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习俗礼仪>>岁时节庆

岁时节俗字体显示:     创建日期:

主要责任者:

主题和关键词:

出版者:

来源:

摘要:

第二节 岁时节俗

 

将乐客家民间岁时习俗,是中原汉族佩拿统节俗与当地土著闽越族习俗的综合体现,它反映了客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春节

春节源于商朝。那时以月亮缺圆一次为一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每年正月朔日称“元旦,,。汉武帝太初元年,规定以孟春正月为农历年的岁首。辛亥革命后,采用公历记年,农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将乐客家人称“过年”,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1 入年假

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进入年假,又称“年界”,将乐各户忙着准备过年的事。在这之前几天,各家已开始炒花生、甜豆、土虾片、糕酥,制米花糕、芝麻糕、花生糕、糯米糖等,作为过年招待客人的茶点。入年假后,家家除了油炸豆腐、制作米冻、蒸年糕外,都忙着备办年货。采购的年货有猪肉、禽、蛋、鱼、粉丝、洋芋粉条、烟酒、各类饼果以及大人刁啪浓裤鞋袜帽等。将乐客家还有制力腊货的习俗。许多农户把自家饲养的过年猪宰杀后,留下一部份猪肉腌、晒制对动昔肉干。没寻讨者的人家也买几斤甚至十几斤猪肉制腊肉。家家户户宰鸡鸭,腌脚西制对动韶鸟鸭,有的一户就制月韵鸟鸭三十多只。

入年假日,将乐各家都要进行一次大扫除,这里有‘有钱有钱,干净过年”之俗。这一习俗源自周朝。据《周礼》载,每年过年前夕‘冷妇J里除不镯”。大扫除时,用扫帚或一把竹叶捆绑在长竹竿上,从屋子的高处往下清扫灰尘和蜘蛛网。然后,擦洗门窗、板壁和厨桌板凳,脚西被褥蛟帐,干干净净迎新年。

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晚上,家家户户祭“灶神”。早在秦朝,祭灶神就成为“五祭之一”。传说“灶神公”察各家善恶,掌管各家的祸福财气。他每年蜡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奏报各家功过善恶。因此,在“灶神公”上天前夕,各户祭祀他,用灶糖、灶饼、水果和酒、茶等供奉,使“灶神公”吃了后,嘴巴香甜,甜美美上天向玉皇大帝多奏好话。将乐有的客家祭祀日书巫唱一首歌“灶神公爹,灶神公爹,今日起驾上天堂,三杯清茶请受领,九样果品请多尝,上天奏好事,下界降吉祥。”解放后,祭灶神之习渐少。

2 除夕

大年三十,户户大门两侧贴春联。据传,春联是从杉漪演变发展而来的。《晋书·礼志》载:“岁旦,常设苇菱、杉液、瀚鸟于宫及百寺之门,以攘恶气。”后来,民间也在除夕立桃人,悬绑索,钉杉顺,并画上或写上神茶、郁垒甚至老虎、符,乙之类,以避邪纳福和作为除旧迎新的象征。唐代,逐渐形成写春联的习俗。到了明代,由于朱j和章的提倡,民间贴春联十分普遍。明至民国时期,将乐许多人家除贴春卑矽卜,还在两扇大门上贴有画着“神茶”、“郁垒”或唐太宗的两创各军尉迟敬德、秦叔宝的画像。此外,睡房门上贴“福”字,谷仓贴“五谷丰登”,牛栏、猪栏贴“六畜兴旺”,橱桌、椅凳、水缸、外冼工、门窗、屋柱者倪要贴上红纸条,称“封岁”。将乐解放后,除夕贴门神画的陋习渐除,厅堂卧室贴新年画,挂新年历。

除夕这天,将乐客家人者斑要在厅堂上用年货祭供祖宗。用他们的话说:“先让祖宗过年。”这天晚上,燃放鞭炮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年夜饭,即“过年”。长辈上座,儿孙左右相陪。外出谋生计者要赶回家过年,赶不回来者留空席,照样摆碗筷,寄予团圆深清。清代开始,将乐民间出现清临近住的主要亲庙丈年的习俗。过年的菜撰一般有猪肉、鸡鸭、鱼、薯、洋芋粉丝、芋丸、太平蛋、长寿面等。

吃完年夜饭,各房间者侄要点上岁烛或岁灯,其中卧室点的是娘家送来的岁烛。火笼加炭,称“沤火桶”。全家老少通宵不眠,共叙天伦之乐,以待新年湘右,谓之“守岁”。主妇忙于蒸煮岁饭,供正月初一至初四食用,寓意“岁有余粮”,初五才可用生米煮饭。岁饭蒸毕,灶内用炭火封埋柴木,确保正月初一有火种,象征烟火不断。最后清扫地面,倒掉垃圾。1983年起,各家吃年夜饭后,一家老小围坐在电视机前,收看中央电视台直播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增添了新的欢乐。这些年,蒸岁的习俗渐少,仍保留这一习俗的人家只蒸正月初一食用的米饭。不少人家正月初一照样用生米、生面煮饭。

除夕夜,长辈要给刁骸“压岁钱”。“压岁钱”的习俗源于唐朝皇宫。据《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杨贵妃生子时,“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女古先儿金银钱。”宋于与起,洗J眺蜀匿渐演变为“压胜钱”。服胃“压胜钱”是州种特制的不能流通的货币。明清代,,L童度岁,长者与以钱,贯用红,置其臣嘶,曰‘压岁钱”,。过去,将乐客家长者给刁碳的“压岁钱”仅佩、二个铜钱或一、二角纸币。这些年,一份“压岁钱”少则一、二十元,多则一、二百元。

3 正月初一

古代将乐客家每年正月初一凌晨开大门要选吉时,现多以零时为准。各家大门一开,顿时鞭炮声响成一片,可谓万爆齐鸣,止匕邑彼落。开大门时,厅堂、灶房刺缈普烛,焚香拜天地,门上贴“开门大吉”“万事如意”等小红联。

正月初一早晨,全家大小起床后,梳洗尸番,穿戴新装。晚辈向长辈拜年。户封巴年糕、年糖、炸豆腐、果品和米饭、茶水摆在厅堂案桌上,焚香点烛,祭供祖宗,然后又一次鸣炮开大门。有的村子还有各家村民争相到水井或溪河翻嵘一担水的习俗,叫“考头水”,寓意新年事事争第一。这天早餐吃素,有“一餐斋,素无灾”之说。先喝甜姜汤,吃年糕,寓意生活甜蜜,新年高升。然后,配芥菜、芹菜、蒜、炸豆腐等。饭后,有的村成群结队到附近的寺庙进香,俗称“拜菩萨年,’。各家男人带着刁该子走亲拜年。这里有“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合拜年初三、四”的俗谚。去拜年要送礼品,俗称“刹言,’。利言过去一般以酒、桔子为多。桔子的谐音为“吉”,寓意带去吉祥。对拜年者除备茶果招摘汐卜,还要留客饮拜年酒,丰简随主人之意。将乐南、北片乡村除主人接待外,其宅院的邻居都要提一壶酒,端一碗粉干蛋和一大块鸡腿或鸭腿,送到这家主人的饭桌上,请拜年者食用,吃不了的熟57

蛋和鸡腿(或鸭腿)要带回家。古代主客之间互赠小孩“挂颈钱”。所谓“挂颈钱”,是把铜钱串起来挂在小孩脖上。将乐有首童谣:“拜年拜年,拜到灶前,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挂颈钱。”民国时期改用纸币后,“挂颈钱”改为红包。这些年,随着通讯业的迅速发展,将乐客家以打电话、发手机短信、用家庭电脑发电子邮件等形式拜年,已渐成新时尚。

古代春节期间,将乐民间传统游乐活动有舞龙灯、舞狮、高跷、旱船、唱戏、迎神跑马等。将乐解放后,县、乡文化部门和各群众团体举力游园、舞会、文艺演唱、电影录像公映和球类,棋类、舞龙等比捌舌动,活跃了节日生活。

-正月初一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俗称“三朝”。将乐客家人把这一天看作是新一年家运好坏的兆示日,故古代春节禁忌多。正月初一,忌吃白水豆腐;忌用剪、刀、斧、锄等工具,忌杀生(不杀家禽家畜);忌泼水、扫地、倒垃圾,犯忌会“破财”,忌贴白挂白穿白佩忌打人骂人、说脏话。孩子口出污语,大人用纸擦孩子的嘴巴,说一声“口无拦,心善良”。言必吉利话,忌说“死,’“鬼”“杀,’“病,,“痛,,“穷,’“破”“输,’等字。忌打破器物,不慎打破时,要说“某开嘴,大富贵”之类的吉样话来弥补。忌婴儿啼哭,信者认为“三朝,,啼哭兆凶祸。忌力丧事。忌吃药,否则被认为会一年到头疾病缠身。忌上门讨债,认为这样做借贷双方者佩不吉利。出门要面对吉利方向行走,称“出天方”迎喜神,忌朝着凶的方向走。正月初一至初五,妇女忌走亲拜年和到左邻右舍串门,俗称“正月忌门”佩忌在床前给卧床病患者拜年。拜年礼品忌用食油、芝麻。信者认为,食油是差给孝家的祭品,用于添灯为亡示组谈路,年头送食油意味着催死。芝麻的“麻”字与披麻戴孝的“麻”相同,犯忌。将乐解放后,特别是1983年以来,春节期间大力倡导文明新风,禁忌陋习逐渐被摒弃,新的节日时尚初步形成。如正月初一夫妻双双走亲拜年,节日做客不送礼品等等。

二、立春

立春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之首,将乐客家颇为重视,历来有接春的习俗。

立春前夕,各家从农田或菜地里拔一株开花的油菜,植于一钵中,枝叶挂上写着“春到财来”“迎春接福”等吉祥语的红纸条,然后放在案桌上。同时,摆上茶、酒、米饭等供品,点燃香烛。立春时辰尸到,立即燃放鞭炮,以示接春。

三、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源于汉代。汉文帝把这一天定为“元宵节”。民间把这日称为“上元天官赐福日”,故又叫“上元节”。元宵节吃元宵之俗始于宋代,寓意合家团圆。

元宵节这天,将乐客家家家吃元宵,俗称“汤圆”。城关一带人家还制作春卷、芋包等小吃。万安、大源、安仁等地,上年有迁新居、娶媳妇、生刁习亥的喜临门之家,这天晚上要请亲戚和邻居喝“上元酒”。晚上,北、南片一些乡村有闹衣沙丁的习俗。

四、观音九

农历二月十九日,传说是观音菩萨的生日,故称“观音九”。

将乐各家各户都要包“兰菇丸”,并赠送亲朋。

这天,白莲、大里等村有力、“添丁酒”的习俗。凡当年和上年有娶嫣劝习和生男孩的人家,都要备水酒和小菜,请村里佩到家里喝“添丁酒”。

五、清明节

清明时逢阳春三月,旧称“三月节”。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俗演为节日的只有清明。这个节日是从寒食节演变而来的。据王雪樵著作《河东艺文丛考》介绍,上古时期,先民使用的是“火历”,即按大火星(心宿二)运行规律来制定年历。每年春天,大火星出现在东方,即新年开始。先民认为天上的“火”与地上的 “火”相通,因止匕生新一年开始时黔巴旧火全部灭掉,再引新火。在这新l日交替的几天里,不得举火为炊,只能吃冷食,饮冷水,于是形成寒食节,一般要禁火三日。春秋时期,有一年晋国国君文公率群臣寒食一日后,于清明日登绵山祭扫先君,并定下这一天为清明节。

清时节期间,将乐各客家姓氏都要扫墓祭祖。1951年土地改革前,各家族男丁参加清明扫墓祭祖后,在祠堂喝祭酒,称“吃清明”,意在同宗团圆。土地改革后,各家族不再力祭酒。这天,大源乡肖坊村上一年和当年生孩子的人家要请村里人喝“添丁酒”。

万安、安仁、大源等地有娘家给已出嫁的女儿“送青”的习俗。清明“送青”之物一般为米棵。对刚出嫁的女儿,娘家要送120个包馅的米棵(咸、甜各半),以及鸡鸭鱼肉、花生、桔子。第二年起,“送青”之物减少,送到出嫁的女儿及女婿去世为止。近年来,“送青”之物改为面条、粉干、肉包等。

六、温坊三月三

南口乡温坦讲寸客家人农历三月初三有过节的习俗。提起这一习俗的由来,还得从宋朝将乐籍武状元汤莺说起。

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将乐县永康团安坊堡(今南口乡温坦玲寸)的汤莺参加全国武考‘{创奇马射箭,百步穿杨;校场比武,连连得胜;武略策对,对答如流。就这样,汤莺从三千武举中脱颖而出,一举摘取武状元挂冠。

绍兴二十四年(n54),汤莺受任琼妇J路南安军一职,率军征集J琼州路南安郡南洞王利学的叛军。汤莺与叛首利学首战数十回合,不能取胜,只好收兵回营。途中,汤莺见路边有座真武庙,就下马跪拜。他焚香祈祷道:“天地圣明,日月有光。恳请真武帝神率天兵天将助我,灭逆贼,免除琼州生灵遭涂炭之苦。若助我句漩,末将定在家乡为你修建庙宇,与末将宗族祠堂并座,共享香火。同时,乎巴这里的习洲专回家乡,每年三月初三同祭贵神与汤氏祖宗。"第二天,汤莺率军再战叛军。他与利学战了十几回合,仍不分上下。这时,汤笃的一名副将大喊一声"我来也",飞马前去助战。汤莺乘利学分神的一刹那,飞枪刺去,一枪刺中叛首咽喉,利学落马而亡。顿时,叛军大乱,官兵乘势奋力追杀,一举收复南安郡。句漩后,汤莺认为这是真武大帝助他的结果。他领着官酬令士,又到昨天去过的真武庙,焚香叩拜,感谢真武帝的恩德。班师回朝后,汤笃向高宗皇帝奏明自己对真武大帝许下的诺言。高宗准奏。

当年六月,汤莺回到家乡。他请来家族长老,察报皇帝准谕之事。八月,汤莺主持动工兴建真武庙。绍兴二十五年二月,真武庙竣工落成。此庙与汤氏祠堂引附非紧连,建筑面积和结构一模一样。真武庙在右,汤氏祠堂在左。是月底,汤氏族长公召集家族男丁议事,定下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为汤氏家族的节日。祭祀活动分两天进行:初二祭祖扫墓,初三祭祀真武大帝。同时,决定把安坊堡的""字改为温少卜!""字,使汤氏子孙不忘祖宗发祥地。

三月二日,温坊汤氏家族开始过第一一个三月三节。这天上午,汤笃和汤氏家族的其他男丁,先上山祭扫先祖汤监仓之墓,然后齐聚汤氏祠堂。在司仪的主持下,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俗称"行堂祭,,。中午,参加祭祖的男丁在祠叁卯乞祭饭。第二天一大早,汤氏各户忙着春白棵,炸豆腐,杀鸡宰鸭,准备中午过节的菜肴。真武庙请菊直士做法事。汤莺等汤氏男丁跟着族长公到庙里祭祀真武大帝,焚香叩拜。接着,举行游神活动,俗称"行香"。游毕,男丁回家过节。

不久,琼州又发生叛乱。汤莺奉旨率官军再次到琼州平叛。他手下刊各领被叛军收买,汤莺遭暗害而亡,年仅三十六岁。但三月三的习俗却在他家乡流传至今,且发封良大变化。

过去,温坦讲寸东路口建有芦葫庙。庙后门的村道两旁住着汤氏人家,庙前门夕日主着其他姓氏人家。由止匕扁出两句顺口溜:“温坊有个三月三,芦葫前后不一样。庙后家家鞭炮响,庙前户户耕作忙。”这些年,芦葫庙前住的其他姓氏人家,趁业良着汤氏家族过“三月三”。“三月三”真正成为全丰材寸民的共同节日。

温坊汤氏前五代者据住冲讲寸。这一时期,过三月三节都是本村汤氏人家。止佩舌,一部分汤氏后裔先后迁居将乐县牛岭、勘厚、乾滩、元当、渡头等村和明溪县城关、盖阳及清流、宁化等地。每逢三月三节,这些迁居地的汤氏后裔都派出代表,到温坊参加祭祖等活动,最多时达一百多人。明溪县的汤氏后裔还带着二胡、笛子、琐呐等民间乐器,奏乐助兴。解放前,温坟讲寸穷人家多,“三月三”节过得很简朴。白棵是自家做的,鸡鸭是自己养的,猪肉是向杀猪户借来的,豆腐是拿自家的豆子到豆腐坊加工的,米酒也是自酿的。这些年不同了,随榭寸民收入的增加,过“三月三”的菜肴丰盛多了,一般都有八、九样菜,多的达十几样。以前,温坦并寸民过“三月三”,请割反少。1995年后,三月初三到温坊作客的人渐渐多起来。他们中,不仅有亲戚朋友,还有同学、同事。有的客人还把自己的亲戚、朋友、同学、同事带去过节,一去就是一群人。客人也不是固定一家作客,而是串门好几家,因止哺“三月初三去作客,走家串户广结缘”之说。这样一来,一户人家招待客人少则三、五桌,花几百元钱,多则十几桌,花二、三千元钱。显然,过“三月三”节已成为温坊村民的一种负担。

七、立夏

立夏这天,将乐客家户户煮夏羹丸吃。甜丸煮给男子吃,以补身体。咸的配小竹笋、泥鳅等料,煮给全家吃。这里流传一句民谚:“立夏丸,吃了强强健。”

八、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又称“五月节”,是一年中“五、八、腊”三大节日之一,据说是为纪念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而逐步形成的节日。将乐有句民谣:“五月五,挂营蒲,划龙舟,裹粽子,皆为怀念屈大夫。”

端午节前几天,将乐各客家用竹叶裹米粽子,煮熟后拿出一部分赠送亲友。端午节这天,各户大门两侧挂营蒲、艾叶、葛藤,以避邪消灾。大人刁习亥均饮微量的雄黄酒。有的还在额头上和上身涂抹雄黄酒,或用香藤、艾草熬汤沐浴,驱疫解毒防蚊。刁嗽换上新夏装,身挂刁佩石玲珑的香包和蛋袋,内装染红的熟鸡蛋。城关一些人家还叫/J、孩吃驱蛔虫药。有些乡村有端午上山采草药的习俗。

端午节前一天,新女婿要给岳父家“送节,’,礼品有鸡或鸭一只、一条鱼.、一块肉和两瓶酒,并带去婆家给未过门媳妇送的布料或衣服。岳父除接下一、二柏井L品和布料或衣月融卜,其余回给女婿,并另送女婿衣服、鞋子。

端午节饭一般多对1卜在中午,请主要亲戚过节。上桌的食品有粽子、荷叶包和其他菜肴,其中多有田螺这碗菜。初六,才可叫已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过“节仔”。

过去,这天城关、高唐、黄潭等地民间的一项重要活动就是划龙舟比赛。近年来,划龙舟比赛甚少。

九、天贩节

农历六月初六为天贩节,有“六月却西红绿”的习俗。传说此习俗是武王伐封时兴起的。当时伐封大军到朝歌南郊的书哗予处,突然狂风暴雨不停,将士仁价个淋得象落汤鸡。第二天正值六月初六,天气晴朗,武王命令将士把湿衣月郧西干。另一种说法是天贩节源于古于之文学著作《西游记》中的传说。唐倒币徒四人历尽j、十难,到西天取得佛经。回国途中,六月初六又遭一难,一阵狂乒甘巴佛经箱卷入海中。这天正好是炎晴天气,师徒四人把浸湿的佛经卷本放在海岸的石头上晒干。后来,唐太宗李世民感天赐之恩,特钦定这日为天贩节。不论哪一种说法,“六月却西红绿佩的习俗确实是从中原传到客家地区。

将乐民谚云“六月六,晒得鸡蛋熟”。这天,各家都把箱、厨里存放的棚及拿来卿西,防霉防蛀。据传,这日又是神仙的“晒袍会”。古代,将乐县城城煌庙开彻西神衣,并为神像更换新袍。一些人家选此日裁缝娜西老人的寿衣寿鞋,移放寿木,以求沾得神仙的福气。

六月六还是狗生日。养狗之家为狗洗澡,预防夏痔。有的人用草药煎汤给刁该洗澡,说是可强身脚丙,像狗一样有顽强的生命力。

将乐一些乡村还有“六月六,请姑姑,’的习俗。这天,娘家把已出嫁的儿女请回来作客,盛清款待。

十、乞巧节

农历七月初七为乞巧节,也称“七夕”,流传关于“七夕七巧”和“牛郎织女”的传说。过去,将乐客家此日有观看银河的习俗。家家磨米浆,蒸七层糕,备瓜果,于夜间供奉牛郎织女。初学针线的女孩子在月下穿乍积乞巧。

这日又叫“七吉”日,是古代孩子衬门的节日。有孩子读书的人家要备酒果祭拜,并焚烧J瞳习字薄籍,为孩子祈本智慧灵巧,教育他佩门敬惜字纸,用功读书。

据说七月七日还是孑L子的生日。孑L子是私塾的开山鼻祖,因而这天就成了古代“教师节”。许多学生家长争着清私塾先生作客,或学生凑钱买酒肉宴请老师,并将一年来书写的字纸焚化。将乐解放后,乞巧节的习俗渐渐消失。

十一、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中元节,将乐客家叫“七月半”或“鬼节”。它是一年中三大“半”节(正月半、七月半、八月半)之一。

古代,将乐的中元节分两天过。七月十四日下午过素节。各家各户蒸七层米糕或芋子糕、绿豆糕。然后在宅厅或大门前放一张案桌,摆上酒、茶水和炸豆腐、炒豆芽、粉丝、米糕等祭品,并事先用纸袋装金银纸锭、纸布料、纸衣裤等“冥衣冥银”,袋上写上祖宗,姓名及阳间她由L,焚烧祭祀亲人鬼魂。女儿也要制作纸衣和纸银锭,焚烧给当年去世的父母。七月十五日黄昏过荤节,祭品有“三牲”及酒、茶和粉干等。有的象请客一样,摆好碗筷,一个个念着祖先的和乎,清坐入席。中元节晚上忌出家门,以避鬼邪。还有“打蘸度孤”的习俗,即普度那些无人祭祀的“孤魂野鬼”。将乐解放后,中元节的陋习渐少。

十二、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又叫团圆节。“中秋”始见于《周礼》:“中春昼,鼓击士鼓吹幽雅以迎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云。”这就是说,周朝已有中秋“迎寒,,习俗。唐宋时期,此习逐渐演变成中秋节。将乐客家人称“八月半”。这个节日湘店之际,在夕卜地谋生的人,只要条件许可,都要赶回家乡与亲人团聚。

中秋节这天,将乐亲友之间圣差月饼、“糖人仔”、草鱼等礼品,至亲之间相互请吃。农户的菜肴一般有肉、鸡或鸭、鱼、芋丸、粉条等。万安等地以吃草鱼、鲤鱼、米冻为主。这些年,随着将乐客家人的生活水平提高,过中秋节的菜肴越来越丰盛。中秋之夜,将乐不少客家人在庭院中置小桌,摆月饼、糖人仔、袖子、清茶等供品,对月亮神赞香礼拜。尔后吃月饼赏明月,祈全家团圆和美。对远在外地的游子寄以深深的思念。那些异乡游子也遥望皎洁的月光,抒发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每逢佳节倍思亲”的。l背环。二十担丝己八十年代以来,县里的“三胞”(侨胞、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常参加中秋赏月茶话会,盼望早日实现祖国统一。

十三、重阳节

重阳节,将乐客家人叫九月节。重阳的由来,汉朝末年曹不的《九月与钟矫书》曾有记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

这天,将乐客家户户吃重阳包。二十担丝己八十年代,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夕证七,每到这一天,将乐城乡开展多种形式的尊老敬老活动。

十四、下完节

农历十月十五是下元节,将乐客家人称“完冬”,寓丰收园满之意。这日,乡村家家春糯米核把和粳米白棵,杀鸡宰鸭,割肉捉鱼,邀请亲友过“完冬”。

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过“完冬”改为以生产队为单位集体会餐。1982年起实布礴沪承包责任制后,恢复按家庭过“完冬”的习俗。

十五、冬至

冬至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节令。据史料载,周朝建子,以农历十一月(亥月)为正。秦朝沿袭纵七制,以冬至为岁首,称过“小年”。汉代,称冬至为“冬节”或‘旧至”,有举行“贺冬”的习俗。至魏晋六朝,称冬至为“亚岁”,民间有对父母尊长拜年之习。((汉书》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将乐客家称冬至为过“小年”。

冬至正值天气最寒冷的季节,胡守乐客家人把这天作为进补身子之日。是日,许多人家杀狗宰鸡鸭。农户普遍煮红米豆、黑豆、红枣等,在夜间食用辛}体。现在冬至进补的品种很多。

将乐民间还有冬至酒良酒的习俗。这里的客家人说:“冬至这天添水酿酒,酒应动子,能久存。”

全文内容请见附件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