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献研究

客家与澳门关系简述 创建日期:    字体显示:  

主要责任者:吴福文

主题和关键词:客家;澳门

出版者:北京燕山出版社

来源:客家探论

摘要:客家探论第112-116页

 

    客家与澳门关系简述
    在澳门回归前300天之际,闽西客家艺术团应澳门客属社团联合总会邀请,赴澳门进行为期5天的演出访问。共5场演出,观众达万余人次,其中在市政厅广场和佑汉公园的两场演出,都是进行了2个多小时节目完毕后观众仍不愿离去而要求继续表演。这种热闹而感人的演出场面,当地人士反映在澳门实属空前。
     闽西客家艺术团在澳门的演出取得如此成功,固然应得益于演员们精湛的表演和邀请者的精心组织,但同时与澳门观众对演出团体及其表演节目抱有特殊的情感也有很大关系,因为澳门与客家自古以来就有密切的联系。
    一、客家迁澳的历史轨迹
    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据文物考证,早在以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曾在澳门活动;见诸于文献记载,则至迟于公元前三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澳门就正式纳人中国版图而成为南海郡番禺县的一部分;1152年,南宋设香山县,澳门改属香山县所辖,但400年后便被葡萄牙人一直占据。不过,澳门真正出现华人定居村落则始于南宋末年。据史料所记,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元军攻陷宋朝都城临安(今杭州),宋室重臣张世杰、陈秀夫、文天祥等拥末帝赵是分别于水陆南下避难和勤王,几经周折来到南海,却因台风狂袭而临时驻扎于澳门,后来元军追至,经崖山激战,宋军大败,宋帝也溺海而崩,于是,一部分败散的南宋兵民就定居于澳门而成为当地最早的居民。以后经300年休养生息和流动,至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澳门人口已达5000人以上,成为当时颇具规模的一个华人社区。
    据史籍和众多客家族谱记载,元军攻陷临安后,文天祥等曾在赣南、闽西和粤东一带募兵勤王,而且当地客家子弟多有响应。其中特别是粤东梅县卓姓一族,共有800儿女随文天祥而去,并且经崖山海战后仅有一人返乡。清末大诗人黄遵宪所赋“男执干戈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崖山舟覆沙虫尽,重戴天来再破荒。”就是对客家人这一悲壮历史的追述。因此可以断定,在最早定居澳门的人氏中,必然间有一些客家的子民。相传今澳门幽仔岛的卓家村,就是当年卓氏族人开基之处。
    自明代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起,葡萄牙人先后以贿赂清朝地方官员和纳缴地界租金等手段得以在澳门留居。其后葡人为进一步扩张和供外国商人旅居而进行城市建设中,雇佣了许多闽粤劳工,而当时闽粤客家地区正值人口高峰,因生计所迫有不少客家子弟前往澳门。光绪《香山县志》卷十三所述:“过路环,即盐灶湾,今客民私采石处。”说的就是清代客家人在澳门开山取石以建设城市的情况;同书卷五又载:早在道光年间,这些采石者就“屯集至数千人。”由此可见,清朝时期客家人定居澳门已相当可观,并且为早期澳门建设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历史进人到20世纪,澳门又吸纳了共5万多华侨前来定居。这些华侨以来自客家人众多的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为主。因此,时至今日,在澳门约46万人口中,客家人占有10余万之众,成为促进澳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二、客家与澳门天后宫
1553年,葡萄牙人初临澳门,正好在距今有500多年的妈阁庙前海滨登陆。他们问当地人这是什么地方,人们指着那座寺庙回答:“妈阁。”于是,葡萄牙人就以葡文“MACAO",命名澳门并流传至今。
    妈阁(MACAO)就是妈祖庙,客家人和闽粤人又俗称之为天后宫。它不仅是西方对澳门的称呼,而且是澳门一道重要文化风景。如今在澳门共有天后宫8座,其中澳门半岛5座,即妈祖阁、莲峰庙、望厦天后宫、观音堂内天后宫与马交石后天后宫,另有幽仔岛市区和卓家村各1座,路环岛1座。这8座天后宫中,最引人注目者则是路环岛那座,这是因为它树有一尊高达19.99米的妈祖雕像,远目而视仍极显雄伟而庄严。据澳门基金会出版的《澳门妈祖文化研究》所引史料所记,路环天后宫“创建于康熙十六年……经乾隆十八年重建,道光廿二年扩建,同治一年重建,l963年重建。”可见其现在规模是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年所奠定。
    以福建莆田女子林默为原型的妈祖,原本是东南沿海渔民敬奉的海神,因其被赋有佑民除灾的无边法力,加上历史上客家有不少人出洋谋生,所以信奉妈祖在客家地区也极为盛行,并且凡林姓聚居地和主要江河沿岸都建有天后宫。澳门8座天后宫到底有几座客家人参与了建筑虽无详细史料可考,但至少路环岛那座的今日规模是由客家人奠定却是有据可查。《澳门妈祖文化研究》所引《葡占幽仔、路环碑铭匾汇编》录有路环天后宫内两处碑铭,一是镌刻:
        河清海晏永籍慈航普渡
        民安物阜恒沽圣德匡扶
          道光二十二年孟冬吉旦重修
                         绍官 善璋 任恭
          嘉应乐邑沐恩弟子谢任尚 明基 任德、全敬奉
                            任良 任让 成发
        另一是刻于庙内石柱:
          道光二十二年孟冬吉旦重
          嘉应乐邑沐恩弟子谢善 善球 善信敬奉
        由此可见,路环岛天后宫这一澳门重要的文化景观的建筑,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粤东嘉应州客家人的善举。
    三、孙中山与澳门的情缘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是客家人。据客家研究泰斗罗香林教授所著并由孙科作序的《国父家世源流考》记述,孙中山祖先于唐朝末年从河南陈留迁于赣南宁都,然后迁闽西长汀又迁广东紫金直至香山。孙中山即出生在香山县永宁乡大宇都(今中山市翠亨村)。这里距澳门仅37公里,孙中山的父亲就曾在澳门当过鞋匠。所以,孙中山先天注定与澳门有种特殊的缘份。
    孙中山的家乡是著名的侨乡,所以,孙中山从小就容易获得外界信息并憧憬着外部世界。13岁那年,他终于如愿以偿而随母亲经澳门登上“格兰诺曲”号英轮前往檀香山。因此,澳门是孙中山走向世界、认识世界的起点。
    在檀香山生活了4年后,孙中山返回故乡,然后分别求学于香港、广州等地,并于1887年进人香港西医书院进行5年的研读医学,以“最优异”的总成绩毕业后,于1892年秋应澳门镜湖医院邀请前往澳门行医,成为中国籍西医师在澳门开业第一人。由于医德很好,待人亲切,而且无论门诊或出诊,诊费一律由病人随意而付,加上医术精明并特别擅长外科手术和治疗肺病等,因而大得当地人们赞誉,在澳门行医“不满三月,声名鹊起”,“就诊者户限为穿”,以致一些当地人士自发于1893年在澳门创刊的《镜湖丛报》两次刊登《春满镜湖》,介绍孙中山在澳门行医的情况,而且其文告开篇首句即谓:“大国手孙逸仙先生,我华人而业西医者,性情和厚,学识精明,向从英美名师游,洞窥秘奥。”可是,由于声名日隆,孙中山受到原先在澳门行医的葡人妒忌和排挤。他们借口孙中山无葡国文凭不得为葡人行医,并通知各药房不能为其配方。于是,孙中山在澳门行医仅一年左右就被迫愤然离去。但他这段经历,表明了澳门是孙中山成名而为出众人物的第一站。
    早在香港学医期间,孙中山就经常在节假日和周末往来于广州、澳门等地,和有救国愿望的朋友一同研究学问,寻求救国真理。《孙中山全集》开卷首篇,即以效法西方改革社会、兴办农桑和学校等为主旨的《致郑藻如书》,就是于1890年在香港求学时发表在澳「议澳报》上。而据他早期最亲密的朋友、后来成为兴中会领导人之一的陈少白所著《兴中会革命史要》介绍,孙中山赴澳门开业时,曾在船上对他“讲到将来有机会的时候,预备怎样造反。”在澳门行医时,孙中山与澳门土生葡人飞南第合创了《镜海业报》,该报由孙中山任主笔,成为他表发政见的主要阵地。由此可见,澳门又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萌芽之所在。
    孙中山离开澳门后并没有放弃澳门,《镜海业报》由于飞南第受到孙中山的影响,在他离开澳门后经常刊登言论激烈的抨击清政府的“论说”,加上该报远销广东、香港、上海、厦门、北京以及吕宋、旧金山、葡萄牙、帝汉等地,对反清思想的传播起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后孙中山在日本组建中国同盟会,还派人到澳门联络同志和接收会员。所以,作为客家人的孙中山,一生与澳门有不解之缘,以致于后来澳门人民特在其澳门旧居建成孙中山纪念馆,以供后人了解孙中山在澳门不平凡的事迹。

    原刊阂西客家学研究会主办《客家纵横》1999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