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责任者:钟德彪 苏钟生
主题和关键词:闽西;客家;近代;文化体制
出版者:北京燕山出版社
来源:闽西近代客家研究
摘要:闽西近代客家研究第262-266页
第七章 闽西近代文化体制的革新和建立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物,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归根到底是人类物质活动的反映。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整个结 构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部分,是人类的实践和智慧所创造的全部物 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体现了人类所特有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所达到的水平和活动方式。第二层次是指精神文化。包括语言和逻辑、自然科学和技术、人文和社会科学、哲学、艺术、宗教;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民族性格,风俗习惯等社会心理;伦理道德;教育、文化等理论、制度、设施、组织以及活动方式等。第三层次,是指精神文化之中被称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那些观念文化,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形式。它们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状况联系比较直接密切,表现出特殊的社会属性。第四层次,是文化的核心,即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①闽西近代文化体制的建立,主要涵括科学、教育、文体、卫生、宗教、信仰、艺术、精神及其形成的政治制度等。近代经济体制的构建,反映了一系列文化观念的擅变;旧有的政治制度的瓦解,推动了新的文化模式的革新。
第一节 闽西近代以前封闭保守的文化传承
一、封建强权统治与闽西人的揭竿而起
闽西近代以前,生产力水平低下,土地与人口的矛盾尖锐。为了谋求生存,一部分人被迫迁徙,到台湾、南洋等地谋生;极少数人沦为匪盗;多数人则揭竿而起,杀富济贫,攻州陷府。自唐宋以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从未间断。由于统治集团的残酷镇压和义军内部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农民起义均以失败而告终。但义军反抗豪绅官府,打击反动统治的嚣张气焰,从者甚众,使朝廷惊慌失措。闽西农民起义规模较大,影响较深的有—
唐乾宁元年(894年),舍人2万人围攻汀州,福建观察使王潮派兵镇压。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汀民陈本聚众3万围攻汀州,官府遣兵镇压,义军次年失败,陈本被杀
宋皇佑年间(1049年一1054年),彭孙在汀州连城县邑领导农民起义,聚党数百,屯兵于莲峰山、彭地岭等处,后来朝廷派沙县县尉去劝降,彭孙投降后做了官,反过来又去镇压在湖南岳州起义的詹遇。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江西赣州一带起义农民,攻打汀州,至绍兴二年(1132年),始攻破汀州城,三年,朝廷派兵攻克汀州,义军败北。
元至正六年(1346年)六月初二,汀州连城县民罗天麟、陈积万起义。罗、陈率领一批农民,联络县衙内的汉兵攻人衙门,杀死达鲁花赤、县尹、巡检等官吏,降服元兵。起义军占领县城后,一面出示安民,发布文告,声讨统治者的种种罪行和暴政,一面招兵买马,延聘能人贤士,号召百姓投人抗元斗争,深得群众拥护,不久就有2000名农民参加义军,并任饶梅生为军师。陈积万“倾家资助军用”,起义军公推罗天麟、陈积万为首领。随后,罗、陈率义军攻陷汀州,还抵达宁化、清流、武平、上杭等县。义军所到之处,纪律严明,甚得民心,队伍发展到2万余人,声震八闽。元朝统治者见势惊恐,立令福建元帅府经历真宝、万户廉和尚带兵“讨伐”;八月初一日,朝廷命江浙行省右承忽都不花,江西行省右丛秃鲁统军合讨。九月,罗、陈从汀州退出山寨;闰十月初九日,罗、陈被叛徒杀害,起义告败。
明天顺六年(1462年),汀州上杭县溪南里(今永定金砂乡)人 李宗政,因乡里豪强欺压侵夺弱小,十分愤怒,便组织百姓.反抗,攻占上杭城。福建巡按伍骥闻讯赶到汀州,要汀州监军带兵去镇压,监军不敢去,伍亲率数百人直抵上杭向义军谕降。李不降,率义军坚决抵抗,伍命都指挥丁泉领兵强攻,战斗十分激烈,丁泉被义军打死,李宗政也被官军擒获,起义告败。
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上杭县溪南里(今永定县金砂乡)人钟三、黎仲端率民众揭竿而起,反抗豪绅。巡抚御史戴用领兵镇压,被义军打败。次年朝廷命右金都御史高明为福建巡抚负责追捕。高明派副使刘城率重兵“讨伐”,诱擒黎仲端等11名义军首领,起
义失败。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武平佃农丘隆等领导农民起义,进攻上杭,江西石城、广昌、信丰,广东揭阳等县,烧官府,杀官吏。后失败,丘隆被害于上杭。
明正德二年(1507年),武平农民陈裕、吴显、曾惟茂率乡民与广东程乡石都(今蕉岭县)人李四子联合起义,起义军占据20个营寨,在闽粤边界与官府抗衡,俘获率兵前来镇压的汀州推官莫仲铭、指挥杨泽。不久,义军发展到数千人,在闽粤边境10多个县范围内活动。正德七年(1512年),朝廷命都御史周南集三省官军“讨伐”,攻破义军营寨8处,李四子被擒,义军7以洲〕余人,眷属1800余人被害。
明嘉靖三十九年(1500年),漳平县集贤里(今双洋赤水一带)人廖选、苏阿普为首聚千人屯扎龙头寨。四十二年(1563年)12月,又有曾东田揭竿而起,率农军与廖、苏汇合,数千人以龙头寨为据点,活动于漳平、龙岩、永安、大田、连城等县边境,反抗朝廷,“斩官戮吏”,官府震惊。漳平知县魏文瑞率兵“讨伐”被击毙。四十三年(1564年),廖、苏率众乘胜攻占东西洋,控制了集贤里及五县边境地区。四十四年(1565年),福建巡抚和提督派副使周贤室为总指挥,除调集本省和赣南的大批军队外,还从浙江调来以拟)官兵,采取分头进击,列栅攻寨,四面围困的战术,大举进攻龙头寨,历时4个月,起义军粮绝心疲,廖、苏被杀,这次长达五年之久的起义以失败告终。
明崇祯元年(1628年)正月,武平及广东平远龚一兄弟等100余人举义,在首领苏阿婆、赖颠四、花腰蜂、梁和尚、钟成旺、丘南髻等率领下,放火攻占高梧,队伍日渐壮大。三月,在岩前击溃前来会剿的官军,斩百户李中秀。起义军进攻县城,知县巢之梁固守,义军首领龚三被炮石击中阵亡,乃转攻武所。在麻姑墩与拦截官兵激战,毙镇抚陈应龙、守备徐必登、所百户王道垣、哨官陶志学等,官军大败。起义军攻占武所新城。四月,攻占岩前温家土楼,驻扎走马岗。兵道董象垣亲统官军驻上登、象洞,巡抚朱钦相令游击欧阳瑞统浙兵1700人,潮州把总张承柞统官军300人,分5路向起义军围攻。双方大战数日,起义军失利。六月,起义军人赣攻会昌、安远,后移驻县境腔下(今孔厦)、中堡等地。七月,复围县城,因上杭官兵来援不克,退至中赤。明王朝令巡道曾缨调集杭、武两县官军乡勇数千人,并檄请潮州兵道谢琏派官军会剿。起义军寡不敌众,损失惨重,退守经一岩、南坑尾、野猪案及员子山等处营寨,设木栅固守。官军用火统进击,并放火烧山,起义军死伤过半,终于失败。
清顺治元年(1644年)三月,上杭县下逞(今永定县洪山乡)人张思选领导农民,以王寿山为营地,在闽粤赣三省边境开展反封建王朝的斗争。顺治七年(1650年),义军营地被毁,起义军转移到平和县的鸟石洋,张思选被火枪击中阵亡,起义失败。
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统兵李成栋率清兵进占闽西各县,攻入武平。武平所世袭百户王道一及回籍家居的延安同知徐文泌不肯降清,率所城军籍百姓据守武所城。冬,统领各乡民众万余人进攻县城,被清兵打败后退守武所城。李成栋及署县陈元率清兵四面围攻,城破,王道一、徐文泌俱战死,清兵大肆掳掠,居民被屠戮无遗,死者甚众,这就是史称血洗武所之史实。①
纵观近代以前闽西地区的农民起义,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宋元明清四朝,以明代的起义为多,规模也最大。起义军过州走府,波及周边,震动朝廷,说明明朝的社会矛盾最为尖锐,吏治最为腐朽黑暗,且又以正德、嘉靖、崇祯年间为甚。二是起义军反抗剥削压迫,以劫富济贫、斩灭官军为己任,属绿林起义的性质,未能提出建立农民政权的组织纲领。三是流动作战,没有建立根据地,未能发动群众,聚而歼之,就起义地区看,武平、连城、上杭为多,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当地沉重的税赋盘剥。四是与周边地区联合,特别是闽粤赣边区均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山高林密,便于游击作战,影响广泛,如与赣南农民起义联合,与广东平远、蕉岭的农民义军联合。这些起义队伍,有的尽管壮大到二三万人或数几千人不等,但在封建强权的残酷镇压下,均不能逃离失败的命运。以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为标志,客家人的反抗精神得到了极其生动的张扬,透过起义本身,连同分析闽西历代农民起义的失败教训一样,我们又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