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责任者:张佑周
主题和关键词:客家;研究
出版者:作家出版社
来源:客家祖地闽西
摘要:客家祖地闽西第13-17页
第一章 古老而神奇的土地
第一节 山都木客的故乡
闽西是福建省西部的简称,其西北和西南分别与江西省的赣 南和广东省的粤东为邻。闽西与赣南、粤东同为地域概念,其范 围包括现在的龙岩市所辖新罗区(原龙岩县)、漳平市和永定、上 杭、长汀、连城、武平七个县(市、区)以及历史上属汀州府管 辖的宁化、清流、归化(今明溪)等县。它与粤东、赣南一起被 习惯地称为闽粤赣边区。
闽西地区靠近北回归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且东北一 一西南走向的武夷山脉和博平山脉将其夹在中间,前者让北方寒 流止步,.后者则挡住了东南沿海的热带风暴,因而使全境常年雨 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8℃一20℃,年平均 降雨量达1600一1 700毫米,山间竹木及农作物生长都极其旺盛。 除武夷山脉和博平山脉外,境内还有松毛岭、术唱山和采眉岭等 主要山脉,也都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平行分布,东北高西 南低,控制全区地势。区内千米以上山峰有571座,最高峰为联 帽山脉的狗子脑主峰,海拔1811米。低山、中山面积占全区总面 积的78.56%,可耕地较少。由于流水切割强烈,以致地形破碎, 岭谷相间,丘陵和河谷平地交错分布,自古以来交通都极其不便。
由于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极高,重峦叠嶂,古木参天,因 而闽西境内溪河纵横,且流量充足,丰水期洪水奔涌,蔚为壮观。从水流归属看,境内溪河主要分属于汀江、九龙江北溪和闽江沙 溪三大水系。因为连城县分别有支流注人上述三江,因而被称为 三江之源。全区集水面积超过50平方公里的溪河有110条。其中 最大的河流汀江和九龙江北溪的集水面积都超过50(X)平方公里, 分别哺育着客家和福佬两个民系的人民。
闽西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从龙岩、长汀、武平等地考 古发现的旧石器时期向新石器时期过渡阶段的文化遗存看,在上 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但在秦、汉之前的数千年间,闽 西境内土著居民杳无声息,与闽、浙、赣诸地土著一起被称为百 越族或闽越族。然而,同在蓝天下,总要沐阳光,当秦始皇统一 中国却又肆虐无道遭遇八方诸侯反叛时,避居南越的粤王无诸也 北上与诸侯一起灭秦有功,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被封 为闽越王,传国92年,地处汀州武平地域的南武侯织也被封为南 海王。包括闽西在内的闽粤边地,始有较大发展,从而引起中原 统治者的关注。于是,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闽越王余善率 众反汉被讨灭后,汉武帝仿效秦代迁六国豪强之策略以“东越狭 多阻,闽越悍,数反复”为由,“诏军吏皆将其民徙江淮间。东越 地遂虚”。①于是,世代蛰居闽西的闽越族土著,有幸未被北徙江 淮而背井离乡者,重又回归崇山峻岭,闽西各地数百年间重又近 乎荒无人烟。直至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由建安郡析出晋 安郡时,闽西设置第一个县治在汀江边上的新罗县,闽西地区方 始纳人真正意义上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福州长史唐循忠于潮州北、广州 东、福州西之光龙洞,检责得诸州避役百姓共三千余户,上表奏 请朝廷置州,以收取赋税。朝廷准奏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正式建州。因境内有长汀
溪而取名汀州。自此至民国初年,汀州府(郡)一直是闽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形成、发展和繁荣的中心。
伟大的中华文明古国的历史已经表明,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大地是华夏文明之源,而且从上古时代直至西晋末年的漫长的历史时期里,包括齐鲁、吴越、巴蜀、湘楚在内的各路汉文化以及胡(匈奴)、夷、羌、狄等少数民族文化都在中原大地逐鹿,古老的华夏文明似乎无暇顾及长江以南的大片地区。作为远离中原山重水复的闽西地区,更是北国的阳光难以照到的地方。这是因为,闽西地区背靠武夷山,面向东南沿海,在远古时代,崇山峻岭,车马不通,与北方中原的联系,只有沿着羊肠小道翻山越岭披荆斩棘跨越武夷山南段宁化、汀州、武平等地几处隘口,进入赣南以后再沿着贡水、赣江北流才能到达长江。因此,在秦汉 以前中原政权从来没有也没有必要有效地管辖这一片地区,汉武帝时虽曾灭闽越而统一其境,但也只是采取徙其民虚其地的措施将闽越置于会稽郡管辖,而中原汉民也从来没有大规模进人这一片地区,当地百越族居民更是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因此,当北方中原已经高度封建化,进人高度发达的商业业社会时,闽西地区却未能与北方中原一道步人辉煌的华夏文明,唐代汀州置州时,当地土著仍处于极端落后的渔猎社会和刀耕火种的半渔猎半农耕社会。当地土著居民仍被北方汉人称为"闽竿蛮矣"①、"闽,东南蛇种',。②据《太平寰宇记》弓!《牛肃纪闻》载:"山东采访使奏于处州南山洞中置汀州,州境五百里,山深林木秀茂,以领长汀、黄连(今宁化)、杂(新)罗(今长汀县西南) 三县。地多瘴厉,山都木客丛萃其中",又按《牛肃纪闻》云:"州初移长汀,长汀大树千余株,皆豫章迫隘以新造州府,故斩伐林 木。凡斩伐诸树,其树皆枫松大径二三丈,高者三百尺,山都新 居。其高者日人都,其中者曰猪都,处其下者曰鸟都。人都即如 人形卑小,男子妇人自为配祸(偶)。猪都皆身如猪。鸟都皆人者, 尽能人言,闻其声而不见其形,亦鬼之流也。三都皆在树窟宅, 人都所居最华。人都有时见形,当伐木时,有术者周元太能伏诸 都,禹步为厉术,则以左后赤索围而伐之。树既卧仆,剖其中, 三都皆不化,则执而投之镬中煮焉”。①清杨澜《临汀汇考》亦云:“当(汀州)造治之初,凡砍大树千余,树皆山都所居。天远地荒,又是妖怪,臻狂如是,几疑非人所居。”②由此可见,迟至汀州置州之初,闽西当地土著“山都木客”仍处于筑巢而居的有 巢氏时代,其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低下可想而知。
然而,处于亚热带的闽西地区,气候温和,雨水充足,崇山 叠翠,溪河纵横,野生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因此,即使在远古 时代,那些像筑巢而居的“山都木客”那样的原始人类都可以凭 借丰富的野生食物资源维持生存。除了汉民族先贤伯夷、叔齐们 曾经在首阳山赖以生存的不下数十种的藏类植物外,可食用的竹 笋、野菜、野花、野果几乎遍地都是,在进人渔猎时代之后,江 河的鱼虾鳖懈、山间的鸟兽虫蛇统统都是古人的美味佳肴。因而 在汉武帝对闽越人采取迁地政策时,许多不愿北徙的闽越人遁人 闽西深山老林却也能维系其渔猎文明而未遭灭顶之灾。在进人半 渔猎半农耕社会时代之后,蛰居闽西深山的“山都木客”们更是 得天独厚,他们或者继续在汀江母亲河边以渔猎为生,或者在更 广阔的丘陵山地上垦荒种粮或种著。尽管其刀耕火种式的农业生 产未能使生产力水平实现质的飞跃,却也能像官场失意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那样采菊东篱,那样种豆南山,那样“桑 竹垂余荫,寂樱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唁代以后, 虽然北方汉族移民开始较大规模进人闽西,给当地带去先进的农 耕和灌溉技术,中央政权也先后在闽西设置汀州府、长汀县、黄 连县和新罗县等州县行政机构加以管辖,但闽西地区主要土著“舍 民”的生产生活状况仍未有很大改观。据《元一统志》载:“汀之 为郡,山重复而险阻……舟车不通,商旅罕至,丝绵罕得,惟从 麻桑为业。西邻赣,南接海眉,山深林密,四境椎埋顽狠之徒, 党与相聚,声势相持,负固保险,动以千百计,号为舍民。’,②宋 人刘克庄《漳州谕舍》则云:“西舍隶龙溪;南舍隶漳浦,其地西 连潮、梅,北通汀、赣,奸人亡命之所窟穴。……二舍皆刀耕火 种,崖楼谷汲,如揉升鼠状,有国者以不治治之,舍民不悦(役), 舍田不税,其来久矣。’,③这段文字除说明隶属漳州龙溪的龙岩、 漳平等地原住民为西舍外,还说明其生存状况以及有作奸犯科的移民进人等状况。
其实,从文物古迹、民情习俗、民间传说、民间侄语和信仰、 地名诸方面考察可以说明,世居闽西尤其是汀江流域的土著,后 人虽称之为“舍民”或“舍客”,但未必都是后来舍民的先民。《隋 书 南蛮传》曰:“南蛮杂类,与华人错居曰蜒、日攘、曰理、曰 僚、曰也,俱无君长,随山洞而居,古代所谓百越是也。”前述刘 克庄《漳州谕舍》就明确指出:“凡溪洞种类不一:曰蛮、曰摇、 曰黎、曰蛋,在漳曰舍。”④《临汀汇考》亦云:“长汀为光龙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