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和关键词:石壁;客家
出版者:海风出版社
来源:论石壁
摘要:论石壁第49-53页
第二辑
石壁是客家早期聚散中心
历史突然在这里浓缩。考古学家的目光不约而同的投向这个鲜为人知的山村—福建省宁化县的石壁村。许多南迁的客家人聚集在此,而后又向四方涌去。
一批批南迁的客家人几乎都云集石壁村,然后分道扬链,各奔前程。时过境迁,年代流逝,后辈的客家人渐渐淡忘了这个小山村,感谢史学家们的努力,撩开了石壁的面纱,展现客家母亲的风采。
—张永和(作家):《客家之旅》,新加坡索丈出版社,1992年版
美国哈佛大学博士、法国远东学院院士、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
—温明荣(香港丈汇报记者):《天下客家心连心》,载(三明侨报),
闽西宁化石壁村是“客家南迁的中转站”、“客家的摇篮”。该地人才辈出。据史考,非但张九龄与该村有缘,洪秀全、孙中山、郭沫若、朱德、叶剑英及台湾的李登辉等名人亦均是石壁外迁客家人之后裔。
据史料记载,为避战乱及饥荒南迁到宁化的中原汉人,于唐宋前后在石壁村一带繁衍生息,创造出灿烂的客家文化。直到今日,记者在该村依然可以感受到这种质朴的古文化因素。后由于生存原因,客家人又从宁化至闽西、粤东,进而渡海越洋。目前,海内外及港、台的客属已达五千多万人,他们绝大多数以宁化为祖地,许多人不远万里回到宁化寻根,临走时含泪捧走一些故土,表现出感人的民族根基意识。
—周景洛、那江波(均为中新社记者):《阂西宁化县石壁村为客家南迁中转站》,载《石壁之光》,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宁化石壁是客家迁徙和形成过程中的重要聚居地之一,向有“客家南迁的中转站”、“与客家源流关系颇巨”之说,由于当地具有交通要冲、环境宜人等天然优势,自晋唐以来就有大量移民在南迁时途经或留居于此,进而形成客家人,因此也奠定了其在客家世界中木容忽视的地位,成为关注的热点理所当然。
—王大良(河南省社科院副研究员):《宁化石壁与客家民系渊源》,载《宁化石壁与客家世界学术研讨会论丈集》,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年版。
宁化石壁,是客家先民从中原南迁至闽粤的一个重要中转站,在客家的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钟晋兰(福建省社科院客家研究中心):《从宁化石壁迁至上杭古坊的张氏宗族》,载《宁化石壁与客家世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年版
石壁村是古代南迁移民的中转站,对客家人的形成起过重要作用。据邓迅之《客家源流研究》一书统计,南宋客家移民有案可稽者共有18姓,迁移途中经过宁化,又由宁化进人广东者,便有魏、曾、徐、丘、华、刘、巫、张、温、吴、罗、黄、廖、陈等14姓。位于闽西的宁化石壁村,因为毗邻赣、粤边界,凡西至江西,南下广东者,均须从此中转,因而在客家形成过程中,起过非常独特的作用。客家人的迁人,促进了南北方各民族的融合,为中华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任索岳(河南省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谢姓南迁与客家人的形成},找(宁化石壁与客家世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年版。
由于边疆来的部族不断侵扰,导致社会不安宁。有能力迁移的部分汉人,逐渐从中原转迁南方,寻找安居乐业。开始首迁是长江流域,历史上的大迁移一共有5次。
第一次大迁移是汉末至东晋,中原汉人首先迁移至长江流域。
第二次大迁移是东晋至五代时期,长江流域战火纷飞,汉族民众又继续向南迁移,当时的中央政府已迁到建康(现在的南京),当时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局面比较稳定,南迁的中原汉人大批沿武夷山南下或由技南到汀州宁化的石壁寨(现名石壁村)一带,然后继续迁移汀州各郡,人汀后的中原民众与当地的闽越族、舍族逐渐融合,成为汀州的早期客家人。
第三次大迁移从东晋到宋代末期,宋高宗南渡、金人南下政局动乱,中原汉人大量涌人闽、粤、赣三省边区。因为闽西、粤东、赣南山水相连,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有江河之利,而人口相对稀少,迁移来的中原民众有田可耕,有安身之地,环境较为稳定。汀州宁化石壁是当时江西人闽和闽北南来的重要通道,因此成为中原人人闽的中转站和客家人许多姓氏先祖的居留地。赵宋王朝统一中国,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大分裂局面,但是很少过安稳日子。金灭辽后又人侵宋朝。北宋灭亡后,宋高宗迁都临安建立南宋,由于政治腐败,国力不强。元灭金后,接着南下灭南宋,闽粤赣义民纷纷起来抵抗元兵,失败后,客家人转流人广东东部大埔、梅县、兴宁及粤北一带。
第四次大迁移,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加之连年灾荒‘民不聊生,文官贪敛,武官诛戮无辜,导致官逼民反,农民起义各地风起云涌。清兵入关后,很快南下,在大兵压境的情况下,大臣史可法为国殉难,南都终于失守。清兵入闽,遭到客家民众的奋力抵抗,由于清兵追赶,大批民众只得仓惶逃难。汀州石壁客家又分迁至粤中及滨海地区,远者至川、桂、湘及台湾等地。
第五次大迁移,明末清初张献忠农民起义失败后,四川遭兵火灾难,田园荒芜,康熙年间出现一次“湖广填四川”的大迁移;同时由于同治年间,受广东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部分客家人又分迁海南、台湾、香港、澳门、南洋群岛,甚至远至欧美各洲,实际上是在太平天国失败后,出现了世界范围的大迁移。
客家人来自中原,居住在都阳湖附近的汉民,由于战乱不得不沿赣江向赣南继续迁移。福建宁化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是难民居留的好地方,所以迁居宁化石壁一带为最多。客家先民历时l(X)0年左右,5次大迁移,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才在汀州等地定居下来。从唐末至宋期间,才开始逐步形成以汀州为代表的客家特色。从那时候起有了共同的地域、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文化、风俗。.客家特色是继承中原汉族固有的文化基础上,在长期艰苦创业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汀州是客家摇篮,汀州宁化石壁最盛时期曾聚居上百个姓氏。几百年后,汀州宁化、长汀成为客家再迁闽、粤东和海外各地的发源地。宁化石壁是大多数客家人的中转站,是客家人的摇篮地。
—叶运泉(电子工业钾第十四研究所研究员):《客家民系的形成过程研究),载(宁化石壁与客家世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年版
嘉应州被客家人占领的历史说来特别有趣。早在公元900年从福建、江西出来许多流民。梅县在976年的人口统计中,有367个这样的“客户”,1210一个“主户”。一位同时代的人记载:“郡,土旷民徽,而业农者鲜,悉汀赣侨离者耕焉”。
一百年后,到1078年,人口统计显示,“客户”6548户,“主户”5825户。直到1049年才在城周建了一堵泥坡,35年后又建了堵砖墙。从福建江西来的移民大量流人,逐渐代替了老居民。第一次涌人广东的浪潮开始子南宋。是什么使得福建江西人离开家园呢?一首先,山区环境不能供养渐增的人口,而越过广东边界后,面临的虽然也是群山,但人口稀少,有更多的机会养活家人。
此外,无数的盗贼和山贼时常威胁人们……
蒙古人的人侵又使许多人逃亡,一些到官府自愿当兵,很多都在1279年的崖山最后一战中战亡,当蒙古人到达梅州时,州官蔡蒙吉因辱骂他们而被处死。
一年后文夭祥收复梅州,追谧蔡蒙吉。从当地征兵扩大队伍后,他北上江西。当蒙古人重回此地,进行了大掠劫……这里竟成为狐狸、鸟雀栖身之地。
元后的人口统计只有2478户了……只剩下200年前宋朝时的人口的五分之一。据说只有三个姓氏家族保留下来。许多福建特别是宁化地方的人蜂拥而人,占领了那些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