,真是喜气盈门,宾客要在门口迎接。大家迅速把玻璃杯从小花灯内取出,只留一盏在灯内,主人将玻璃杯移到各个房间继续点,表示“添丁”。
这时才是真正宴席的时候,大家开怀畅饮,酒酣之后,接着猜拳行令,往往深夜才散。
芷溪席上的菜谱,除红烧猪肉、、鸡、鸭、鱼可以一盘外,其它菜都要凑为三数,即芋子版,蚊猪肉、蚊牛肉名三碗头,炒牛肉、炒猪肉各三盘,汤要三味(尤鱼汤、明甫汤、蟠干汤)。桌上堆得满满的,视为丰盛。现在人们虽感到太浪费,但也不敢改此俗。
还有所谓十大碗的菜谱,都是山珍海味,上五碗发菜,海参、鲍鱼、沙翅、燕窝,这是必备的;下五碗可以从尤鱼、明甫、大淡菜、干制蛇肉、凤鱼、鱼肚、鱼泡中任选五样,这要有钱人家才办得起。等花灯轮流完了,又得“谢神”,仍然要备三牲香、烛、纸、炮到洪福公王之神坛奉献。
八、配合游花灯的其它活动
(一)案灯:为一鼎形的六角灯,正面写上“出案”的姓,背面写吉祥的话,直径约40公分,高约3。公分,用透明白纸糊成六角形,上绘花鸟人物,周围贴上剪纸,里面点上蜡烛,由一人擎着,二人敲大鼓二下,敲大钟一下,作用是标明某姓“出案”引道。这里在各家尚未游花灯前就出发的。
(二)案龙:分雄雌两种,雄龙白底金鳞,雌龙红底金鳞。龙身3一5段,有人扛着大鼓大钟,边敲边走。“尤”是中国传统的吉样物、在没有引进花灯之前,各姓“出案”都有案龙,所以沿袭至今。以上两种灯构造简单,也是传统项目。
(三)游“古事”:“古事”实际是故事,选俊美童男、童女,装扮成汉剧中角色,隐示故事,如“唐僧取经”、“桃园结义”,“许仙与白娘子”、“观音坐莲”、“白鹤含书”等。需借助特制的钢筋架,一头嵌入四方桌上,以螺丝扣紧,安上轿台(四支木柱的方形械架),四边开彩门,彩门上饰花鸟树木,或据故事情节布置相应景色。扮剧中人坐其中。
“古事”乐队多为“十番”,多则三四十人,少则二十余人。这项活动很受群众欢迎。因为其扮演的故事都是群众熟悉,而又喜闻乐见的,每次各有创新,男女老幼都会评判。
芷溪有句俗话叫“古事过芜山”。因为过了芜山岗就进入人烟稀少的地段,热闹场面过去了。老年人或失意人说这话,意为“好景已过”。
此外还有游船灯和犁春牛活动,也是传统。
九、游花灯活动的意义
游花灯的活动,连续三百余年,不断增加新的内容,体现了芷溪人民文化素质不断提高。走马灯的制作,得掌握物理学,绘画、调色得具美学知识,攀花灯是一项独特的体育活动,在牌板、花灯题写诗词歌句,又是文学创作。现在人们对敬奉神灵的观念淡薄了,代之以庆祝太平盛世、文明发达的情慷,展现了团结协作的力量。一个花灯要三四十人通力合作,能培养人们的组织能力和指挥能力;黄、杨“出案”,要涌出几千人的文娱活动队伍,牵动上万人的心弦,不少行之有效的乡规民约,通过游花灯活动深入人心,傅益于文明道德的教化。游花灯的意义是深远的,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
(一)游花灯要有利于各姓团结。
正月十二日花灯要到各姓祖祠,亲戚家回礼,使各姓联为一家;在宴席上,亲戚朋友举杯交欢,加强了联系,所以各姓之间若有纠纷,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百年来未曾发生姓氏争斗。
(二)游花灯引发游子思乡。
凡逢出案,许多客居外地的游子多会回乡参加,近年从台湾归来出花灯的就不少,都以能回乡一睹胜会为乐事。
(三)、有利于加强迁居外地宗亲的联谊。
背园杨姓一支迁长汀宣城,1985年、1989年虽两次将花灯,锣鼓、“十番”全套人马运去宣城,受到宗亲热情欢迎。当地宗亲看到故乡的花灯,更觉故乡之可亲可爱,以花灯连亲情,引游子寻根问祖。
芷溪花灯不断改进、越来越精美,活动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但囿于花篮、纱灯、牡丹数种,初看新鲜,多看了便觉单调,期待改进,若能广泛吸取各地之长,加以融化,推陈出新,则这支奇葩将会开得更加瑰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