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责任者:周雪香
主题和关键词:客家人;人口流动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来源:明清闽粤边客家地区的社会经济变迁
摘要:
发现,“现传”二十三代至十九代的代数大多是迁入大埔开基祖 所传的代数,而非迁人该“住在地”后所传的代数。以第六区大 产甲西坑为例,该地丘姓由同仁甲湖寮迁来,后又迁到福留村、 楼子视、大产甲赖家营、坪子握、杨柳树等处,大产甲西坑及福 留村等地的“现传”代数都是二十三世,而同仁甲湖寮的丘氏是 从白寨甲松柏坑迁来,“八世人乡,现二十三世”,也就是说丘氏 在同仁甲湖寮只传了十六世,那么由同仁甲湖寮迁去的大产甲西 坑及其再转迁的福留村等地的丘姓在当地所传的代数不可能超过 十六世,同理由同仁甲湖寮迁往百侯五斗背、百侯甲渔梁坪的丘 姓“现传”二十一世也不是迁到该地后所传的代数。因此,大埔 丘姓县内迁徙真正的高峰期应发生在“现传”十五代至八代之 间,以每代平均25年计算,大约在明后期至清中期,与客家人 从闽粤边地区向外流动的高峰期不谋而合。
第二节
人口的向外流动
闽粤边地区人口的向外流动,明初即已开始,在明代前中 期,赣南各地就有一些闽西粤东北地区的移民所建的村落。①但 较大规模人口的向外流动是从明中叶开始。明中叶以后,该地区 的人口或是向广东的东南沿海和广东中部流动,继而辗转流向广 东的各个角落(包括今天的海南省);或是流向其邻近的赣南, 并由赣南继续北上,流向江西中部、北部山区,甚至向浙江南
①
参见饶伟新:《明代赣南的移民运动及其分布特征》,《中国社会经济
史研究》2000年第3期。万芳珍、刘纶鑫:《江西客家人迁原由与分布》,《南 昌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