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献研究

闽西客家界说 创建日期:    字体显示:  

主要责任者:钟德彪 苏钟生

主题和关键词:闽西;客家;研究

出版者:北京燕山出版社

来源:闽西近代客家研究

摘要:闽西近代客家研究第17-21页

 

    第二章 闽西客家界说
    第一节闽西地区的历史沿革
    闽西的开发历史可谓久矣。据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龙岩、长汀等地活动,时至新石器时代,古越族人在此繁衍生息。①先秦时期,闽西属九州之一的扬州地域,这里居住着蛮夷、百越等先民,经过秦汉时期的经济开拓,至晋太康三年(282年),设置新罗县(县治在今长汀境内),便开始了闽西客家人迁移和发展的艰辛历程。现据《龙岩地区志》有关资料,对闽西地区的历史沿革作一叙述。
    据史书记载,新罗县治所在今长汀县境内,龙岩则是新罗县辖的苦草镇。
    在南北朝对峙时期,闽西地区属闽南管辖。
    隋平陈后,闽西仍属建安郡龙溪县辖。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闽西地区始置黄连县,天宝元年(742年)更名为宁化县,说明此时已有大量北方南移的汉人抵达宁化定居。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福州长史唐循忠于潮州北、虔州东、福州西,检责得避役百姓三千余户,上表朝廷,建议置州"。开元二十四年(736年),闽西正式建州。因境内有长汀溪,故取名汀州。汀州的治所,初在长汀村(今上杭旧县)。唐天宝年间(742一756年),迁至东坊口大丘头。唐大历四年(769年),陈剑接任汀州刺史,因东坊口为“烟瘴之地”,又将州治迁至长汀卧龙山南之白石 村。此后,白石村一直是汀州州治和长汀县县治所在地,也是历史上州、路、府、郡的所在地。汀州是闽西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州,辖长汀、宁化及同年在龙岩境内设置的新罗县。这说明,从晋朝开始南下迁移的客家先民,从赣南经宁化石壁大量涌人汀州,而此时的龙岩亦因人口的聚居,生产的发展,同时升格为县级建置。天宝元年 (742年),新罗县治所因城东翠屏山有名胜龙岩洞,故改新罗为龙岩。同年,汀州改称临汀郡;乾元元年(758年),临汀郡复称汀州。 是时,汀州领长汀、宁化、龙岩3县。
    唐大历四年(769年),汀州刺史陈剑奏析龙岩县湖雷下堡(今永定湖雷),置上杭场,以理铁税。
    唐大历十二年(777年),建州沙县改隶汀州。同年,龙岩县改 隶漳州,汀州下领长汀、宁化、沙县3县和上杭场(包括今上杭、永 定2县属地)。龙岩改隶漳州,原因是“从郡往来所便”。长汀与龙岩并无水路可通,道路艰阻,龙岩与漳州却有九龙江可通,故龙岩改隶漳州管辖。
    唐王朝解体,形成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王潮、王审知兄弟在福建建立闽国,共辖7州、36县。汀州是其中的一州。南唐保大三年(945年),闽国分别为南唐和吴越所分割,汀州归于南唐,仍设 州。次年,沙县改隶剑州,汀州仅领长汀、宁化2县。同时,合并原长汀县南安、武平2镇为武平场,场治所设在武溪源(今武平中山镇)。
    宋淳化五年(994年),升上杭、武平2场为县。上杭县治在艺 梓堡(今永定高破北山村),武平县治所仍在武溪源,后迁平川(今城关)。是时,汀州领长汀、宁化、上杭、武平4县。
    宋元符元年(1098年),提刑王祖道奏析长汀东北二团里、宁化县北六团里,置清流县。因县有清溪,故名清流。同年,以莲城村 置莲城堡。汀州下领长汀、宁化、上杭、武平、清流5县。
    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长汀县尉虞观以南北团离长汀县治百余里,统摄不便,请置县。汀州知州郑强奏准,并以长汀古田乡六团划归莲城。因有莲花山(即冠穿山),故名莲城,治所在今连城 城关。是时,汀州下辖长汀、宁化、上杭、武平、清流、莲城6县。
    元至正六年(1346年),莲城罗天麟、陈积万起义,曾一度攻克莲城及长汀县城,后失败。封建朝廷将莲城改为连城,“寓去草(寇)之义。”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汀州升为路,至元十八年(1281年) 汀州路所属6县(宁化、长汀、上杭、武平、清流、莲城)为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儿鲁国公主囊加真的封地,隶福建行中书省。至元二十 八年(1291年),福建改置宣慰使司,汀州路隶江西行中书省。至元 二十九年(1292年),复隶福建行中书省。大德三年(1299),立福建道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汀州路隶江西行中书省。至正十六年 (1356),汀州路复隶福建行中书省。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路为府,称汀州府,仍辖6县。
    明成化六年(1470年),汀州府同知程熙以清流县明溪寨巡检司地,介于将乐、沙县、宁化、清流之间,交通梗阻,往来不便,呈请析4县地置县获准。次年,析宁化的柳阳、下觉2里,清流归上、归下2里,沙县沙阳里,将乐中和里,置归化县。
    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福州督抚高明奏准,析上杭县胜运2 图,溪南5图,太平、金丰、丰田各4图,共5里、19图置永定县,属汀州。这年,农民钟三、黎仲端聚众起义遭镇压,故朝廷将县名定为永定,“长久治安”日永定。
    至此,汀州府共领长汀、宁化、上杭、武平、清流、连城、归化、永定8县。
    此时的漳平地域,仍属龙岩县辖的九龙乡。明成化七年(1471 年),福建巡抚据龙岩县民林廷唬等建议,奏闻获准,析龙岩九龙乡居仁、和睦、感化、永福、聚贤5里建漳平县。县名取“居漳水上流,千山之中,地稍平衍”之意,属漳州。嘉靖十四年(1535),划出聚贤里归新置的大田县。
    宁洋县建于隆庆元年(1567年),辖龙岩集贤里之东西洋,大田县之聚贤里,永安县4图,隶漳州。①
    清汀州府袭明制,仍统领8县。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福建省督抚酌定海疆,以漳州府龙岩县距府治僻远,鞭长莫及,奏升龙岩县为直隶州,下辖原漳州府的 漳平、宁洋2县。这是龙岩置州之始,直到清末,龙岩直隶州建置不变,闽西形成一州一府的行政建置格局。
    龙岩升格为直隶州的建置,说明清雍正年间,岩邑的人口激增 和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特别是经过朱明一代的休养生息,人口不断繁衍。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以后,清政府为了防止沿海居民接济退守海上的抗清武装力量而颁布了“迁海令”,封锁沿海地 区,令沿海居民内迁30里,向内地迁徙。距离沿海更近的龙岩自然成了接纳闽南移民的一个基地。同时,毗邻的客家地区居民历史上也不断迁人龙岩。龙岩成了闽南文化和客家文化的交汇点。
    辛亥革命,清王朝覆亡。民国二年(1913年),废除清府州制, 福建省实行省、道、县三级地方政制,原汀州府、漳州府、龙岩直隶州所辖各县,均隶福建西路道(翌年改为汀漳道)管辖,治所设在龙 岩。维护了1177年建置的汀州府从此告别了维系着闽西客家人 发展壮大的历史舞台,从建置隶属上加快了闽西客家文化和闽南 支系文化交融的进程。1962年,宁化、清流及明溪县辖划归新组建的三明专区管辖,闽西各县体制沿袭至今。
   谭其骧先生认为,“一地方至于创建县治,大致即可以表示该地区开发已臻成熟”。“所以,知道了一个地方是什么时间开始设 县的,就大致可以断定在那个时候该地区的开发程度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标准。’,①据此推论,闽西客家地区在唐、宋期间的人口和经 济规模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特别是经过明、清两季的发展,闽西 的开发更趋成熟。近代以来,由于固有的传统经济结构的打破,相对龙岩直隶州的经济发展则显得滞后,以治所设在龙岩为标志,闽西近代客家进人了近代化的艰辛历程。
    为更清晰地说明闽西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脉络,我们有必要就闽西各县的建置时间作一回顾,兹按时间顺序排列如次:
    新罗县:晋太康三年(282年)。
    宁化县:建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
    汀州:建于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
    龙岩县:原称新罗县,建于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隶属汀州。天宝元年(742年),改称龙岩。大历十二年(777),改隶漳州。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直隶州。
    上杭县:北宋淳化五年(994年)。
    武平县:北宋淳化五年(994年)。
    清流县:北宋元符元年(1008年)。
    连城县: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
    归化(明溪)县:明成化六年(1470年)。
     漳平县:明成化七年(1471年)。
     永定县: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
    宁洋县:明隆庆元年(156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