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和关键词:石壁;地理
出版者:海风出版社
来源:论石壁
摘要:论石壁第30-34页
第一辑
石壁的地理概念
宁化石壁地处闽西,与江西省石城县紧邻。她是一个村名, 同时也是一个地区的代称,虽然范围不算很大,但“庙小神灵 大”,她在客家民系的形成史中,在客家世界中,曾起过中转、摇 篮、发端和人文中心的作用。所以石壁不仅是个地理概念,同时 也是个文化地域概念。因此,石壁在一个世纪之前,便引起人们 的关注。
—老石壁与客家》前言.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年版。
“余向疑石壁村或为唐宋时旧名,今日或已难指实地为证, 故于所著客家研究导论,未加深论。近细读康熙间李世熊所幕 宁化县志,始知石壁一名,实相沿未替。其地址踞阂赣要冲。客 家先民,大抵先自中原南下徒赣,再由赣徒阂,复由阂徒粤。其 与宁化石壁发生寄居关系;盖亦时势与地理使然也”。
—罗香林(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宁化石壁村考》,载中国学社《客家史料汇编》,民国54年版
宁化,旧为汀州八属之一,在我国福建省的西部,今归三明 市所辖。尽管它仅为区区一县之地,但在客家世界却闻名遐迩。 尤其是该县的石壁村(又名石壁桐、石壁寨、石壁下等等),更是 客家人称道和记铭之所在。宁化石壁在我国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蔡万进(河南省社科院助理研究员),《试论宁化石壁 在客家民系形成中的作用》,载《宁化石壁与客家世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年版。
石壁村,位于福建宁化县西部,古称玉屏,唐中叶改名石璧, 后又改石壁。石壁地域内有闽江的源头佩在其南面有汀江的支 流源头,通过汀江可到达广东韩江;在石壁地域之西和南的不远 处,有江西贡水的上游琴江和横江,它们通过贡水注人赣江,便 可到达九江、长江。“宁化与江西石城县交界,武夷山脉南端成 为石壁的天然屏障,其中有个隘口是闽西北与赣东南交界线上最为低矮的隘口,叫站岭,距右壁不到10公里,系闽、赣两省的主要通道,在没有公路的时代,宁化附近几县去江西、长江中下 游地区或上京城,都是经这里出省的。
宁化石壁与客家源流关系颇巨,就其地理环境来说,不仅踞 闽赣要冲,且水陆交通极便,毗邻村落甚多且多为大村,方圆二 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平坦肥沃,但由于地处偏僻时称汀州的闽 西山区,人口稀少,因之直至隋唐五代,该地域均具有接受大量 外来移民的潜力,而外来移民也视该地域为避战乱、求生存发展 较为理想的“乐土”。
—丘权政(文化部华夏文化促进会客家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周玉兰(北京重型汽车制造厂工程师):《论石壁与大槐 树》,载《石壁与客家》,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0年版
石壁紧邻江西石城,几乎无山相隔,因两地主要通道的隘口,即站岭是在宁化境内,而且这个不高的岭,两面山坡都属于 宁化境域,靠石城一面的山坡直至山坡下的村庄和耕地,还是宁 化辖区。南下汉人不用翻过站岭,就已到了宁化境地。石壁是 个200平方公里的盆地。如果就整个宁化而言,当时辟地面积近4000平方公里,地势相对比较平坦,低山、丘陵、盆地占全境 96%。且当安史之乱时,就已居住不少汉人和相当程度的开发, 汉人人迁可以找到已定居的“老乡”,这为后来者提供了许多方 便。同时,宁化连接三大水系,一是闽江,一是赣江,一是汀江人 韩江。往闽东南,往闽西、粤东,往赣南及赣北都很方便。从赣 东南进人闽西,由石城经站岭到宁化是最平坦、最方便的通道。 所以说,宁化及其石壁有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在别的地方是难以找到的。
—刘善群(三明客家文化与华侨研究会副会长、宁化县 客家研究会会长):《试论宁化石壁与客家世界密不可分的亲 缘关系),载《宁化石壁与客家世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年版
石壁村,现建制为禾口乡的一个行政村。据史料(含谱碟) 记载,有石壁炯、村、寮、都、乡、城、市等不同称谓,这些称谓并非 石壁的正式建置,而是泛指石壁地方的不同地域概念。这个地 域以石壁为中心,包括现在禾口乡①和淮土乡的大部,及方田、 济村乡的一部分。考证石壁的广义面积应为周围二百多平方公 里,是一块平坦开阔的盆地,位于宁化县西部,紧邻江西省石城 县。石壁地域内有闽江的源头;在其南面有汀江的支流源头,通 过汀江可到达广东韩江;在石壁地域之西和南的不远处,有江西 贡水的上游琴江和横江,它们通过贡水注入赣江,便可到达九 江、长江。宁化与江西石城县交界,武夷山脉南端成为石壁的天 然屏障。其中有个隘口是闽西北与赣东南交界线上最为低矮隘 口,叫站岭,距石壁不到十公里,系闽赣两省的主要通道。在没有公路的时代,宁化附近几县去江西、长江中下游或上京城,都 是经这里出省的。现在江西往福州和广东的公路干线也是横贯 石壁后才分支的。
石壁有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方便的水陆交通,优异的自然环 境,这是酿成客家人选择这里为生息“乐土”的自然条件。
—刘善群:《关于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城探讨》,载《石壁之光》,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
石壁乡丘陵起伏,面积约100多平方公里,有22个行政村 分布在丘陵、谷地之间。石壁位于禾口盆地中心,四周平坦宽 阔,西去12公里便是闽赣交界处,历为通往江西及长江中下游 的主要通道之一。这里,西北有武夷山脉为屏障,西通江西石 城,东靠戴云山脉,处于赣闽之隘口。隋时,石壁地名玉屏,是较 早开发、比较富庶之地。古之石壁,其地域不仅仅是指今一个 村。中原汉人从赣人闽时,不会只集中聚居于今石碧①村一 地。石壁附近乡村,也一定会有客家先民涉足,以便更好地开辟 与生活。因此各地客家族谱中所指的寄居石壁,是泛指今宁化 的禾口、淮土、方田、济村四乡所属的大部或一部分村庄。据新 编《宁化县志》记:“石碧一带,包括淮土、方田、济村的一部分,地 势开阔平坦,又当闽赣交通要道,早在唐、宋客家人大迁徙时,就 成了客家人人闽的落脚点,经济繁荣,人丁兴旺,所以西乡人口 稠密有其历史渊源。”石壁一带,未及兵祸,土地肥沃,地广人稀, 有山有水,进退攻守自如,自然成为避难之乐土。
—赖雨桐(广东省蕉岭县志办副研究员):《宁化石壁 —客家南迁的中转站》,载《宁化石壁与客家世界学术研讨 会论文集》,中国华侨出版社, 1998年版。
历史以来,石壁先后有都、市、乡、里、炯、城、村、塘、寨等诸 多称谓,可见古之“石壁”与今之“石碧”不能相等同,界至亦非固 定不变,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地域范围。大体说来,古之石壁, 可泛指为今宁化之“西乡”,即含禾口、淮土、方田、济村四乡所属 的大部或一部分村庄,方圆可达100多平方公里。而今之石碧, 只是禾口乡的一个行政村,换言之,这系古之“石壁”的一个部分。
—余兆廷(福建省宁化县县志办原副主任):《客家民系 在宁化(石壁)的形成及其衍播》,载《石壁之光》,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从家谱记载来看,多说其先祖来自石壁,或石壁某村,说明 古代石壁的概念的确要大一些,并不限于今天的石碧村。从客 家地区的诸多文献资料来看,古石壁是个大概念,包括许多村落,绝非仅限今天的石碧村,石擎所在地域处于宁化较高的位置,附近的站岭隘是通往江西石城的关口。石壁村曾是一个集 市贸易场所,相邻有许多村落,并且当时也有“石壁诸村”的习称。
—安国楼(郑州大学文博学院教技)、李东鸽(郑州大学 讲师):《客家祖居石壁说三题》,载《宁化石壁与客家世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年版。
唐初,宁化石壁称为“玉屏”,是个较为富庶之地。当地有三 口吃玉屏之说,三口指附近的禾口、江口、溪子口。这三个地方 的乡民,见着玉屏的富庶,十分眼红,不断进犯。玉屏的乡民遂 易其名为“石壁”,意为坚不可摧,别人吞吃不了。古时,石壁是 由赣人闽的重要通道,地阔民稀,土地肥沃,周围有高山、溪流, 进退自如。隋唐以来的历代战乱灾祸之时,都因其地形闭塞,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