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经济林
闽西粤东北地区“崇山复岭,树林翁郁”,
“杉竹参天”①,
是杉木的重要产地。康熙《宁化县志》载:“吾土杉植最盛…… 此材为栋梁、棺掉、舟船百器之需,利用最博。”②乾隆《永定 县志 土产》载:“杉 一先年甚多,三十年来,连筏捆载,运 人漳潮,今本邑亦价贵难求矣。”长汀,“则潮州商来计山论值, 运至水滨,泛筏而下,县中沿流乡村多以此致富’,③。据载,潮 州属县所产杉木皆土杉,故“凡作栋梁之用者皆取于闽”④。《闽 书 南产志》记载,延建邵汀及福宁等地的杉木是“插而生 者”⑤,前述康熙《宁化县志》亦云“吾土杉植最盛”,说明当时 闽西所产的杉木为人造林而非野生林。杨澜在《临汀汇考》中谈 到人造林的优点:“沙插枝生者,方可大数围,为宫室之奉,为 棺撑之奉,青取材焉,即以作器皿,亦坚韧久耐,胜于萌孽之 生。”他还谈到闽西种杉业的规模:“初栽插时跨山弥谷,栉比相 属,动辄数十里,十年后口止以谷量也,以故素封之家不窥市井, 不行异邑,坐而待收,利贻数世,青以此为富给之资。’,⑥由此可
见,当时闽西种杉业的规模相当可观。据统计,民国时期,汀江 流域各县储林之数量,武平为最多,估计约有七八千万株,连城 次之,亦有千万余株,而永定与长汀又次之,永定储材约六七百 万株,长汀储材约百万余株,上杭杉木储存数量,较为少数。⑦
①③⑥
〔清〕杨澜《临汀汇考》卷四《物产考》。
② ④ ⑤ ⑦
康熙《宁化县志》卷二《土产志》。 乾隆《潮州府志》卷三九《物产》。
〔明〕何乔远:《闽书》卷一五O《南产志》。
参见《福建汀江流域之木材业》,福建《统计月刊》1936年第2卷第4
期,第3页.
粤东北各县亦出产杉木,嘉应州“州境接豫章,其多杉木,
固宜”①。长乐,
“杉则结筏,乘大水,下潮州卖之,上山以为
利”②。嘉靖《大埔县志》载,“乌搓山……接饶平县界,山势崔 鬼旋绕。产生竹木,海、饶、大埔资之”③。“潮郡下游诸县,析 梁等多取材于埔属。”④大埔山多地少,居民赖樵采为生者甚多, 甚至平砂社一带居民赖之为半载生活计,故有商人到大埔山中煽 炉,因与樵采者利益相抵,自明至康熙年间屡起争执。⑤平远, “谷麦之产,可供全县之需。其余出产,以杉木为大宗,全年产
额约值十余万元”⑥。丰顺,
“杉木及杉板……均运销梅、埔、
潮、澄、揭各县”⑦。
根据学者研究,粤东北大埔等地人们从明末以来,开始有意 识地种植杉树、松树等经济林木。如康熙三十二年(1693),大 埔湖寮何姓与蓝、罗等姓打山林官司时,海阳县皿高某在查堪杉 树种植情况时看到,“山丰山系蓝、罗、黄、丘等姓栽种”,“高 道庵之前地名粪箕窝何姓杉木繁多”,“何姓通族坟木共十八处”, “外有他姓共三十三家”。其认为,“此乡居民,山多田少,艺木 营生,历代无异。不独何氏一姓,合邑皆然”⑧。可见人工林的
① ② ③ ④
光绪《嘉应州志》卷六《物产》。
道光《长乐县志》卷四《舆地略.物产》。 嘉靖《大埔县志》卷二《山川》。
《裕里何氏族史 十六世少松公传》,1919年,转引自肖文评:《明末
清初粤东北的山林开发与环境保护—以大埔县<湖寮田山记)研究为中 心》,《古今农业》2005年第1期。
⑤ ⑥
[清]宋嗣京修、蓝应裕纂:康熙《埔阳志》卷二《平砂村煽炉议》。 广东民政厅编印《广东全省地方纪要》,民国二十三年第2册,第
3 17页。
刘禹轮修、李唐纂:民国《新修丰顺县志》卷一三《物产》。
《高县垂回勘文》,《扁里何氏族史 杂录》,1919年,参见肖文评: 《明末清初粤东北的山林开发与环境保护—以大埔县(湖寮田山记>研究为
中心》,《古今农业》200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