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责任者:钟德彪 苏钟生
主题和关键词:闽西;闽南;客家文化;支系文化
出版者:北京燕山出版社
来源:闽西近代客家研究
摘要:闽西近代客家研究第65-69页
第三章 闽西客家文化与闽南支系文化的关系
闽西是一块文化的沃土。
由于闽西地区汀江和九龙江北溪的不同走向,更由于历史上不同族群迁人闽西地域的不同时空,以方言为最主要的标志,按宗族分,闽西文化分为客家文化和闽南支系文化。闽南支系文化生成的地域主要在龙岩(现指新罗区,为习惯称呼仍沿用龙岩地名,下同)、漳平、宁洋(1956年撤并,其管辖地域分别并人龙岩、漳平)。特别是近代以来,尤其是民国时期汀属客家八县和龙岩、漳平分别作为"福建省行政督察区第六、第七行政区"统一管辖。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全省行政区划调为7个,第七行政区(专署设龙岩)辖龙岩、长汀、连城、武平、永定、上杭、漳平7县,宁化、清流、明溪划归第六行政区。这一行政架构为两种文化的碰撞交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闽西儿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抛头颅洒热血,英勇奋斗,不怕牺牲,坚持"二十年红旗不倒",闽西成为著名的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两种文化融合而成的闽西文化发扬光大的典范。近代史上,闽西儿女还发扬敢闯敢干的优良传统,共同踏浪南洋,为居住国和家乡的繁荣发展作出了贡献,使闽西成为全国著名的侨乡。建国后,宁化、清流、明溪曾一度又属龙岩管辖,直至1962年划人新建的三明市管辖,此为后话。
就文化的属性而言,以龙岩、漳平为主的闽南支系文化并不属 于本书客家文化研究的范畴。但对于历史上两地文化的渗透影响 和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学术探讨绝不能视而不见。只有用科学 的态度和审慎的目光,从源流、分布、习俗、认同等诸多方面廓清闽 南支系文化的表征,才能更好地说明闽西近代客家的文化事象,才 能找出闽西近代客家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也有利于从政治、经济、 文化、宗教、信仰等诸多领域中挖掘闽西文化共生共融的历史成 因,有利于研究闽西近代客家文化的内核,有利于继承和创新闽西文化,为凝聚民心,开发闽西作出贡献!
第一节 闽南支系文化的源流
一、闽南支系文化的提出
龙岩、漳平属闽越故地,汉代已有中原流人迁人。晋太康三年 (282年)闽西建新罗县(县治在长汀),管辖闽西全境和闽南部分地 区,龙岩建苦草镇属之。南朝梁大同六年(540年),苦草镇隶新设 立的龙溪县(今漳州地)。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置汀州。龙岩 设新罗县,天宝元年(742年),因境内有胜景龙岩洞,遂奏请改名龙 岩县。属汀州管辖约41年后,至唐大历十二年(777年)改隶漳州, 融人并共同创造了九龙江流域文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龙 岩县升格为直隶州,并领漳平、宁洋二县。无论从流域或语言风俗 上说,自漳州府分出来并列诸郡的龙岩直隶州,仍属与泉州府、漳 州府、潮州府相同的闽南文化。故有些学者把它称之为闽南支系 文化或福佬文化;又因龙岩、漳平、宁洋这里的文化居九龙江上游, 这段水域通称龙津河,因此有些学者又把三县称为龙津文化;龙岩 是闽南支系文化的重要代表点,因此,有些学者为简便起见,故又把龙岩文化涵盖之。闽南支系文化、龙津文化、龙岩文化,其性质 均是指龙岩、漳平两地(含历史上的宁洋县)文化之共同特性,只是 作为一种文化的概念从提出到成熟还需要广大学人长期的研习而 已。不同的别称,并不影响研究闽南支系文化的内核及其与闽西客家文化的关系。
二、闽南支系文化的源流
晋代八王之乱,继而五胡乱华,中原士庶纷走南疆,东海之滨 一条无名的河流,竟因聚居着衣冠南渡的晋人村落而名晋江。百 越故地的土著,称这些操河南中州洛阳口音的人为河洛人,极尽一时之盛。
九龙江流域开发稍迟。唐总章二年(699年),大将陈政率府兵 3600名入闽,后其子陈元光续领58姓将士来援,以绥安(今漳浦 县)为基地,开拓了九龙江流域直连潮州的广大地区。陈氏父子是 河南固始人,带来的光州兵将眷属等与晋代洛京南下的士庶同操 洛下口音,在两江(晋江、九龙江)流域,他们自称或他称河洛人,后 称福佬。以农业社会为特征的南方山区,人群流徙多沿河流走向。 漳平民间祭祀的“九龙三公庙”,就是为怀念当年溯江而上的先人 而建的。据《漳州府志》载,“刘氏兄弟三人,从唐将军开漳。旧时 岩平宁水道舟揖不通,刘氏疏而达之北江之上。’,①“北江之上”,即指九龙江之源头,乃龙津河流域也。
由此看来,客家民系之形成和文化特性的积淀是沿汀江而南 下,闽南文化支系之形成和闽南支系文化的积淀是溯九龙江而上。 前者沿闽西地域之宁化—汀州—粤东—海内外播迁的梯次 推进,后者沿中原、晋江、漳州—(闽西)漳平—龙岩—周边客家地区迁人—海外播迁的梯次推进。以方言形成为最重要的 标志,形成民系的时间,前者最早为唐末至北宋前期,后者最早为 唐朝中、后期(龙岩设县后,先隶汀州府,后改隶漳州府)。二者经 过漫长的历史积淀逐渐形成闽西地域文化。
从分析闽南支系的族姓流布入手,我们更能看出其中的规律。
(一)漳平的族性分布
漳平现有多少姓氏,查清时编纂的《漳平县志》①已无从稽考。 1995年版的《漳平县志》②也未作具体记载。不过,这里提到“汉民 族迁人闽西腹地起自晋永嘉之乱,此后中原板荡,历经安史之乱。 黄巢起义,金兵犯宋,汉人多次南迁,部分移居漳平,与当地民族融 合,逐渐繁衍”。这表明漳平姓氏的播迁背景应与客家民系播迁背 景大同小异,只是迁徙路线不同,在迁徙过程中接受辐射、融合的 文化体系不同而已。对于具体姓氏种类或数字的考证,仍语焉不 详。但又说到个别姓氏的来由,如唐末有曹氏居赤水香山。北宋有刘、陈、卢等姓移居新桥、著城、永福、溪南、官田等地。南宋末年有李、林、官、邓、吕、张、黄、郑、傅、易、苏、颜、蒋、巫、俞等姓大量迁人。元明时有石、叶、余、凌、连、郭、杨、詹、麻、严、丘、洪、温、廖等姓大量迁人。清及清以后迁人的有吴、王、许、唐、范等姓。迁人漳平的居民,原因大致有三:一是随军戍边,留闽定居,其后裔逐渐移居漳平,如曹、邓等姓;二是垦殖谋生,迁徙入籍,如刘、卢、郑等姓;三是为避战乱,流徙落籍,南宋后迁人者多属此类。漳平建县时间为明成化七年(1471年),据此可以推论南宋以前迁人漳平者人员无多,更多的只是匆匆过客,并未形成村落,在行政建置方面漳平在建县之前一直是隶属龙岩的九龙乡之一。据田野调查,漳平亦有客家村落,如双洋一带,这里原是宁洋县治所在地,这些居民是
清朝乾嘉时期从粤东迁入的。时序推演了二百多年,但这些居民仍能操纯正的粤东客家话,此为后话。
(二)龙岩的族姓分布
据《龙岩市志》①载,1987年龙岩有姓氏200多个,其中以陈、林姓人口为最多,其次是谢姓。陈、林来自河南,林姓多徙迁自福州、泉州各地。陈、林散居各村镇。谢姓多聚居适中,已传至4O余代,按30年一代计,开发适中的谢姓已繁衍了1200多年,最迟应是在唐代中期迁徙至此。陈、林、邓、黄、徐、苏、翁、范、姜各姓已传30余代,仍按老方法计数,已繁衍了900多年,最迟应是在宋代前期落籍龙岩开基的。
就闽西范围而言,把龙岩作为闽南支系文化的标识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对龙岩一地的族姓进行再研究,也显得很有必要,特别是分析这些族姓的构成,对我们认识闽南支系文化的历史渊源以及与闽西客家的关系极为有利。兹选用民国三十四年《龙岩县志》②有关资料,赘列如下:
岩邑氏族,为数一百一十姓,中以陈、林为最大,谢次之。谢多集中于适中一处,陈、林则十八乡镇均有其生聚之迹。此外各氏族,有昔盛而今衰者,有昔有其姓而今无其人者。本文采访时虽多方催促,漏报尚多。兹就各乡镇的搜集者,参以县政府户口册,分别编列简表如左。存真而已,未能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