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责任者:张侃
主题和关键词:闽西;客家;研究
出版者:中国华侨出版社
来源:石壁与客家
明清以来的经济变动 与客家基层组织的变迁
—以福建西部为考察对象
张侃
福建省西部地区,俗称“闽西”,包括龙岩、漳平、永定、上 杭、长汀、连城、宁化、武平、清流、明溪等县,为客家聚居的大 本营—闽粤赣交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宁化、长汀、上杭、永 定、武平、清流为纯客县,其余的是客家民系与其他民系杂居。闽 西地区自隋唐以来,就有客家人在此拓殖开发,而今已成涣映250 万的人口规模,可以说大量的客家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是 以该地域为依托,进行生产和生活,生息和繁衍的,而且该地区的 社会经济长期以来,又经历了从初步开发到商品经济的繁荣,从经 济繁荣再到全面衰退的过程,而这一盛衰更替的变动对客家社会的 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以此地区为考察对象,客家民系的历史特征和 个性是可以得到显示的。
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以闽西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地区 的经济变迁过程的描述,力图把控制客家社会基层的主导力量的变 动放置于其中,从而揭示两者在历史过程中的若干关系。 闽西的生态环境以山地丘陵为主,区内山脉纵横,有武夷山、 瑕帽山、博平岭等,真可谓是万山连绵,群峰肪列, “汀之为郡, 山重复而险阻’,(l),古人就有“南方称泽国,汀独万山中”之 说(2)。这种地貌对经济的发展是有许多限制的,人口迅速增长而可供开发的土地非常有限,即使在山坡上开垦梯田,但在排水条件 的限制下,田地贫瘩,亩产量不高,这种状况造成耕地面积的严重 不足,使得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社会,发展到后期,由于人口的增 加,人多耕地少的矛盾显得越来越突出。闽西水流体系主要由汀 江、九龙江组成,九龙江向东把闽西和闽南联系在一起,汀江向东 流人广东境内,与韩江汇合,水陆交错,“溯汀江而下可直扑潮汕, 由武平可直进蕉岭、梅县而通兴宁、五华。由长汀古城可直攻江西 瑞金、会昌而至赣州。由上杭、连城可直下闽南漳厦”(3)。
客家先民大量人迁闽西是在宋元以降,这可从以下事实得以证 明:据祖谱调查统计,现今闽西宁化、上杭、武平、漳平四县姓氏 自唐五代迁人的占17%,宋元时期迁人的占54%(4)(宁化唐五代 迁人占36%、宋代迁人占50%—编者);同时另有学者在永定、 长汀、上杭、武平、连城所做的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现象(5)。行政
区的设立增加,封建王朝对编户齐民的管理主要通过行政区的设立 而达到,人口越多,行政区就越密集。五代十国时,汀州辖下只有 长汀、宁化两县,而宋代就扩展为长汀、宁化、武平、上杭、清
流、连城6个县份。
迁徙而来的人口刚进人闽西,面对着山地丘陵和河谷盆地交错 分布的自然生态环境,他们沿袭老农业区的耕作习惯,在地势相对 平坦的河谷盆地,精耕细作,种植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一般一 年两熟,上杭县“稻可两熟”(6)。武平“早稻春种夏收”,晚稻则 “至七月收”(7)。当时闽西的经济结构比较单一,民众保持基本的 生存供给后,在人地矛盾还没有激化的情况下,无法激发出发展商 品经济的动机,如宁化县:“男不逐末而事农功。”(8)而此时,宗族 形态虽然已确立,但是由于经济力量的单薄,它还无法发挥地方控 制的能力,而且,这些汉人移民存在一些生存定居所要迫切解决的 问题,如与土著舍民之间的冲突,落籍定居取得官方的认可等问 题,因而也还无暇顾及从宗族超越,进而控制地方基层。 明中叶后,随着开发的深人,食指日繁,人口繁衍的速度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