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责任者:宋 超
主题和关键词:客家;民系;研究
出版者:中国华侨出版社
来源:石壁与客家
两《唐书》所见汀州资料考
兼论唐以前闽地政区的建置
宋 超
在客家民系形成发展史上,福建宁化县的石壁村具有重要的标 志性意义。“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这句流传于民间的俗语, 形象地表现出黄河以北的大槐树村与长江以南的石壁村,在我国古 代移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宁化初置县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 (736年),与所属汀州同时建置(l)。汀州的建置标志着其辖域的经 济发展、人口增殖都达到相当的水平,对客家民系在该地区发展起 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拟以两《唐书》所载汀州史料为主要线 索,就汀州地区的历史沿革、汀州开发建置等相关问题略作探讨,
以就教于方家。
汀州位于闽西地区,其辖境大体相当于今福建三明、永安、漳 平以西地区。自春秋战国以来,闽地一直是古越人活动的区域。但 由于闽西地区位于武夷山东麓,地势高峻,丘陵沟壑密布,山间盆 地面积有限,自然环境相对恶劣,因此,尽管古越人对环境的适应 能力相当强,又主要活动于闽地,但主要是集中于地势相对平缓的 闽北、闽东沿海地区与浙江南部的部分区域,这从越国定都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则可以反映出了这一点。
战国后期,据称其先越王勾践后裔的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 等活动于闽地,“秦已并天下,皆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闽 中郡辖境大体相当于福建全境与浙江东部地区。秦汉之际,无诸、 摇“从诸侯灭秦。当是之时,项籍主命,弗王,以故不附楚。汉击 项籍,无诸、摇率越人佐汉。汉五年(前202年),复立无诸为闽 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今福建福州)。孝惠三年(前192 年),举高帝时越功,曰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摇为东海王, 都东哑(今浙江温州),世俗号为东哑王’,(2)。元封元年(前110 年),闽越王余善因交通南越反汉,被武帝派兵灭之。因闽地越民 “反复难治”,于是武帝尽徙其民于江淮之间,虚其地。
由于秦柞短促,闽中郡从置到废不过十多年的光景,加之《史 记》的记载十分简略,《汉书 地理志》在记载汉郡沿革时又缺载, 因此闽中郡在秦诸郡中属于情况不甚清楚者之一。不仅闽中置郡的 年代有秦始皇二十五年、二十六年、三十三年诸说,闽中郡下是否 辖县,甚至闽中是否置郡亦有不同的说法(3)。尽管闽中郡存在时 间很短,但由于是在闽地首次设置的郡级行政单位,对于闽地开发 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后人的心目中,“闽中”则成为闽地的代称。 如《后汉书 方术列传》有云:“徐登者,闽中人(李贤注:‘闽中 地,今泉州’)也。本女子,化为丈夫。善为巫术。又赵炳,字公 阿,东阳人(今江苏吁胎东南),能为越方。时遭兵乱,疾疫大起, 二人遇于乌伤(今浙江义乌)溪水之上,遂结言约,共以其术疗 病。”唐人林箫撰《闽中记》,则专门记述了闽地的历史,明代福建 林鸿等十位诗人的诗作被编为《闽中十子集》,从中似乎可以反映
出“闽中”一词所具有的长远活力。
然而,自从汉武帝灭闽越国,将闽越居民的主体迁到江淮之 后,闽地的历史发展存在一个长期的空白阶段,这在两《汉书》的
记载中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