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责任者:钟德彪 苏钟生
主题和关键词:闽西;近代;客家;研究
出版者:北京燕山出版社
来源:闽西近代客家研究
摘要:闽西近代客家研究第1-5页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闽西近代客家研究的缘起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著名历史学家、客家学者罗香林先生从研究客家人的族谱人手,对客家源流进行填密考证,从此开创了客家学研究的先河。进人八十年代以来,国际国内再度掀起了客家学研究的热潮。近几年来,闽西作为客家人的祖籍地,举办了一系列以弘扬客家精神,联络乡情乡谊,增进客家人团结,振兴闽西经济,促进祖国统一为主题的联谊活动和客家研究活动。慎终追远,其情激越,引起了海内外的瞩目。
1995年11月,永定县举办了首届客家土楼文化观光节,客家民居土楼首次以文化传承的积淀在世人面前展现了独特的文化魅力。1997年7月,连城县举办了首届冠穿山旅游文化节,以冠穿山旅游为媒,促进当地经济发展;1999年9月,连城县举办了第二届冠穿山旅游文化节,并开展攀崖、滑翔、公开水域游泳比赛,使冠穿山之旅不断升温。1995一1999年每年金秋,香港南源永芳集团和长汀县人民政府连续举办了五届世界客属公祭客家母亲河大典活动,同时,南源永芳集团和宁化县人民政府连续举办了五届世界客属公祭宁化石壁客家公祠活动。这两项公祭活动,大大增强了世界客属对闽西客家祖地的认同,对闽西在客家民系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1997年10月,福建省闽台交流协会和闽西客家联谊会联合主办了闽西闽台客家文化交流暨客家之旅活动,208多位台湾同胞在闽西客家祖地畅谈情谊,把酒桑麻,对促进祖国统一,沟通两岸往来作出了贡献。1998年10月,来自世界各地的龙岩籍乡亲,相聚在龙津河畔,举行了世界龙岩同乡首届恳亲联谊大会。—这些活动,来宾众多,内容丰富,主题突出,影响深远。闽西的奇丽风光,祖地的丰厚人文,客家的纯朴风情,给来自美洲、欧洲、澳洲以及东南亚各国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的客家乡亲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令人欣喜的是,每每举办这些活动,海内外的客属乡亲都捧出一颗赤子之心,或捐输公益,或兴办实业,或沟通乡谊,或牵线搭桥,为闽西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
闽西是客家人的祖籍地。历史上,千百万客家儿女沿着汀江、梅江、赣江的指向,在闽粤赣边形成了客家人的大本营,然后又播迁到四海五洲。广东兴梅五属之客家,据黄遵宪《己亥杂诗》中说:“今之州人(嘉应州)皆由宁化县之石壁乡迁来”。其弟黄遵楷所撰《先兄公度事实述略》一文称:“嘉应一属,所自来者,皆出于汀州宁化石壁,征诸各姓,如出一辙”。《嘉应州卸卷32《丛说》载:“闽之邻粤者相率迁移来梅,大约以宁化为最高。所有戚友,询其先世,皆宁化石壁乡人”。据1989年梅州《客家姓氏渊源》统计,34个姓氏中的29姓始祖或祖先是从宁化主要是石壁迁出的。赣南之客家,据罗勇先生考证,相当部分是在明嘉靖年间至清乾隆年间闽粤客家倒迁的。①
客家人继承了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南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辛勤耕耘,铸就了刻苦耐劳、开拓进取、勤奋创业、重教崇文、敬祖睦宗、反本追远的客家精神和传统美德。特别是闽西,越来越多的海外乡亲到这里寻根渴祖,共襄客家文化盛举。1993年12月,香港星岛报业集团董事局主席、著名华侨工商巨孽胡文虎先生的女儿胡仙博士,回到永定故里,还在北京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95年5月,以马来西亚客家公会联合会总会会长、拿督萧光麟先生为团长,南源永芳集团董事长姚美良先生为顾问的马来西亚客家文化寻根团一行135人,浩浩荡荡,涉足闽西,追寻客家先祖的足迹,开创了客家之旅的先河。以台湾“宝岛”客家电台台长、《客家》杂志主编黄子尧先生为团长的台湾客家文化访问团一行20多人,自1994年春开始,先后5次来到闽西考察客家文化。以台湾台北县客属文化协会秘书长陈元勋先生为团长的台北客属文化访问团一行53人,于’98新春之际来到闽西,与当地文化艺术团体同台歌舞,共襄客家文化事业。1997年2月,日本一桥大学著名经济学家、客家学者中川学先生,不远万里来闽西考察客家民系的形成、发展和演绎过程。法国远东大学客家学者劳格文先生更是深人闽西乡村街巷,对闽西保存完好的客家民俗情有独钟,支持杨彦杰先生组织编写了《汀州府的宗族社会与经济》、《闽西的城乡庙会与村落文化》等论著,为闽西客家文化的深人研究添砖加瓦。
闽西客家在国际舞台上日显活跃。1995年11月,闽西客家联谊会成立。在此基础上,1999年9月又成立了闽西旅外乡亲联谊总会。这些民间组织,热心沟通闽西与旅外乡亲特别是客属社团之间的感情。近年来,闽西客家联谊会代表团南下北上,广交朋友,扩大影响,在国际客家舞台上十分活跃。先后派代表出席了在梅州、新加坡、台湾、马来西亚举办的世界客属第12、13、14、巧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为扩大闽西客家在海内外的影响作出了努力。此外,龙岩市文教代表团、龙岩市新闻访问团、龙岩市农业访问团、闽西客家艺术团先后组团,访问了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香港、澳门、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客属团体,增进了客属之间的团结,使闽西客家不断走向世界。1996年在新加坡举办的世界客属第十三届恳亲大会主席团会议上,闽西取得了2000年世界客属第十六届恳亲大会的举办权,成为闽西向世界开放的重要里程碑。
世界关注闽西,客家关注闽西。对闽西客家文化作全面系统的研究呼之欲出,特别是作为承上启下的闽西近代客家历史,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大背景下的文化转型,及其对当今现实的历史昭示,成为摆在客家学研究者面前的迫切任务和当务之急。客家文化是一条生生不息的历史长河,在实际研究过程中,从我们所接触的资料看,对闽西客家文化的研究往往厚古而薄今,特别是对闽西近代客家的研究比较薄弱,对客家与闽西村落、社会、宗族、经济、科技、教育、宗教、信仰、艺术等方面的近代化进程的研究则更显单薄。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在世纪之交,把客家文化研究的视角对准闽西近代的时空,不但对促进闽西乃至客家地区的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和现代化进程,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创新闽西文化大业,对于促进祖国统一,增进闽西与世界各国的交流,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二节 闽西近代客家研究的回顾
对闽西近代客家社区的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多有篇什论及,但没有引起学术界的更多重视。真正对闽西近代各个专题抑或人物的研究则是在八十年代初发韧的。兹对近年来闽西客家学者的学术活动作一简单回顾。
一、建立研究机构,开展学术交流
1985年初,时任龙岩师范专科学校校长的李逢蕊,以闽西高校的一批科研人员为依托,从历史学、华侨史学和客家文化的视角对颇具争议的近代著名侨领、成功的华侨实业家、永定籍客家人胡文虎进行研究,并专门建立起第一个客家研究的学术机构“龙岩师专胡文虎研究室”,李逢蕊亲自担任研究室主任。通过研究,以大量事实推倒了一个时期以来强加给胡文虎的不实之词,为政府及有关部门后来为胡文虎先生正名,恢复其爱国侨领的历史地位提供了大量依据,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1987一1988年《龙岩师专学报》三次将胡文虎研究成果结集出版,其中李逢蕊的《胡文虎在抗日战争时期》成为评判胡文虎先生功过是非的扛鼎之作。1992年7月,李逢蕊、王东在广泛搜集胡文虎先生及其家族资料的基础上,写成并出版了《胡文虎评传》一书,成为闽西近代客家研究的可喜成果。1993年,龙岩师专副编审蒋国华、副教授王树彬合作出版了《胡文虎及其家族》一书,对胡文虎先生的历史功绩在史料方面作了更加详尽的补正。
几乎与开展胡文虎研究的同时,闽西一些学者就开始了客家问题的研究,1985年,卢建岩主编的《闽西风物志》由福建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并且吴福文、王增能、林善坷等在这一时期已相继发表了系列客家学研究论文。随后,在华东师大吴泽教授的直接指导、关怀下,李逢蕊提出对客家史和客家人开展专门研究的课题,建议华东师大史学所成立“客家人研究室”。1988年5月,客家人研究室成立(后更名为客家学研究中心),李逢蕊被聘为研究室主任和副研究员,龙岩师专张佑周、吴福文等被聘为助理研究员。其后,龙岩师专也成立了“客家学研究室”。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龙岩师专客家研究室终于为开创客家学研究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