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责任者:叶运泉
主题和关键词:宁化;石壁
出版者:中国华侨出版社
来源:石壁与客家
宁化石壁在客家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叶运泉
宁化石壁是客家人的摇篮、中原汉人南迁的中转站、客家人迁 徙各地的发源地、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石壁的家庭结构、宗教组 织、民俗、风土人情、民歌、姓氏、语言、性格都具有世界客家的 风貌,本文采集各种例证说明宁化石壁在客家世界中的地位,文章
分以下三部分研讨。
一、宁化石壁是客家人的中转站
中原汉人为回避战乱及饥荒而不得已移民,南迁先过长江、人 赣南到闽、粤的第一站是汀州的宁化县石壁村。在石壁村一带聚居 的南迁中原汉人,大都在唐、宋前后迁人。宁化是由赣人闽、粤的 交通必经之冲。古时的石壁盆地四周森林繁茂,远望似以绿色屏 障,早期还有玉屏之称。石壁村又恰好是从赣南翻过武夷山的第一 站,由于长时间迁徙而十分劳累的客家人,一见到这富庶之地,不 少人将暂时定居下来,传下几代或几十代,乃至数百年后,才由于 地少人多,不得不陆续迁往闽西南、广东、广西、四川、湖南、香 港、台湾以及东南亚各地。客家人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语 言和习俗。目前世界上客家人将近1亿多,拥有100多个姓氏,而
宁化石壁就有100多个姓氏。有5000余万客家人的先祖源自宁化 石壁村。据广东梅州各姓氏族谱的调研,最少亦有60多个姓氏属 宁化石壁迁居而来。从叶氏族谱及有关资料记载,源于河南省南阳 郡迁居,先祖经赣南迁徙到宁化石壁,从石壁定居后,再迁往各 地。在石壁先祖姓氏中有叶氏。再后由宁化石壁迁粤东,主要是梅 县、兴宁、长乐(现五华)等,当时统称嘉应州,然后往惠州、香 港等地迁居。有很多历史资料的考证,其它姓氏的客家也同样如 此,例证均能充分证明宁化是客家人的中转站,民系形成的中心。 今日石壁乡风俗,仍留有很多客家先祖的特点,与今日梅州各县客 家习俗相似。
语言方面,称我为“涯”。称我的为“涯个”、“雅个”,称夫妻
为“老公”、
“老婆”等。据宁化有关史料记载,宁化农谚中有:
“立春落雨到清明”、“春分秋分,日夜平分”,“雷公先唱歌,有雨 也无多”、“春无三日晴,冬无三日雨”、“雷打秋、对半收”、“雷打 冬,十家牛栏九家空”等等。文章的第二部分将较详探讨嘉应客家 与宁化石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进一步证实客家源流。
二、宁化石壁的民俗与嘉应客家有很多相同之处
通过例证进一步确定其历史地位。
综述:
中原汉人南迁至石壁,主要以唐末第二次客家大迁徙时定居下 来的为最多。他们经战乱辗转迁徙,长期在特殊的自然环境中求生 存,在陌生的社会环境下图发展,无论是流迁规模,还是艰难程 度,都是历史上罕见。客家人的发展史既是一部移垦史,又是一部 奋斗史。特殊条件造就了客家人与其它民系有不同的习性。他们具 有克勤克俭的耐劳精神,坚韧不拔的刚毅之气,寻根问祖的宗族观 念,团结创业的发奋风尚,尊师重教谋进取、纯朴好客图共存的意 识。作为客家之一的民俗,同受影响,由于客家人客居他乡,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