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责任者:钟德彪 苏钟生
主题和关键词:闽西;近代;客家文化
出版者:北京燕山出版社
来源:闽西近代客家研究
摘要:闽西近代客家研究第96-100页
第四章 闽西近代客家文化的转型和上万史背景
第一节 闽西近代客家文化转型的特征
历史进人近代以来,由于清王朝国力的衰微,外国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外国资本的人侵,大量资源被掠夺,五千年中华文明古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特别是与中国相邻的东南亚各国,以其丰厚的矿产资源和一片尚待开发的处女地,也成为外国列强抢占的肥肉。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地处闽粤赣边的客家大本营地区所积淀的固有的文化也发生了转型和变异,突出地表现在人口的向外播迁及其所带来的思想观念的冲击,表现在客家方言受普通话、闽南话的影响和外来词汇的濡染,表现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和外向型经济模式的雏形,表现在基础设施的改进和科学技术的传播,表现在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新式教学的雏形,表现在汀州作为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的突然跌落和向龙岩为中心的新型城市的确立,也加速了闽西客家文化与闽南支系文化交融的进程。闽西客家儿女在近代史上叱咤风云,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一、闽西客家地区生活习俗的变化
思想观念的变化,必然带来生活习俗的变化。随着海禁大开,客家人的视野也不断开阔。从黄遵宪《春夜招乡人饮》诗中即可见一斑。①这首诗描述了19世纪80年代后期,当黄遵宪由美返家与众人团聚会晤时,人境庐中主客畅谈的竟是颇为时髦的话题。昔日闭塞的山村,如今人们你一言、我一语互相传递海外新闻,向这位远洋归来的外交官探问究竟,从日本说到欧洲,从海上巨舟说到西方人的饮食习惯。其中最有趣味的是,这些原只懂种田、赶墟的客家农民,如今竟绘声绘色地谈论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即诗云“或言可伦坡,索地始未获……”,正是这些新思想新观念,使客家地区传承了千百年的生活习俗悄悄地发生着变异—
(一)穿戴方面
近代以来,客家地区不少男人喜欢戴一种帽子,谓“荷兰帽”(又称“通帽”、“盎龟帽”),是从国外传进来的,有人说系从荷兰人那里传来的,故有此名。②这种帽子呈椭圆形,帽顶为龟背状,宽边,质硬,颜色有白的或灰的,环形帽沿略向上倾斜,内有皮质套圈,戴起来觉舒适凉爽。还有一种叫“毡帽”,亦系从国外传到客家地区的,客家男子视为礼帽。它用质地较好的毛制品制成,帽子呈圆形或尖头船形状,帽沿四周卷起圆形沟状或尖头船形沟状。帽沟上方箍一圈丝绸锦带,使帽子更显美观。闽西客家地区,清末民初上层社会男子戴有帽顶的礼生帽。普通男人戴棉线织的筒状爪子帽,后多改戴半球形羊毛帽。妇女冷天包罗帕或东头帕。③
晚清时期,客家地区的男子除穿对襟衫、“大档裤”外,出外时多穿长衫,较上层的人则加套“马士褂”。这是近代稍有身份的客家男子很喜欢穿用的服装,常常穿在长袖衬衣外面,显得潇洒、气派。”①“挽带裤”是近现代有身份的男人或青年学生、商人等较常用的外长裤。后来还有“近代仿西裤”,它是由西方传教士传人客家地区,民国以后粤东、闽西等客家地区盛行中山装后,仿西裤被用来配中山上装。由于它造型优美,线条分明,裤体笔挺,且结构较大档裤紧凑,适合劳动时间穿用,因此,很快在客家地区流行。清末民初客家地区男子穿西装、着皮鞋的也开始出现。这些西装、皮鞋是从国外传进的。圆脚反领上衣,系从印度尼西亚传来,印尼话谓“甘姆艳”,客家人亦如此称它。此外,还有一种从美国传进的短袖平脚反领男衬衫,客家人叫它“夏威夷”。②
传统的客家妇女绝少穿裙,她们最常穿用的下装是大档裤。到了近代,则开始流行抽头裤,这种实际上相当于现代睡裤的简易紧身裤,因其裤头上褶边,包着布带子(俗称裤头带),穿用时需将裤头带抽紧打结而得名。“以抽头裤代替大档裤作为常服,也许可以看出客家人对于传统观念的冲击,是一种时代的进步。’,③……随着时代的发展,过去的大档裤符合女性“行不露臂,坐不露股”的穿衣原则,而此时能够体现女性曲线丰胶体态的服装越来越受青睐,紧身的抽头裤无疑使女性的臂部和大腿优美的曲线显露无遗。后来,女性又有了仿西裤,以其极能体现女性的曲线美,且用料经济,朴实大方,耐穿易洗,大受客家妇女欢迎。辛亥革命后,青年女子也开始穿衣裙,上流社会还有穿旗袍的。这也说明了客家地区观念的变化。
近代客家地区还流行戴“竹叶凉笠”,据说制作工艺是从越南传来的。这种遮阳帽约一尺见方,帽子底层是用竹蔑制的依托物,夹层镂空,面层均是一片片竹叶,从帽顶铺到帽沿,片片镶嵌有序。笔者家乡称“龙岩笠麻”,可能这种凉笠的制作在相邻的龙岩的缘故吧。
(二)饮食方面
近代以来,客家人在春节时均做“番鬼饭”吃,此民俗是从印尼传来的。所谓“番鬼饭”,其制作是将大米磨成粉,做成一层红一层白、红白数层相间的米糕。在烹调时,客家人普遍用咖哩粉调味。此外,还喜欢喝咖啡,“阿华田”饮料。咖哩粉、咖啡和“阿华田”,是华侨从国外带回来的。①
(三)居住方面
近代以来,客家地区出现了中西合璧的民居建筑,所用的建筑材料如水泥、钢筋均是从国外运进来的,其风格兼具中国传统建筑特点和外国洋房特点。建于1912年的永定湖坑镇洪山村的振成楼和建于1947年的永定下洋中川村的虎豹别墅,就是凝聚中国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的西洋文化的典范。振成楼按八卦图设计,坐北朝南,含有道家哲学的理念,其富有哲理、教喻子孙的对联,用于祭祀、议事的大厅,无不显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采。然而,其“柱廊是古希腊建筑的主要特色。振成楼大厅采用四条大石柱,柱头、柱身、柱基,虽没有像古希腊的那样考究,但它上面承受横条图案和三角形的屋顶,酷似雅典娜神庙。对着大厅内圈护铁采用的图案,中间三朵百合花和两边梅、兰、菊、竹,是属近代设计,摆脱了传统艺人一定要用云朵或飘带纠缠的‘老土’做法。大门口内、外两框边抹了一条粉红色带,土楼两厢花墙顶部也用粉红色压了一条色带。这两条粉红色带,又与大厅横条图案的粉红色相对应,不仅给土楼带来了明快、富丽的感受,而且包含了多样统一的形式美的基本规律”。②虎豹别墅是1947年爱国侨领、万金油大王、报业巨子、大慈善家胡文虎先生在家乡建造的,建筑面积1850平方米。其时,交通不畅,建筑材料(洋灰)只得雇请脚夫从汕头等地肩挑而来。造型为方圆楼结合,“土洋并举”。前堂门厅左右各建一座方型土楼,高12.5米,3层,顶层为重檐阁楼。前堂两端则反方为圆,各建一座小圆楼。天井后菇立着后堂正楼,高4层,也是歇山瓦顶重檐,一字并排7间,堂前有两根大石柱,天井两旁建2层高的厢房,屋顶是大阳台。前堂、后堂、厢房,围绕天井都有走廊。由于国民政府通货膨胀,国币贬值,这座别墅只建了一个“壳子”,来不及装修,成为胡文虎先生的莫大遗憾。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的龙岩中山街,两旁建有骑楼式的房子,均为2一3层的土木结构,其建筑风格也呈现出一片海派,是为印证。
(四)生活用具
客家人的不少生活用具,也是从国外引进的。如一种用于放婴儿的吊篮(客家人称它为“垂篮”),与客家地区传统的竹编吊篮不同,它用布制作,两头通风,婴儿躺在这种吊篮里很舒服。再如自行车(客家人谓“脚踏车”),也是从国外引进的。客家童谣:“脚踏车,溜溜过;阿吕哥,戴毡帽”。正是近代以后,客家人的生活写照。①
二、闽西客家地区语言方面的变化
闽西客家方言进人近代以后,由于受外来文化和周边地区的影响,词汇、发音、称谓等均出现某些变异现象。
(一)某些事物用外国语言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