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和关键词:石壁;客家
出版者:中国华侨出版社
来源:石壁与客家
前言
这是一本第二届“宁化石壁与客家世界”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
由国际客家学会、文化部华夏文化促进会客家研究所、北京大 学历史系客家历史与文化研究所、宁化石壁客家宗亲联谊会和宁化 县客家研究会联合主办的本届客家学术研讨会,将于20(X)年11月 中旬在福建省宁化县举行。本届研讨会获得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和支持,北京、天津、陕西、河南、上海、广东、江西、福建、江 苏、台清等省、市及日本国的67位学者向筹委会报送论文63篇, 经评选,确定将参加研讨会交流的论文59篇,近60万字,为了在 会议上更好地交流,特请中国华侨出版社于会前正式出版。本论文 集所载论文内容,绝大部分围绕宁化石壁与客家世界这一中心议 题,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论述石壁在客家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也有部分论文侧重探讨了客家民系的形成史和客家文化等方面。中
心突出, 内容丰富,立论精辟,卓见颇丰。
宁化石壁地处闽西,与江西省石城县紧邻。她是一个村名,同 时也是一个地区的代称,虽然范围不算很大,但“庙小神灵大”, 她在客家民系的形成史中,在客家世界中,曾起过中转、摇篮、发 端和人文中心的作用。所以石壁不仅是个地理概念,同时也是个文 化地域概念。因此,石壁在一个世纪之前,便引起人们的关注。清 光绪温仲和在《嘉应州志》便道:“梅州人民抗元的壮烈,地为之 墟,闽之邻粤者,相率迁移来梅,大约以宁化为最多。所有戚友询其先世,皆来自宁化石壁人。”1912年英国教士肯贝尔在其《客家 源流与迁移》中也说: “岭东之客家,十有八九皆称其祖先系来自 福建省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者。按诸事实,每一姓的第一祖先离开 宁化而至广东时,族谱上必登著他的名字,这种大迁徙运动自始至 终皆在十四世纪。”1947年客家学的拓荒者罗香林教授发表专著 《宁化石壁村考》正式将石壁作为研究对象引进学术领域。罗氏指 出: “广东各姓谱乘,多载其上世以避黄巢之乱,曾寄居宁化石壁 村葛藤坑,因而转徙各地。此与客家源流问题,关系颇巨。”到了 20世纪80年代,随着客家研究热再度升温和深入,石壁在客家史 上的作用,更加广泛地引起学者们的关注,许多学者深入宁化做田 野调查,发表了不少专著和论文。台湾陈运栋先生于1978年出版 (客家人)一书,书中对石壁做了许多论述,给予比较充分的肯定, 书云: “福建宁化县地接赣南;西北有高山环绕,宛如世外桃源, 尤为当时避难最安全的地方,所以这一批逃难的人民,也就以迁居 宁化最多。……今日客家的祖先,大部分都曾经在石壁村住过。” “自从经过这一次战乱之后,客家移民的主力,遂由长江南岸迁移 到赣南山地,后来就以宁化一带为据点向粤赣区从事拓殖,这就是 一般人所说的客家移民第二次大迁徙。”在日本学界被称誉为“以 史学方法研究客家的先驱”的中川学教授,于1980年发表的《客 家中国人的政治、经济史像》,文中明确写道:“客家先祖终于定居 下来的根据地,最初是福建省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日本在客家 学研究中,对石壁做过研究并有过著作的学者还有牧野龚和漱川昌 久等人。1987年林嘉书先生在《华声报》发表论文—《客家摇 篮—石壁村》,首次将石壁定位为“客家摇篮”。1990年吴福文 先生在《客家学研究》第二辑发表论文—《闽西客家文化事象举 探》,提出:“宁化石壁—客家迁徙的中转站与中原移民所以成为 客家的里程碑。”1992年刘善群在香港举行的第一届国际客家学研 讨会上,发表论文—《关于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探讨》中提 出: “石壁是客家民系形成初期的中心地域。”1993年邱克辉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