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献研究

二、粮食生产 创建日期:    字体显示:  

主要责任者:周雪香

主题和关键词:客家;粮食生产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来源:明清闽粤边客家地区的社会经济变迁

摘要:

自转,上架以木涧,车轮所挽之水直注涧内,灌人 田亩。终日呕鸦,灌输不竭。”②乾隆《嘉应州志》详细记载了水 车的制作和运用:“从半溪打松桩累石作破,以阻遏上流,傍岸开 缺成隘水至隘,奔注奋迅,始能激车使转。其车形如轮,大可二 丈许,中架木轴,以长竿交贯轴中,竿末围以两竹圈,绿圈缚以 竹筒,稍敬侧向内,一头截口,以受水,每筒相距三尺,中间竹 查,一扇水冲竺,行筒随轮转,俯则汲水,仰则倾泻于其泻处。 剖木为横槽,以盛之,又驾简,接引其水以人于田,虽远可到。’,③
二、粮食生产
粮食生产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双季稻的种植。
水稻是闽西粤东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南宋开庆元年 (l 259)《临汀志 土产》载,“汀在闽而南,山樵谷汲,稻食布 衣”,其谷物有杭、糯、粟、麻、豆、寂等。据《太平寰宇记》 载,与粤东北毗邻的潮州早在宋代即“稻得再熟”,福建的泉州、 福州在宋代亦有再熟稻。④闽西粤东北地区何时开始种植双季
① ② ③ ④
康熙《宁化县志》卷二《水利志》。 [清〕黄钊:《石窟一征》卷三《教养》。
乾隆《嘉应州志》卷一《舆地部 水利》,第37一38页。
仁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五八《岭南道二 潮州 土产》,卷一
O二《泉州 土产》;刘渝:《云庄集》卷七《福州劝农》。

  

  稻,史无明载,嘉靖《大埔县志》载,粘有早私、迟豁两种,糯 有早糯、迟糯、虾须糯三种;嘉靖《兴宁县志》引《程乡志》 云:“禾稻再登,瓜茄岁不更植而结实亦蕃”,并注曰“是邑亦 然”。①按《程乡县志》的修纂,始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由 知县陈应奎、教谕赖存业修纂,说明粤东北至迟在嘉靖年间已有 了双季稻的种植。万历《归化县志 土产》所载的谷物有:“京 城米,色白,七月熟;冬京城米,色白,十月熟;重阳红,九月 熟;稻有赤、白两种,九月熟;糯,色白,九月熟 ”佩”②由此 可见,归化县的京城米有七月熟和十月熟两种。康熙《武平县 志》载:杭稻,“国税再熟之稻,在闽以南独多,早稻,春种夏 收,晚稻则早稻既获再插,至十月收者,米皆有赤、白两种”;

糯稻,
“有早、晚两种及大冬,俱与梗同收”。③康熙《上杭县
志 风土》亦载:上杭“地气在汀为尤暖,非溪山深阻之田,一 岁可得再熟。”④乾隆《上杭县志》则载:“农夫水耕火褥,沽体 焦汗,尽力南亩,腆田岁率三收,次亦两获。’,⑤乾隆《汀州府 志》卷八《物产》关于杭稻和糯稻的记载与康熙《武平县志》大 致相同,卷六《风俗 气候附》亦载,汀州“恒焕鲜寒,冰雪罕 见,禾稼再熟”。综上所述,闽西粤东北地区至迟在明嘉万年间
已开始种植双季稻。
乾隆《嘉应州志》记载了早稻和晚禾的种植和收获季节:雨 水,浸种、落秧;谷雨,割麦漪田,农务正忙;五月,百日之谷
[明]黄国奎修、盛继纂:嘉靖《兴宁县志》卷一《天文部 气候》。 「明〕周宪章修:万历《归化县志》卷一《舆地 土产》。 [清〕赵良生纂:康熙《武平县志》卷二《风土志 土产》。
民国《上杭县志》卷四《气候志》。
〔清〕赵成修、赵宁静纂:乾隆《上杭县志》卷一《风俗》。
182
①②③④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