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责任者:编委会
主题和关键词:客家;宗族;研究
出版者: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来源: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研究
摘要: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研究第228-232页
江氏宗族及其文化传琉
杨彦杰
诏安县位于福建省南部。一般认为,闽南是福佬人的聚居区,但是在福佬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区域内,仍然存在着客家人及其文化传统。本文拟以诏安县霞葛江氏为中心进行讨论,目的在于通过这个具体案例,深人理解在闽南地区的客家文化,以及它的形成和影响。
一、霞葛江氏的来源与宗族构建
霞葛原称“下割”,隶属诏安县官破镇管辖。1987年新设霞葛 江氏聚居的下割又从官破分离出来,成为段葛镇政府的所在地,名称也进一步“雅化”。新设立的霞葛镇共辖有十个行政村,人口三 万余,其中江姓约八九千人,与黄、林两姓一起构成当地最主要的姓氏。
霞葛江氏的远祖据说是南宋末年的朝臣江万里。德佑元年 (1275年),元兵南下,曾任宋朝左承相的江万里因不愿降元举家在 江西投水自尽,其子侄南奔避难 , 于是很多客家的江氏族谱都把祖先
但是否确有关连已无从查考。霞葛江氏在福 建开基的另一种说法是始于宁化石壁,后来迁往上杭县九碟,再“凭 官招募”到永定县金丰里苦竹堡大溪居住,“就佃垦耕,输纳王苗国 课”,此后人口日繁,又分出七派外迁,其中移往下割的是“金丰公” 第五子江百十二郎。此即江氏到霞葛开基的所谓源流。①
宗族的“历史”往往是后人编修族谱时追记和润色的结果,因此 与其说是信史,还不如说是当时人对过去的一种记忆 霞葛江氏也不 例外。据现存抄于清末的《江氏族谱》载,江氏在元朝泰定三年(1326年)曾遭受一场劫难,几乎灭族。原文云:
自元世祖一统天下,至泰定帝丙寅三年,计四十四年, 督粮通判黄委典史官亲临追比,族众受刑不惯,各怀忿怒,集众发暴,径将委官扛殴。典史愤患,顿足糙胸,登时呕血身死。衙役回报县 府,申详院司,奏请发兵乘夜剿戮,赤族无遗,所谓一败如灰者也 天不欲绝百十二郎之祀,以延金丰公世德之灵 有长女嫁下楼梅子潭 黄家,适归宁久而回家,有胞弟江三郎,时方六岁 随姊往梅子潭黄姊 夫家,是夜被剿,三郎由此免祸。又有亲长兄之娃行五郎,别居东 坑,已发觉而同躲姑家,叔娃二人得全首领。有江宽垅各处田种并屋 地园塘物业,概丈量籍没,止存田种六石,坐址井边,黄姊夫多方掩 蔽,扶养二孤长成,各为婚配,产业均分。叔娃同居井边,后来为通户 之始祖……而黄丈公之功不在婴臼之下,是成我之恩,与生我者等矣。①
这场劫难发生于江氏在霞葛开基的初期 由于是空前浩劫,因此在族人的记忆中留下极深的印象,当属事实。时至今日,当地江氏仍清楚记得,以前下楼建有一座祠堂祀“黄丈公”,每年六七月间都要 组织去祭。而在江氏住地的其他祠堂里 也都有一个香炉是专拜 “黄丈公”的。不过,对于这个事件的具体细节 由于是族人的记忆 倒不见得准确。如上引资料说,元泰定三年江三郎“时方六岁”,因 此他生于至治元年(1321年)。而据《江氏族谱》,江三郎的独生子 宗贵,生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父子相差64岁。同样的问题在 江三郎的侄子江五郎这一派也存在。谱载江五郎“早夭”,可是他的独生子淑孙比他小至少70岁,显然不合情理。①造成这个结果的原 因,或者是对事件发生的时间记忆有误,或许江氏早期的世系远比族 谱记载的复杂得多。可见族谱是后人构建的结果。既然是对历史的 追述和构建,编撰者的动机及其资料来源和取舍等因素就会产生重要影响。
江氏在霞葛的开基地叫林婆舍,后来称江寨,早年应该是舍族居 住的地方。元朝灾难以后仅剩江佩郎和江五郎两人在井边生活。据 族谱载:江三郎谱名启昌,江五郎谱名永隆,这是江氏以井边为祖居 地繁衍出来的两派之始祖。其中永隆公的人口不多,而启昌派下却 是江氏的主力。启昌公生有一子宗贵,宗贵生五子,分别取名为天 生、天福、天禄、天爵、天寿,后来分成五房。长房的后代现在主要居 住在霞葛镇的天堂、小元中两村,约3000人;次房迁往广东饶平;三 房迁广东普宁;四房的后代居隔壁的太平镇大元中行政村,约6000 人;五房仍居祖居地井边村,将近5000人,因此如果把四房的族裔以 及永隆公的后代都算进去,江氏在霞葛、太平这一带人口至少1 .4万以上。
江氏至明代中叶以后人口又兴盛起来,丁多粮多,嘉靖元年 (1522年)“顶应六甲里班差役,丁粮颇优”。②与此同时,在井边祖 居地还造起了祖祠三间,规模宏敞,据清初撰成的《井边祖祠记》云:
按启昌公生于江寨,育于梅子潭,长娶田八娘,居于井边上屋,生 一子宗贵。此地系江寨祖公田寮,大树荫翁,泉流不竭。明之中年, 架造宗祠三座,其匾楹皆一株大橡木而成者,官府经过,皆宿于此。 漳南道尊宿此,阻水不得渡,三宿而后行。隆庆间,按察院出巡,委理 刑馆到县查盘,由此而往平和,唤典史督工刻诗于石云:“由南诏过平和,宿林婆舍堡中。南诏南来岭,群山鸟道盘,宣风过林堡,万姓万年安。隆庆戊辰夏日 丹阳少霍丁一中书”。今刻石依然无恙。①
隆庆戊辰即1568年,可见至16世纪上半叶,江氏已有长足的发展,并与官府建立了较好的互动关系。霞葛江氏居住于群山之中,交通不便,因此族内的知识分子更刻意营造他们与官府交往的背景,以增强“国家”的象征意义并凸显自身的身份地位。不过,这里需要说 明的是,明代中叶建起来的这座祖祠,仅是留居井边的五房所为 他房派都没有参与。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该祖祠重修,当时有人提议把它整合成代表各个房派的宗祠,“各房科银贴五房公费,每岁 轮办祭仪,于冬至日会众合食一次,以致亲睦”,但议而未行。直至 清末,仍是每个房派自己建祠,“各立启昌公始祖并二世祖宗贵公神 主于私完,而祀之矣”。②
明末以后,霞葛江氏就开始编修族谱。由于经过变乱,因此早期 的修谱都是根据父祖口传并结合其他一些资料拼凑而成的。如最早 修族谱的江我济说:“余少侍祖父侧,询及世系,欲得而详阅之,云: 自元朝江寨残破后 厄于回禄而无存。至有明隆、万年间,得景坑士 华手抄小谱,纪唐宗(宋)前朝事迹,与元明实录无涉。既承祖父口授,复得映台私谱,内纪一二事实可信而可传者,修为私家谱,非敢夸诞以示后人也”。③又据几乎同时修谱的江霖宇云:“先朝被难,谱失 其传……早岁询祖父志其遗言,得其大略”,于是于“崇祯六年六月 朔日焚香秉笔,辑成此谱”。④可见江氏的修谱是经过多方积累逐渐 形成的。至康熙二十五年(1 686年),邑库生江鸿渐将我济、霖宇两 人修的族谱集合起来,“汇辑增删”,形成一本比较完整的族谱 此后由于人口增长,族内无人统合,江氏各派又根据江鸿渐的族谱自 己续修私谱,以致笔者前往调查时,所见的都是各种不同的传抄本或手写本,一直没有一本涵盖各个房派的宗谱出现。2004年,迁往广 东省阳江市的江氏裔孙还根据旧抄本接续完成一部新谱,内容包括 广东及诏安的各派族裔,可以说比较完整,但已经不在霞葛江氏聚居地的范围之内了。
二、霞葛江氏的宗族文化
霞葛江氏自开基以后迄今已繁衍24代,历经600多年,族人仍聚居在一起,显示血缘与地缘紧密结合的传统特征。笔者到当地调 见到那里仍保留有明清时期建造起来的土楼或土堡,每座土楼都 是一个房派的住地,或者说是由某个祖先建造、其子孙予以继承的遗 如洋心楼就是由九世祖柱伯公建造的,《族谱》还附有一篇《四 角楼祠记》云:“柱伯公筑洋心楼,图为防寇盗计,实为子孙谋久远也……公惟神悴虑,百计图维,口中求口而事告厥成焉。后因集众公 爱请明师筑成四角楼,规模尽善,分金得宜,共计三十余间”。又 十一世祖序贞自己建造圆楼一座,谱云:“郁文公三子讳冬,字序贞, 与二兄移居梅子坝溪背共筑室一座以居焉,厥后独创一圆楼,外筑辅 屋,稗子孙得蒙业而安,亦族内一人杰也”。序贞公生于康熙丙子 (1696年),卒于乾隆戊戌(1778年),享年83岁,可见这座楼当建于 18世纪中叶。而四角楼肯定在此之前。①由于每座楼都是一个房派的住地,因此它既是宗族的血缘单位,又是作为一种地标性建筑的名称而被人们经常发现,最后变成了地名,如在那里经常可以听到的井北楼、绍兴楼、下楼、衍陂楼、下割楼、司下楼、老楼、新楼等,即是指 这种地缘与血缘相结合的特点 , 与我们在永定县古竹乡所见的土楼楼群完全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