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献研究

闽西近代客家经济的特征 创建日期:    字体显示:  

主要责任者:钟德彪 苏钟生

主题和关键词:闽西;近代;客家;经济

出版者:北京燕山出版社

来源:闽西近代客家研究

摘要:闽西近代客家研究第161-165页

 

    第六章  闽西近代客家经济的特征
    闽西客家地区,丘陵盆地遍布的地形决定了生存环境的恶劣, “汀,山多田少、土痔民贫。”①永定县,“俗俭而风朴,地痔而民贫, 崇山峻岭,旱潦频年又苦于催科。”②武平县,“武邑处万山中,无巨川为之贯注,故山田多苦旱,然涧溪交错,遇溪雨,山水爆至,又易为民害”,“旱潦不时,民将乏食。③这种生产环境,表现为近代以 前的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同时也决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束缚下的经济格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再是生产能力脆弱,不仅表现为生产方式、资源配置、技术传承、经营性质、产品销售等 多环节的封闭性,还表现为绝大多数客家人难以摆脱对土地的依 赖,反映在落后的农业积累的零敲碎打,无法形成规模,以至农民终年劳累仍难以获得温饱的极度矛盾。尽管自明或南宋以降,有 以农业为附体的手工业的悄悄兴起和汀江转运贸易的启动,但就近代以前整个经济体制或结构模式而言,仍属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历史进人近代以后,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入中国,一方面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冲击着固守的封建体制,生产获得了发展;另一方面,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人侵和产品的倾销,闽西客家经济 受到了极大的震荡,进而形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特征。表 现为农业积累的增加,外延的扩大,抗击自然灾害能力的增强;表现为依附农业的手工业比较发达,手工业作坊不断增多;表现为以汀江航道为转运贸易的外向型经济极度繁盛;表现为客家地区抒镇的崛起和工、矿业的发韧;闽西形成了一批具有土产性质的农副产品或工艺品。纵观这些近代经济现象,却又无时不受到外国列 强的牵制,以致其根基极为薄弱,有的产业竟昙花一现,成为闽西近代客家的特殊风物。藉此,我们在研究这种文化转型时,很有必要就农业、手工业、商贸、好镇、工矿业等诸方面,列出专题加以论 述。同时,就产业转型本身的特点和历史的延续性也一并述之,这样,对于全面认识闽西近代客家经济是有所裨益的。
    第一节闽西近代客家的农耕文明
    一、近代以前闽西客家以农耕为主的社区经济
    民以食为天,“仓凛实而知礼节。”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视农耕作业为根本要义。汉唐以来,这种把广大农民固守在土地上耕作的组织生产的模式,随农耕技术的改进发挥到了较高水平。西晋以降,从北方南来的客家人,正是继承了农业为本的文化传统,一如在北方耕作田园的本性,在闽西的丛山峻岭间播洒着农耕文明,形成自给自足的社区经济。自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实行州治始, 历宋一代,人口不断繁衍,土地得到垦殖,水利设施不断改善,农产品逐渐丰富。到明清时期,特别是近代以来,农耕文明的视野更加开阔,表现为部分农产品开始转化为商品的特征。
    (一)农作物品种增加
    以农产品为例,宋时,汀州地域只有“杭、糯、粟、麻、豆、获。’,① 清流县,明嘉靖年间有“稻(其种不一,有粘稻,粳稻,糯稻)、黍(黍、樱、梁、粟之类)、麦(大麦、小麦)、豆(豆之品甚多,有黄豆、黑豆、青 豆、红豆、绿豆、泥豆、扁豆、花豆、青皮豆、虎瓜豆、刀豆、六月爆 豆)”。②连城县,康熙年间有“稻禾私、糯(各赤、白二种)、粟(高、矮 二种)、豆(黄、绿、乌、扁、带、花、刀豆)。’,③武平县,康熙年间有“栽 稻、糯稻、麦、荞麦、粟、豆、寂、芝麻、慧茵、赤小豆、绿豆、扁豆。’,④ 由此可见,闽西客家地区自开发以来,农作物品种很多,且以粗粮 为主,特别是“宋初,引进占城稻,有早、晚两熟之分。明代从海外 引进甘薯、烟草、玉蜀黍、麦、棉等农作物”,农产品更加丰富。“清康熙、乾隆年间(1肠2一1795年),开始探索多熟制和发展经济作 物。”⑤
(二)经济作物或菜蔬的品种更加繁多
    宋时,汀州地域有“桃、李、杏、梨、柿、枣、栗、橘、柑、橙、莲、梅、 芡、藕、菱、樱桃、林擒、批把、石榴、金橘、香椽、甘蔗、植子、杨梅、茨 抓、鬼苑、土瓜、葛、葡萄、银杏’,⑥等。到明嘉靖年间,清流县又多 了“鸡头、蕉(芭蕉)、木瓜、西瓜、甜瓜、王瓜、雪瓜、苦瓜”。⑦康熙年 间,武平县多了“抽、土芒(芋)、西瓜、冬瓜、丝瓜、王瓜、苦瓜、甜瓜、 金瓜、稍瓜、雪瓜。”⑧,连城县多了“西瓜、马葬、莲蓬、冬瓜、王瓜、 丝瓜、苦瓜、金瓜,油菜、白菜、葵菜、芹菜”等。⑨
    (三)水利设施不断兴修
    宋朝以降,闽西客家地区不断兴修水利,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且随着历史的推进,这种改造自然,兴修水利,造福于民的热情有增无减。不但数量增多,而且相对质量有所提高,还出现了有人守破的定制,表现了客家人的勤劳和智慧。
    据《临汀志》载:
    南宋时,长汀县兴修破圳共9处,即“郑家破、西田破、南拔桥 破、官破、中破、张家破、何田大破、放生池,碟角”等。其中中破“在县东二十五里,横截郸坑水,下灌民田,广裹数十里。”何田大破, “障刘源溪水,又曰中阪,障黄坑涧水;抢山数曲。三水合流出何田市心,疏为数十圳,分溉民田,皆成膏沃,不减白渠之利。”碟角,“在县东五里。高岩怒湍,溉田甚广。”
    宁化县,宋时兴修破圳共2处,即“大破、吴破”。其中,大破 “在宁化县东百二十里。先是,田亩燥痔,旱即荒莱,居民协力障溪以成,至今为利。”吴肢“在宁化县西四十里。有居民吴氏出力为 之,灌溉甚广,人思其惠,故名。”
    上杭县,宋时兴修破圳共2处,即“梁破、高破”。其中,梁破 “在上杭县西二里。有田数百亩顷,荒旱相仍,乡民梁姓者募众为石破,方广数十丈,为经久利。酸成,功归于梁,故名。”高破,“在上 杭县南太平乡。其长寻余,其高倍徒,浸灌甚广。”
    武平县,宋时兴修破圳共3处,即“九潭、黄田破、云碟”。其中黄田破“在武平县西七里”。
    连城县,“南团破三。北团破六。席湖围阪三。姑田团破五。河源下里陂七。”
    到了明清时期,经济更加发展,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业已成为农耕文明不可或缺的条件。如明嘉靖年间的清流县,“清流之田, 水者半,旱者半,水者则下流沟而泄之,旱者则上流障而引之。亩 多而力大,则垒石以筑,曰阪;横木以童曰堰,亩少而力小,则破竹以装轴,曰车;夸叨木以引泉日圳,凡以济旱也。”①这段记载充分说明了处于丘陵地区的闽西客家农耕情状,挖掘潜力,就地取材,运用“破、堰、车、圳”等灌溉农田的方法,凸现出闽西客家人开疆拓土的聪明才智。而此时的清流县,“有大小阪圳47处。’,②康熙时,连城“兴修破圳(官破)共25处。皆因田势高下,置破灌溉。官阪设 破首守之,遇漂决,随即修治。’,③与宋时兴破更进步的是,“官破设 破首守之”,一有决阪即告官府,以利修治,可见当时官府或百姓, 对兴修水利是较为重视的。康熙时,武平有“黄田破,县西丰顺平 里。官坡,县东五里。黄竹径破,县南二里。行弓堤,在城东,延裹二百丈有奇,东砌石,西实。’,④
    (四)税赋极为沉重
    汀州府虽是山区,但官府仍加重税赋,加紧对农民的盘剥。据南宋《临汀志》载,宋时,“二税(夏税、秋苗税)视他郡为重。朱文公熹、运使王公回、郡守祝公攘、布衣雷衡皆请行经界,迄不果。昔固已疾之矣,更绍定寇扰,降陌淆紊,常赋陷失而郡计窘;或业去产存,或业轻产重而民力弹。官版簿不明,民砧基无有,奸豪擅刊,贫弱催殃,经界之行,实今日急者也。”其中,夏税,“本州原管六县,夏 税一万九千十八贯七百九十三文正,纽计钱粮草麦四色共七万八 千三百八十九贯一十二文,钱会各半。绍定寇攘后,六县实纳到钱九千六百五贯九百三十八文正,纽计钱粮草麦四色共四万三千七 百九十二贯三百二十四文,钱会各半。逃绝户无纳九千四百一十 二贯八百五十五文正,纽计钱粮草麦四色共三万四千五百九十一 贯六百八十八文,钱会各半。”沉重税赋,农民无力负担,有的只好逃匿。秋苗税,“本州原管六县秋苗五万九千五百三十三石四斗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