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责任者:张佑周
主题和关键词:客家;历史
出版者:作家出版社
来源:客家祖地闽西
摘要:客家祖地闽西第37-41页
第二章 沉重而瞒姗的脚步
第一 节狼烟四起,有世外桃源
如果说西晋永嘉之后的"中原板荡,衣冠南渡"对闽西地区的影响是极其有限的,那么,唐末五代中原大地的狼烟四起而导致的北方汉族移民第二次大规模南徙对闽西地区所产生的影响则不能低估。这是因为,闽西地区在唐代已经置汀州和长汀、黄连等县,中原政权已经对这里实行了有效的统治,中原地区的任何动荡无疑将牵动这一地区的神经。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冬,一场根本动摇盛唐政局、影响深远的安史之乱爆发了。安禄山、史思明率领的叛军横扫华北,直指长安,唐明皇君臣仓皇逃出长安,向南抵马鬼坡。八年的激战,给全国人口最密集的中原地区带来极为惨重的战争破坏。河北一带首当其冲,"农桑井邑,靡获安居,骨肉室家,不能相保";①东都洛阳以东至徐州一带更是惨烈,“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徽内,不满千户," 井邑棒棘,豺狼所嗥”;②沛河沿岸,也是"百姓凋废,地阔人稀"; 关中地区,则是"间井萧然,百不存一"。④中原人民在战争的驱迫下,于是纷纷向南方相对平和安宁的地域奔逃。黄巢大起义爆发于唐乾符元年(874年),此前,唐王朝政治已十分腐败,社会 局势动荡不安,已分别于咸通元年(859年)和咸通九年(8邱.年) 爆发了仇甫领导的浙东农民大起义及庞勋领导的徐泅士兵大哗 变。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正是唐末各种社会矛盾的总 爆发,故其规模之大、响应者之众都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次起义。 这次起义因没有建立巩固的根据地而被史家称为“流寇式”起义, 前后历经10年,足迹遍布河南、湖南、广西、广东、江西、福建、 安徽、山西、陕西、山东等n个省份。并两度转战江南,攻占福 州、广州、桂州、潭州、潜州、江陵等地。但其中活动时间最长、 往返最为频繁的是黄淮流域,故河南、安徽一带遭受战祸蹂瞒最为严重。据史载,“仙芝愈肆猖狂,屠陷五六州,疮痰数千里”。① (黄巢)及悉攻陈州,营于城北百里,为宫胭之制,日八仙营, 于是自唐、邓、许、汝、孟、洛、郑、注、曹、淮、充数十州, 毕催其毒”。②江南部分地区所受侵扰也甚,“东南州府遭贼之处, 农桑失业、耕种不时。就中广州、荆州、湖南,盗贼留驻,人户 逃亡,伤夷最甚”。③唐王朝为镇压这次起义,调集了大量军队沿 途围追堵截,也是烧、杀、抢无所不用其极,官匪扰民,陷民于 水火,如出一辙。如《新五代史》所载,‘,(中和三年)十一月,(张) 浚及(李)克用战于阴地,浚军三战三败……克用兵大掠晋、绛,至于河中,赤地千里”。因此,“自怀、孟、晋、绛数百里间,州 无刺史,县无长令,田无麦禾,邑无烟者将十年”。④
中和四年(884年)黄巢起义被官兵剿灭后,人民却未能安居 乐业。这是因为,当初起义爆发时,各藩镇及地方豪强均借对抗义军为由,扩充实力,拥兵自重,有的藩镇甚至收编战败义军以自强,有的义军首领背叛黄巢后也拥兵成为豪强而称霸一方。因此,随着义军被剿灭,朝廷对势力强大的藩镇豪强也失去了控制 力。于是,各藩镇豪强间展开了一场以抢夺地盘称王称霸为目的 的混战。而混战最为惨烈的又恰恰在黄巢起义时受战祸蹂嗬最甚 的黄淮流域,其中尤以河南、安徽淮南为甚。
河南的混战主要在秦宗权、李克用和朱全忠之间展开。李、 朱为唐将,而秦宗权则是黄巢旧部,后拥兵蔡州。黄巢被剿灭时, 秦宗权已成称霸一方、为非作歹的豪强:“巢贼既诛,宗权复炽…… 遣其将秦彦乱江南,秦浩陷襄阳,孙儒陷孟、洛、陕、貌,至于 长安,张睦陷汝、郑、卢、塘,攻沛州。贼首皆傈锐惨毒,所至屠杀人物、蟠烧郡道。”①因此,沛州节度使朱全忠统领各镇与秦军展开血战,大败秦军,斩首两万余级。平贼有功而崛起的朱全 忠乘机拥兵自重,继续在黄、淮流域征讨其他豪强,扩充自己的 地盘:“宗权既平,而朱全忠连军十万,吞噬河南、充、军肠、青、徐之间,血战不解。”‘恤过血腥的战争,朱全忠占有河南21镇,但中原各地已几成废墟,惨不忍睹:“初东都经黄巢之乱,遗民聚 为三城以相保,继以秦宗权残暴,仅存坏垣而已……白骨蔽地,荆棘相望,居民不满百户。”③
安徽淮南等地各藩镇豪强的争霸与河南同样惨烈。淮南原是 诸道行营都统、淮南节度使高骄盘踞之地,先前相对祥和繁华。 高骄起家禁旅,任都统后,借抵抗黄巢起义为名,“招募军旅土客 之军七军,乃传檄征天下兵”④,终成一霸。中和二年(882年),高骄被撤销都统职务,内部迅速分裂。吕用之、高霸、毕师锋、 杨行密等先后崛起,互相残杀。河南秦宗权也乘机派其部将孙儒、 刘建锋等领兵渡淮,参与争斗,于是一场血战在淮南大地持续多 年。直至大顺二年(891年),孙儒部被杨行密部彻底打败,杨行 密随即分兵夺取泅、歇、壕、寿、薪各州。战事虽告结束,但淮南之繁华不再:“江淮之间……自(毕)师锋、秦彦之后,孙儒、行密继踵相攻,四五年间,连兵不息,庐舍焚荡,民户丧七”,①“先是扬州富甲天下,时人称扬一益二,及经秦、毕、孙、杨兵火之余,江淮之间,东西千里,扫地尽矣”。②
中原板荡,狼烟四起,百姓流离,黄淮流域的难民唯一选择 是重复“永嘉之乱”后中原难民的南逃之路,藩镇豪强争战中的 败军之将也选择南逃。而根据当时的条件,难民跨越长江之后只 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进人浙江,经衙州越仙霞岭向东南的福建; 另一条路是从都阳湖上岸后,溯抚河或赣江南进赣南。前一条需途经当时镇东节度使董昌及镇南节度使钱耀所盘踞的浙江,而董、 钱及其部将多为当地土著,他们经营多年,军事实力较强,士兵 训练有素,已渐成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难民由此通 过实在困难。而后一条路则得水陆交通之便,西晋末以来徙人较 多北方难民,感情上惺惺相惜且江淮官话可相通。尽管盘踞江西境内的钟传、危全讽、卢光稠等三支军事力量也是江西土著,钟 传在王仙芝攻洪州时依山险为壁,取众万人,后占洪、袁、吉数 州,被任命为江西观察史;危全讽兄弟占抚州、信州,分别被任 命为抚州、信州刺史;卢光稠也在黄巢起义时聚众自立,占据虔 州、韶州而被任命为百胜将军防御史、虔州刺史,但这些军事力量均属缺乏训练的义营乡团,战斗力较弱,只能控制沿河几个重镇,赣东南大片山区根本无力顾及。而且,由于自身军力的单薄, 他们也未敢与南来的败兵流寇抗衡。于是,蜂拥南下的流民和败 兵找到突破口涌人生存空间相对广阔的赣东南。一些厌倦了中原 战乱,无意北归的难民则干脆翻越武夷山,直抵闽西,终于找到相对和平安宁可以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
与“永嘉之乱”及“五胡乱华”时期北方汉人南迁时与晋室 一起“衣冠南渡”,表现出“家山北望”、一步一回头的“羁鸟恋 旧林,池鱼思故渊”①的』合态不同,这次大规模南迁的汉人是个体 天涯亡命,逃得越远越好,他们已清楚地意识到没有退路,无可 奈何地放弃了北归的期盼,希望在新居地创建新家园。因此,南来的汉人直接进人闽西寻找既能求生存又能图发展的风水宝地者 越来越多,地处闽赣交通要道较大的山间盆地宁化石壁于是义不 容辞地成了南迁难民的接待站和临时安置地。
这种情况,客家各姓氏族谱有明确的记载。如:
香港《崇正同人系谱 氏族》载温氏:
温族源于山西河南,五胡乱华之际,随元帝渡江,后娇公出 镇洪都(今南昌),部分后裔迁居石城,唐嘻宗时避黄巢之乱,温 铜宝自石城移民宁化石壁;温九郎从洪都转徙汀上杭。
《嘉应刘氏族谱 世系行实传》载:
一百二十一世祖讳祥(一作翔),姚张氏。唐末禧宗乾符年间 ( 874一879年),黄巢作乱,携子及孙,避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洞……
香港《崇正同人系谱 氏族》载李氏:
南来之祖,则溯始于唐之末年,有宗室李孟,因避黄巢之乱,由长安迁于注梁,继迁福建宁化石壁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