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责任者:刘敏刘华祝
主题和关键词:石壁;客家;研究
出版者:中国华侨出版社
来源:石壁与客家
关于石壁研究的两点认识
刘敏刘华祝
“锦绣千顷玉屏地,风流万载客家情。”这是杨成武同志1997年关于福建宁化石壁的题辞。近年来,石壁这个坐落于闽西武夷山东麓的小小山村,令无数海内外的客家人魂牵梦绕,千里寻根,万里祭祖;同时,这个小小的山村也让许许多多热心于客家历史文化发展的非客家的海内外政界、商界、学术界、文化界的朋友们心驰神往,观石壁之貌,探客家之谜。
石壁作为一个小山村,它的名声、地位、影响,与它的行政区的级别、地理位置及面积,均构成极大的反差,这种情况已经、并且将继续引起所有热心于客家学研究的人们的关注与思考。不过大致说来,这种情况既是客家民系初始形成时期的历史反映,也是客家经济、文化今天和明天发展的特殊需要,因而不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实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反差现象均是合理的。
笔者以为,作为文化地理名称,石壁的概涵,可以做狭义与广义两种理解。这种广、狭兼具的情况,在历史上也不乏其例。比如汉代“西域”一词的含义,就可做狭义与广义两种理解。就狭义而言,它是一个地理位置、面积大小都比较确定的地理名词,特指玉「1关以西、葱岭以东的今天山南北地区。但如就广义而言,它却是一个相当宽泛,地理范围不太确定的地理方位名词,即对于当时的大汉中原王朝来说,只要是在狭义的西域以西的可以到达或已知存在的地区,均属于西域,它不仅包括亚洲的中部、西部、印度半岛,甚至也包括欧洲、非洲的部分地区。很显然,广义的西域不是一个具体明确的地理概念,而是大汉中央王朝已有的或观念上的西方疆域的泛称,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和文化性。石壁与西域不能完全类比,但有相似的问题。就狭义而言,石壁是一个有确定的地理位置、面积大小的小山村,它隶属于福建省宁化县石壁镇,地处闽赣交界的武夷山南段东麓,在宁化县城以西约22公里的地方,有400多户,2000多人口。这就是现代地理学意义上的石壁,也就是狭义的石壁。据专家研究,历史上的石壁,比今天石壁村的范围要大,大约是泛指今天宁化县的西乡,“含有石壁、淮土、方田、济村四乡所属的大部或一部分村庄,方圆可达100多平方公里”。(1)但是,这还不是我们所说的广义的石壁,我们所说的石壁的广义的含义,是在客家历史文化的深人研究中,在海内外千百万客家人寻祖觅根的潮流中逐渐形成的。在这种潮流和研究中,石壁的内涵在发展、在广阔,它不仅仅代表一个小山村。而是代表了客家民系孕育发展形成的地区,它可以代称宁化,代称汀州,代称闽西,甚至代称闽粤赣边的大本营地区。石壁被称为“客家的摇篮”、“客家的祖地”、“客家的圣地”等等,恐怕主要是就其广义而言的。从这一视角看石壁,它是一种历史地域的代称,也可以说是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