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献研究

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 创建日期:    字体显示:  

主要责任者:编委会

主题和关键词:客家文化;客家精神

出版者: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来源: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研究

摘要: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研究第80-84页

 

    容家文裕特质探析
          林晓平
    上个世纪9O年代以来,随着“客家”热的全球升温,对客家文化的研究也日益成为一门显学。然而,这方面的研究也暴露出明显的缺陷,即对客家文化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对客家民俗文化具体事象如民居、饮食、服饰、习俗等方面的调查和叙述,乏见对客家文化特质方面的深层次探索,或者将客家文化特质等同于具体的客家民俗文化事象。这样,就不能合理地淦释客家精神风貌以及客家民俗文化产生的深层原因,不利于客家学这门新兴学科的构建和发展。一种文化的特质是指该文化带有决定性、本质性的特点,包括精神层面的文化特质以及物质层面的文化特质。对文化特质的研究,是文化研究中的必然走向。
    本文认为,客家文化的特质不是一维的,它表现出儒家文化、移民文化与山区文化的特质。客家人崇祖先、重教育、保守与变革的二重性特点以及寻根意识、开拓精神与奇特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可谓是这种文化特质的外在表现。
    一、客家文化特质之一: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客家文化的基本特质。
    自西汉武帝“罢黝百家,独尊孺术”以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孺家文化也就长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强势文 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三大支柱中最重要的支柱。应该说,汉族的各个民系受儒家文化之影响都是非常大的,而在客家文化中,儒家文化的因子似乎比其他民系保留得更多、更浓厚也更为持久
    儒家文化对客家文化的影响突出地表现在祟祖先、重教育以及守旧与变革的两重性方面。
    崇祖先  儒家思想中有浓厚的崇祖色彩,儒家与祖先祟拜的密切关系,从其鼻祖孔子那里就奠定了。据说“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①他从小就对周礼特别是其中的祭祀祖先之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据记载:“子人太庙,每事问”②,孔子来到太庙,对祭祀祖先的祭器、祭礼等有关事宜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在参加祭祀 祖先的活动时,孔子自谓“祭如在 祭神如神在”③,他总是毕恭毕敬, 惟虔惟诚,整个身心都沉浸在其中,仿佛祖先真的在祭所似的。在儒家的经典著作即“四书五经”中 有着许多关于祭祖的内容,并且从不同角度流露出祟祖的思想。 后世儒家学者继承了孔子以及儒家经典“四书五经”的祟祖思想。 他们一方面在理论上宜扬祖先祟拜的 意义 一方面身体力行地积极参与各王朝宗庙和祭祖制度的制订在他们的努力之下,中国历代王朝的宗庙制度和祭祖制度,得以不断地延续下去。他们还在使祭祖纳人到民间宗族制度方面做出了努 力,尤其是在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曾经提出了一个宗子祭祖的方案,其中内容有 每个宗族内必须建立一个奉祀高、曾、祖、称四 世神主祠堂四完,并且,初立祠堂时,计现田每完取二十分之一作为 祭田,以供祭用。朱熹等人的主张对后世影响很大,从此,民间祠堂、 义田大量涌现,家族的祭祖活动更为频繁。祖先崇拜在儒家的倡导 下成为普遍风气,崇祖是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客家民系的形成恰逢理学盛行时,客家文化深受理学家崇祖思 想的影响,忠实地继承了儒家的崇祖文化。其中,客家祠堂集中地体现出客家人的崇祖意识。在传统的客家社会,客家宗族无论大小都建立起自己本族的祠堂,祠堂是祖先的妥灵处,其主要功能就是崇颂和祭祀祖先。祠堂放置祖先的牌位,俗称“祖公牌”、“神主牌”,置于 祠堂上厅的神案上。一块神主牌代表一位祖先,历史悠久的大宗族 的祠堂,往往分几层陈列着几十块甚至上百块神主牌,密密麻麻,蔚 为大观。在许多传统的客家祠堂 , 盛行在春节等节日挂祖宗像的做 表示对祖先的崇敬与思念。春节挂祖先像一般是从农历腊月二 十五日开始,至正月十五结束。在此期间,人们早晚要到祠堂的祖像在过去,男婚女嫁时,也要在祠堂或祖厅的祖像之前表示其虔敬之意。女子出嫁时,要在祖像前祭拜;男方的接亲者也要到女方的祖像前进行供奉;新婚拜堂时,要在祖像前拜天 地、祖宗与父母。客家祠堂的大门两侧、厅堂的墙壁及柱子上,镌刻其内容以颂扬宗功祖德的居多。例如:南康风岗董氏宗 祠对联:“堂势尊严昭奕代祖功崇德,宗支蕃衍喜联科秋解春元”,对 联中表达了子孙后代对祖宗的崇敬和怀念之情。“祠”的本意就是在春天祭祖,祭祀祖先是为祠堂的最主要功能,在客家人的各项祭祖 活动中,祠祭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仪式之一。客家人举行祠祭的时间 较为普遍的是奉行春、秋二祭,此外,也有不少家族在冬至日举行祠 祠祭的参加者为族中男丁,如宗族太大,则由每家或每房派代表参加。祭祖仪式多由宗子、族长主持,祭祖仪式隆重,气氛庄严肃穆,还重祖坟及其“风水”,这都反映出其浓厚的崇祖观念。
    重教育 儒家素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儒家创始人孔子在打破贵 族对教育的垄断,推广私人办学这一新的办学方式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提倡且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广招学生,先后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可谓是桃李满天下。后世儒生们继承了孔子的教育思想,高度重视教育。由于儒生的提倡,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等学官,开通了读书、受教育而做官的机制,后来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实施,更是打开了通过读书而步人仕途的大门,客观上也促进了教育地位的提高以及教育的发展。
    客家文化中突出地体现了儒家重视教育的精神。客家中广泛流传着这样的童谣:“蟾蛛罗,哥哥哥,唔(不)读书,无(没)老婆”、“生子不读书,不如养大猪”。在传统社会,客家重视教育,比较突出地表现在办祠堂学校和助学、奖学等方面。客家人主要生活在山区,经济相对落后,在兴学校办教育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物质条件的制约。 然而,客家人利用祠堂众多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办起了一所所的学校。法国神父赖里查斯在《客法词典》中描写道:在嘉应州,“我们可以看到随处都是学校。一个不到三万人的城市,便有十余间中学和数十间小学,学校人数几乎超过城内居民的一半。在乡下每一个村落,尽管那里只有三、五百人,至多也不过三、五千人,便有一个以上的学校,因为客家人每一个村落都有祠堂,而那个祠堂也就是学校。 全境有六、七百个村落,都有祠堂,也就是六、七百个学校,这真是一个骇人听闻的事实”。①赖里查斯虽然描写的是嘉应州祠堂办学的 情况,事实上,其他客家地区这方面的情形也是大致相同的。据粗略 统计,客家祠堂曾经成为办学场所的有数千座之多!甚至现在,仍有 少量的客家祠堂作为村级小学的教学场所。有的祠堂学校规模很 大。例如,民国二十二年,宁都黄破村廖氏武昌公祠办了一所小学,校内学生多达400余人。客家人除办祠堂学校外,还出资帮助族内 一些有培养前途而经济困难的子弟继续深造,同时,奖励族内学有所 成的子弟。过去,客家祠堂都有祠产,有一定数量的田地,叫做“公 堂田”,公堂田的收获除用来举办祭祖仪式之外,相当一部分用来助 学奖学,称为“学谷”,根据子弟考取功名的不同层次给予相应的奖励。客家之所以人文兴盛、人才辈出,与其弘扬儒家的重教精神,积极办学、助学与奖学是分不开的。
    保守性与变革性 儒家表现出保守性与变革性的二重性特征。
例如,孔子提倡“克己复礼”,企图恢复过去西周的等级制度,表现出其守旧思想;同时又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①,’殷因 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②承认社会制度某些变化的合理性。儒家后学也是如此,一方面主张“天不变,道也不变”③,另一方面又宣扬“苟日新, 又日新,日日新”④,“天地之化,往者过,来者续,无一息之停”(朱子 语)的思想,儒家的经典著作,作为“五经”之首的《周易》盛赞“周武 革命”,称其“顺乎天而应乎人”,并且发出了“革之义大矣哉”⑤的感 叹。在历史上一些推翻旧王朝,建立新政权的变革或战争中,常可见 到儒生的身影。
    客家文化中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儒家守旧的一面,表现为客家人重视传统,习惯因循,性格偏内向;另一方面,客家文化中又发扬了儒家变革性的特点,客家人勇于变革和革命,这方面自近代以来表现 得尤为突出。当政治腐朽、社会黑暗、民不聊生的时候,他们往往挺 身而出,揭竿而起,向腐朽势力发动冲击。例如,太平天国的领袖人 物洪秀全、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等皆为客家人⑥,其部众中也有大量的客家人;辛亥革命的领 导者中不仅孙中山是客家人,其创立的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的32 名会员中,有31人是客家人。现代中国革命的领导人中也有许多客 家人,如朱德、叶剑英、张鼎垂等。2o世纪3o年代,中共中央把中央革命根据地建在客家大本营,客家人所表现出的革命性亦当是这一决策的依据之一。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客家人积极投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