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责任者:张佑周
主题和关键词:客家;历史
出版者:作家出版社
来源:客家祖地闽西
摘要:客家祖地闽西第139-143页
第四章 客家祖地的辉煌
第一节 客家人从这里出发
至南宋末,客家民系已经在闽西汀江流域形成,像张化孙、 李火德家族那样在闽西地区经营了上百年,已经枝繁叶茂、兴旺 发达,非常自豪地自称“客家人”的闽西客家人正雄心勃勃地开 发闽西,建设美丽家园。然而,多灾多难的神州大地却再次迎来了宋末元初全国规模的战乱。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 元帝国灭亡辽、金、西夏统一中原后,东征西伐,先后征服西域 和吐蕃,平定东北、西南、并于1278年最终灭亡南宋,统一了中国。
在这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和战乱中,因汀州知府黄去疾及 时(1277年)降元归元使闽西大部分地区未涉元兵侵扰,但由于 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于1274年在赣州起兵“勤王”,兵败后于1 276 年到达汀州,并移师漳州转梅州,影响极大,历来祟尚华夏炎黄 正统的客家人,纷纷响应“勤王”号召,跟随文天祥抗元,兵败 战死未归者不在少数;此外,汀州地区归元后成为元世祖忽必烈 公主的封地,任凭“六县之达鲁花赤听其陪臣自为之”①,赋役沉重,民众苦不堪言,各族人民的抗元斗争此起彼落。因此,闽西 地区在宋末元初也不太平,客家人作为元朝种族歧视政策中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南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但与相邻的梅州地区比较起来,闽西地区相对好些。因为潮、 梅、惠等州都是宋廷抗元的最后阵地,兵败战死及遭元军杀戮者 更是不计其数。据光绪《嘉应州志》卷32《谈梅》记载:“元世祖 至元十四年(1 277年),文信国(文天祥)引兵出江西,沿途招集 义兵,所至响应,相传梅民之从者极众(父老流传,松口卓姓有 八百人勤王,后败后只存卓瑞一人)。至兵败后所余遗孑只杨、古、 卜三姓,地为之虚。”于是,从元初开始,客家人从相对繁荣昌盛 的闽西地区出发,开始大批向满目疮痰、地广人稀的惠、潮、梅 地区迁徙。据杨恭恒查梅州客家各姓宗谱后说,客人来梅州,“多在宋末元初。由汀来者十之八,由赣来者十之二”。①据李绍云《岭 东地理与客家文化》一书统计,宋末后移人梅州的客家人,约有 1686户,共6959人。②
如据蕉岭徐氏族谱载:
三世祖二郎公(南洲三十五世)由江西石城移居福建连城, 传至六世祖天庆公姚赖氏,生5子,名:东哥,景升、东明、 山、东山。其中七世祖景山公移居惠州博罗县罗仙都低田村。妣苏氏,生三子,名:德麟,受三,云崖。五年(1355年)移居镇平县。③
据梅州廖氏族谱资料载:
最早迁入梅州的廖仲远,生于宋淳佑年间,祖居福建省永定县城草铺,早年举进士入贡,旧谱载历任宁末御、殿三院尉。南宋末年,王朝危难之际,为保宋室随帝昰、昺与文天祥、陆秀夫等统兵退守梅州。宋亡之后,公忠贞义节,隐居梅城南场 坪圳背。(后终葬沥林坪,申山寅向,明永乐十九年御史巡按廖睿扩修,并立华表),成为梅州廖氏开基第一人。①
据《蕉岭林姓族谱》载:
人闽二十二世林显荣,字清香,居汀州府清流县石壁村林家城(清光绪时改为石壁塘李家庄). …南宋末年避乱,居大埔县大麻,为大埔开基祖。明中叶,其七世孙隐叟公始迁蕉岭南山下。
据《兴宁张氏族谱》所附“清河都神冈社张氏族谱序”载:
按我开基祖考小八郎公,姚彭氏,原籍福建汀州宁化县,中 琴堡居焉。宋末阳季之季,广寇作乱,惠潮嘉之民,十无一二, 田无业主,宅无人居,我祖十九郎公,姚陈氏,生八子,由兄弟 八人俱广东分别各住。小八郎公人居潮州府之古梅州,今为程乡县怀仁乡石窟都神冈社。
另据《兴宁文史》第21辑(1995年)罗斧月著((兴宁县乡土 志》载,兴宁万人以上的大姓,都是宋末元初从汀州迁兴宁,如: 刘—南宋末,有开七者,由福建上杭官南澳总镇统兵,出 巡殉难于循梅间,其子孙因家兴宁焉,传至今二十五、六代,男女约五万人。
张—元由上杭迁兴宁,二十三、四代,二万余人。
何—南宋末有念四者,由福建武平迁梅州,其子转迁兴宁,二十四、五代,二万人。
钟—南宋末有提龄者,由福建汀州迁潮州,转迁兴宁,传至今二十五、六代,二万人。
由于蒙古人的东征西伐、平定中原、稳定边疆和宋室的灭亡, 宋末元初的神州大地也发生了大规模的移民运动,但与此前三次中原汉人南迁移民运动不同,宋末元初的移民在大范围内是无序 的,全国各地四面八方都有移民潮。甚至有来自西域乃至东欧的 人士随军东归的蒙古西征大军迁居中原者,因信奉伊斯兰教而被 称为回回;有蒙军攻打西南亚时带回的伊拉克、印度克什米尔等 西南亚人;也有为稳定西南边睡而派驻吐蕃、大理国等地就地安 家的驻军移民;更有元朝派驻各路、府、州、县或各皇家封地的 执政掌权以及到各地镇戌、屯垦的蒙古人,这些人后来也成了移 民……而在小范围内来说,这次移民运动又是有序的,其主要规 律是以盈补亏,因为战祸而十室九空、田地荒芜的地方,便有大 规模的移民潮涌人。闽西地区向惠潮嘉等地的移民,就是这种有序的移民运动。
这一时期闽西地区的移民主要沿宋代就已开辟为汀潮交通大 动脉的汀江南下,因为当时汀江水运已经很发达,汀、赣人民的 生活必需品潮盐就是通过这条水路由潮州直接运至汀州,而汀州 地区的竹木、土纸等也是通过这条水路运往潮汕地区。汀州移民 在到达当时仍属潮州府管辖的大埔等地后,除小部分人沿韩江继 续南进到达饶平、丰顺等地外,大部分人溯梅江而上,进人今梅 县、兴宁等地,使客家民系扩展到整个岭东。闽西客家人之所以 更多地往梅江水系地区迁徙而没有大规模沿韩江南进占据在当时 同样是地广人稀的潮汕平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梅江水系地区自 然条件与汀江水系地区相近,农耕方式也相同,而且有大片的山 地可供开发,而潮汕地区则一方面同时有大量闽南福佬人迁人, 另一方面也由于沿海地区耕三渔七,需善于用舟捕鱼者才能维持 生存,而闽西客家人习惯于内陆生活,善于耕山,不善于驾舟捕 鱼,所以坐失群迁韩江下游平原地区的良机,而将条件较好的潮 汕地区拱手让给了福佬人,实为客家民系发展史上的一大损失。
尽管如此,闽西客家人还是挺进了嘉、惠、潮大片地区,为后来的客家民系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有明一代,尽管因元末农民战争而使一些地方人口大减,田地荒芜,明初朱元璋曾多次下旨移民垦荒,恢复生产,他先后三次组织了对其故乡临壕(今安徽凤阳)地区的移民,洪武三年(1370 年)六月,“上谕中书省臣日:苏松、嘉、湖、杭郡地狭民众,细 民无田以耕,往往逐末利而食不给。临壕,联故乡也,田多未辟, 土有遗利,宜令五郡民无田产者往临壕开种,就以所种田为己 业……于是徙者凡四千余户”①;洪武六年(1373年),山西移民 “凡八千三百三十八户,计口三万九千三百四十九口”实凤阳, 三年后,“徙山西真定民无产业田于凤阳屯田”②;洪武七年(1374 年),“遂徙江南民十四万实中都”。鳅而,南方各地尤其是闽粤 赣交界地区元末动荡较少,明初以后除江西大量移民湖南外,闽西粤东一直处于安定平和之中,对外移民只是个别现象。
经过元中后期和有明一代长达300多年的休养生息,和平发 展,闽西粤东已呈现出“系裔日繁,资力日充”的繁荣兴旺局面。 但由于这一片地区山多地少,随着人口的增殖,生存空间越来越窄,“种植所获,不足供用,于乃思为向外扩张’,。④
于是,明末清初,闽西粤东客家人再次发扬其先辈的传统, 背起行囊,告别经祖辈世代苦心经营,已见山川秀丽、楼宇辉煌、 书声琅琅、稻寂飘香的聚居地,“骏马忽忽出异乡,任从异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重新整装出发,千里跋涉,甚至远渡重洋,去寻找新的英雄用武之地。他们或者从汀江、 梅江流域出发,向东江、珠江、西江流域挺进,辗转到达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