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责任者:高珍华
主题和关键词:客家祖地;石壁
出版者:中国华侨出版社
来源:石壁与客家
奠定客家祖地的坚实基础
—论石壁的历史社会地位及其影响
高珍华
客家,是汉民族中一支非常优秀的民系。她的1亿2000万子 民,播衍在世界5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经济、政治、 文化等领域的一支重要的开拓力量。而这支伟大民系的孕育、成 长,是经历了上千年的迁徙历史,在赣、闽、粤边界,尤其是以福 建宁化石壁为中心地区与当地人民进行广泛的交流、融合,在中原 文化的深厚基础上吸收了当地文化的精华,形成了语言、民情、风 俗、精神特质的显著特点(即形成了共同的生存地域、共同的经济 生活、共同的社会心理素质、共同的语言—客家方言)而产生 的。因而,“客家学”的创始人罗香林及国内外客家研究人士,都 将宁化石壁称为“客家摇篮”、“客家祖地”和客家南迁的中转站。 宁化石壁,是怎样的一方热土,千百年前,为什么南迁汉人会千里迢迢投奔而来,寻找理想的精神家园?
宁化石壁,她在南迁汉人的心目中有怎样的地位及影响呢?形
成客家祖地的社会基础又是什么呢?
本文试从客家人“由聚而繁、由繁而散”的发祥地—宁化石 壁曾经聚居、生活过巧0多姓客家人、形成“客家祖地”所产生的 崇高社会地位这一历史现象入手,来探讨与论证石壁作为客家民系 的发祥地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揭开这一神秘的历史面纱,有助于客家学与中华民族发展史的研究,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 英国教士良贝尔长期在客家人集居的地方传教,因而熟悉客家 人的生活习俗与历史文化。他于1912年著的《客家源流与迁徙》 一书中说:岭东之客家,十有八九皆称其祖先来自福建汀州府宁化 县石壁村……陈运栋先生也在台湾联亚出版社出版的《客家人》一 书中载文介绍:台湾至少有600万客家人与宁化石壁有关。罗香林 先生也在许多论述客家源流的文章中提到石壁是客家人的发祥地的 论述。还有不少研究客家发展与客家文化的人士通过论证,认为世 界上近1.2亿客家人中,大约有一半以上人的祖先曾经在石壁留居过。
石壁,这一方神奇的土地,她在历史上闪烁着多么诱人的光芒。
一、安宁与繁荣,奠定了石壁的社会地位
石壁古称玉屏,在历史上并非单指今日之石壁村,而是泛指以 石壁为中心的闽西北大部,即古黄连炯。志书巨匠李世熊在《宁化 县志》中注明,黄连恫“东至桐头岭,西至站岭,南至杉木堆,北 至乌泥坑”。这个范围包括了今日的宁化、清流、明溪等县,是个 东西南北各200多里的广大区域。1000多年前,这里是一块群山 环抱、森林茂密、方圆4000多平方公里(指古黄连炯范围)尚未 开垦的处女地。在地理上她有绝对的优势,遮天塞地的武夷山巍峨 耸峙于她的西北部,有效地阻挡了战火兵祸的蔓延,形成战乱中逃 难人群的理想避难处所。
而水路有经江西南丰和抚州入都阳湖的抚河、经三明人闽江的 沙溪河,水系源头都在宁化;赣江东源贡水和闽西流经长汀、上 杭、永定而人广东大埔成为韩江的汀江,其源头则在宁化县西南鸡 公山东的西侧;水路交通非常方便。从这里直达赣江而人长江,可 与江南各重镇相通;又可东下潮、汕,扬帆出海,对接沿海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