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献研究

当代“桃花源”一秦岭深山的罗家湾 创建日期:    字体显示:  

主要责任者:徐娜才、杨鼎昌、姚秀林

主题和关键词:秦岭;罗家湾;客家

出版者:中国华侨出版社

来源:石壁与客家

摘要:

当代“桃花源”

一秦岭深山的罗家湾

                   徐娜才、杨鼎昌、姚秀林

陕西地处祖国西部,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黄帝早年活动的地方。黄帝陵、炎帝陵现在位于陕西的黄陵县和宝鸡市。陕西也是古代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的出发地之一。据《客家姓氏渊源》(’)李隆秀及童正家同志文章(2)不完全统计,客家人中有:丁、刁、吉、马、万、古、苏、冯、龙、丘、伍、杨、宋、李、郑、姜、郭、高、杜、梁、雷21姓氏其祖先原是居住在陕西的。又据许多专家学者及陕西客家联谊会考察,陕西是客家人从祖国南方客家人聚居地返迁北方落脚重要地区之一。据安康日报副总编陈良学同志编著的《湖广移民与陕南开发》(3)、文化部客家研究所所长丘权政的《论中国客家民系的形式》(4)及陕西客家联谊会的“陕西商洛地区客家人情况初步考察(5)”可知:从福建、广东、江西、湖南等省返迁回陕西安康、汉中两市的客家人有:谢、张、邱、罗、蔡、赖、欧、黄、陈、李等10姓氏。返迁回商洛地区的有蔡、赵、师、阮、成、兰、颜、赖、黄、罗、吴、刘、钟、杨、李、J邓、曾、刁、张、叶、彭、明、贺、陈等24个姓氏。他们是根据清政府颁发的《迁海令》、《垦荒令》(6)及当时人口繁衍、躲避战乱、灾荒等原因,从明朝至清朝陆续从南方各地经历长途跋涉、艰难辗转数千里来到陕西巴山、汉水、秦岭深山搭棚安家的。初步调查现在有20余万人。他们离开南方客家人聚居地已有500年至300年左右不等的时间,他们中的许多村庄,仍然保留着祖先从南方带来的客家话及客家人的风俗习惯。许多客家村落仍然保留着祖先留下的各姓氏宗祠、宗谱(族谱)及记载有从南方客家地区xx县xx年迁陕的墓碑。还世代相传着祖先遗训要求:崇敬祖先、尊老敬贤、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注重传统伦理道德、崇尚文化教育的客家精神。他们在交通闭塞、山高路险的丛山峻岭中,靠人均只有几分的山坡地,以种植杂粮及部分小麦维持生存和发展。目前大多数村处于人均年收人约300元左右过着比较贫困的生活。由于山大沟深,也给文化教育造成很大的困难,大多数儿童只能上到小学毕业。就是在这样贫困、艰难条件下有少数村还培育出了大学生,有的还当了博士。

这里介绍的是客家人豫章罗氏四十五世孙罗尚立公及其子孙,于明洪武初年从福建宁化石壁都转迁上杭县、广东梅县、兴宁、长乐、湖南浏阳、陕西安康,于清乾隆三十年,来到商州西乡泥峪川(即现在商州黑龙口镇罗家湾村)。他们经历了几代人辗转几千里,在延绵高耸的秦岭深山中与世“隔绝”。靠客家精神的传统教化,仍然保留着广东五华县(过去称长乐县)语音的客家话及客家人的许多风俗习惯。他们几百年来一直过着崇敬祖先、尊老敬贤、重视传统伦理道德、崇尚文化教育、堂堂正正做人、人人靠双手劳动生活,不偷、不赌、不伤风败俗、礼貌待人、邻里和睦相处,纯朴的山区农家“桃花源”式的生活。这是中国北纬33.5度一个典型的客家村落,建国50多年来没有发生过违法犯罪事件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