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献研究

客家门榜举要 创建日期:    字体显示:  

主要责任者:刘劲峰

主题和关键词:客家;门榜

出版者:中国华侨出版社

来源:石壁与客家

摘要:

客家门榜举要

刘劲峰

     客家门榜,即铭刻在客家民居大厅门额上的题词,有的地方又称其为“门媚”。客家门榜,大多由四个字组成,其内容或追叙姓氏源流,或表榜祖先伟迹。由于这些内容多为客家人普遍熟悉,所以无论当地人或外地人,只要一看到门榜上的题词,便可知道该住屋主人姓什么,属哪个堂号,与自己有什么亲缘关系,从而迅速缩短相互之间的空间距离,达到联宗睦族、增进感情之目的。

    门额题词,到底起于何时?因资料欠缺,笔者目前尚不得而知。但在建筑物上书写文字,以议论是非、指责过失的风气却在我国起源甚早,成书于汉代的《淮南子??主术训》中已有“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的记载。后来,诽谤之木发展成华表,成为王者纳谏之象征,明袁裂所编《古今注??问答释义》记载:“程雅问曰: ‘尧设诽谤之木,何也?’答曰:‘今之华表木也。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也,形似桔穆,大路衙道悉施焉,或谓之表木,以表王者纳谏也,亦以表识衙路也。”除此之外,与门额题词有关的还有以专门的门楼建筑来进行自我标榜的习俗,而这种习俗的兴起至少可追溯到宋代。当时,有许多的贵族官僚已盛行在其宅第的外部建起乌头门或门屋,并在门额上题写主人姓氏、官职,有的商店则在其店铺门额上悬挂起金字招牌,以便于他人识别。宋张瑞《清明上河图》中出现的“赵太承家”一类的门额标牌就是其中最明显的例证。由于这种风气的延续,至迟到明代初年,一种专供标榜世人功德、宣扬礼教文化的专门性门洞式砖(木)结构纪念物—牌坊便应运而生。

    客家人由于根系中原,所以,从很早开始就把这种类似于乌头门及在门额上题词的建筑风格引人赣、粤、闽三角地区。最迟到明代中期,在公共建筑物上题写祖宗伟迹,以追崇祖先,激励后人愤发上进的风气已在这个地区得到普遍推广。据笔者调查,现存最早的客家门额题词实物保存在赣州市安远县谏江乡修田村杜氏祠堂的坊门上。有确凿的文字资料证明,该祠堂始建于明宏治十七年(1504年),建成于正德二年(巧07年)。坊门门额上清清楚楚地刻下了“宝田贻训”四个大字。据(安远杜氏十修族谱》及减励解《中国人名大辞典》的记载,宝田,名杜孟,宋代普州人,曾读书太学,因童贯、蔡京当权,蟠然而归,尝训子孙曰:“忠孝吾家之宝,经史吾家之田。”故世人称其为“宝田先生”。考,安远修田杜氏早在两宋之交已由吉安迁至安远落足生根,而杜孟则为南宋普州人,显然不可能是安远杜氏的直接祖先。但杜孟的儒家风范却让所有的杜姓人引以为豪,所以他们把杜孟当作自己的旁系祖先,将其光辉事迹压缩成短短的四个字,铭刻在祖祠的坊门门额上,以规范本族人的行为方式,激励他们为正义而效忠。由此充分体现出客家人崇尚正义的价值取向及他们对汉民族礼教文化传统的普遍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