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责任者:吴福文
主题和关键词:客家;日本
出版者:北京燕山出版社
来源:客家探论
摘要:客家探论第99-103页
客家与日本关系举述
“日本人不知怎的:对‘客家人’这个字眼很感兴趣。凡是用日文一提到它,他们均先睹为快,争看这些报章、杂志……”这是1992年9月在香港召开的“首届国际客家学研讨会”上,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钟清汉博士登上论坛的开篇发言。
的确,除东南亚一些华侨、华人较多的国家和地区,世界上很少有其他国家能跟日本一样,与客家有那么密切的关系并对客家抱以如此浓厚的兴趣了。这种现象根源于客家迁日历史的悠久和客家精神在异国他乡表现依然并获得大和民族的尊敬。
一、客家与日本的渊源
日本与客家的关系源远流长。虽然日本学界“传说徐福是客家人”未必科学,但客家人至迟于明末成规模地东渡扶桑却史籍可考。据日本客家学者考证:明朝末年,因满人入关,中国不少忠臣、义民流落日本从事商业、僧侣或讲学。当时,日本政府为便于对外国人的管理,特指定长崎港与中国人进行贸易,于是,中国沿海如上海、宁波、福州、泉州、厦门、漳州、梅州、广州等地人氏,纷纷前往日本从事饭馆、裁缝、理发及其他贸易。这些人中就有不少是客家人。
直至清朝,由于满清政府与日本互设使馆,中日两国往来人事增加,而派驻日本的首任公使(相当于现在的大使)何如璋和诗人外交官黄遵宪又均为粤东客家人,并且他们的使命与表现得到中日两国政府的重视,因而自此以后,广东、福建的客家人又陆续赴日寻求事业的发展。
清末辛亥革命前后,客家人流人日本与日俱增,仅横滨一地,由于之前有何如璋、黄遵宪来往此地,后来广东中山客家人孙中山又在那里先后成立横滨兴中会公会和中国同盟会,致使不少客家人纷纷向外追踪。日本客家研究者认为,辛亥建国时,旅横华侨6000余人中,大多是广东惠阳和宝安两县的客家人,以致当时横滨的客家人特成立了地缘兼乡缘组织—惠安公社,以联络和凝聚当地客家人的乡情,并求团结互助的目的。
二战时期,日本军兴,并发动了罪恶滔天的侵华战争,这时,日本的客家同胞基于民族大义,纷纷离日回国,因而客家人在日本急剧减少,仅横滨一地就降至千余。到战争结束,特别是日本经济复苏并腾飞之后,中日两国人事往来频繁,客家人移居日本又日渐增多。据日本客家总会统计,今日旅居日本并认同是客家人的约有5000余人,但如果将“梦里不知身是客”的华人、华侨和具有客家血统者计算在内,则不下万人。
在这约万人左右的客家人中,涌现了不少知名的人物。他们跻身活跃于日本的政、商、学等各个领域,其中又以商界和学界为多,并且有的还颇受日本同行的尊敬。如现任东京崇正公会会长和留日东京华侨会总理事等职的丘进福先生,他是日本全国36所静电机工业株式会社之一的社长,也是日本担任社长职务的唯一外国人;而在学界,据钟清汉《日本客家研究序说》介绍,有名望的就多达印余人,其中如二战前曾任杏林大学董事长的林鼎乾博士、现任亚细亚文化综合研究所常任理事刘胜利博士、东海大学教授刘得宪先生、东京国际大学教授徐永新先生、名古屋外国语大学教授魏永吉先生等等,都是极受日本学界和在日本的客家同胞尊敬的人物。
尤值一提的是,日本一些文化习俗还源于客家。以闽西客家对日本文化习俗的影响为例,如日本冲绳县的墓葬习俗即与闽西永定县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日本著名社会人类学家、东京都立大学教授渡边欣雄根据冲绳《象吉大通书》所绘“天圆地方坟”图中所注“此图福建汀州府永定县大平里黄龙寨前张丙琳”为主要依据,著文推断日本冲绳流行的“龟甲墓”即为清中至清末由闽西永定人氏将闽西客家传统的墓葬形式传往日本的结果。又如被誉为东洋医学麻醉术鼻祖,并且其家族后人至今仍供奉祖师黄会友神位的魏士哲(日本名高岭德明),其令人仰慕的成就与造化也得益于闽西上杭人氏。据日本《那坝市志家谱资料魏姓家谱四世士哲》记载:清初时期,琉球国(今日本冲绳县)王孙缺唇待治。时有缺唇的琉球国海员那岭在中国福州经中医外科治疗四日痊愈,而此医师正是“福建汀州上杭县住人黄会友者也。有祖传补唇奇方周旋四方,疗治缺唇。”此事备受琉球驻福州骤馆四贡使关注,于是派释馆总管魏士哲登门拜师,学成回国后奉召人宫治愈王孙缺唇,并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于三月蒙圣命,补唇疗治使课御医,从此补唇之医法国中广焉。”
二、日本与客家有关的组织
由于历史与生存环境等原因,客家人与其他一些民族和民系相比,普遍具有较强的念祖爱国和团结互助的观念,加上身处异国他乡,并且人数与当地人民相比占绝对弱势,因而在日本的客家同胞,成立了诸如客属总会一类以增进乡情、相互亲睦为目的的联谊性组织。另外,由于近代以来,客家民系屡有杰出而惊世的表现,其中如丘逢甲兄弟及日据台湾时当地客家民众英勇顽强的抗日保台义举和孙中山在日本的革命活动等等,还让日本人尝受或见识过,这对于具有崇尚勇武和敬仰强者的大和民族,不能不抱以关注和重视,甚至投人学术力量加以研究。因此,另一种与客家有关的组织—以客家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性组织又在日本应运而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如下三个:
1.人和会惠安公社。这是日本最早的有关客家组织。它成立于辛亥革命后不久的横滨。当时旅居横滨的6000余名华侨,受祖国辛亥革命胜利所激动和鼓舞,成立了旨在便于促进在日客家同胞亲睦和祖国亲人联系的人和会,会址在今横滨华侨市中区山下叮所104番地。由于在这些华侨中多为客家人,并且又以惠阳、宝安籍客家人为多,因而人和会中又有惠安公社的组织。可惜的是,1923年(日本大正二十年)9月1日,日本关东发生强烈地震,包括客家华侨在内人民死伤无数;随后二战又起,客家华侨纷纷离日回国,加上二战结束前横滨遭盟军大空袭,所以在人去楼毁之后,会务也无形中断,而且之后一直没有重建。至今这一组织留下的史迹,只有为当年遭地震伤亡的同胞所竖的震灾纪念碑,它存于今横滨中华义庄,令瞻仰者视之无不肃然起敬。
2.东京崇正公会。这是目前在日本影响最大,并兼有学术研究和经济协同等功能的客家联谊组织。它成立于1963年的东京。当时,住在东京的一些客家人为求增进同胞的乡谊和继承祖先优良传统文化,聚集了80余人在东京大饭店决定成立这一组织。1965年2月第一届会员大会召开,到会者110多人,以后会员逐年增加,至1992年已达850余人。他们每年都要举行一些活动,活动中要求大家讲客家话,而且还经常邀请祖籍国客家山歌名手前往演出,以求在乡音母语中唤起对故国家园的思念和追索客籍祖宗的渊源。值得一提的是,该组织还于1980年10月3日至7日,在日本东京的太平洋大饭店与大阪的宝家大饭店,成功地举办了世界客属第5次恳亲大会。当时到会的有来自世界各地33个客属团体共1200余位乡亲代表,宏大的场面和浓郁的乡情,令日本国人大为震惊,因而这一事件被日本各大报章和电视、电台详加报导。
3.亚细亚文化学会客家研究部。这是日本带官方性质,并且机构和学术力量都非常膨大的亚细亚文化综合研究所下设的一个客家学术组织。亚细亚文化综合研究所成立于1977年,在为纪念成立十五年之际,特成立亚细亚文化学会,下设20个研究部,其中即有客家研究部。该组织一方面大力宣传客家文化,如支援日本广播协会NHK于1991年5月27日七点半开始播送45分钟的《客家—其巨大的土楼》的电视专题,后又促成其于6月28日上午重播;另一方面又积极开展客家问题的研究,如其选书委员会出版的文集,第一集《中华思想与华侨》的第九章就为“中华民族中客家之地位与其文化特质”,对客家人历史表现与文化精神予以高度的赞扬。所以,这一客家研究组织对于向日本人民宣传和认识客家历史与文化,做出了积极而重要的贡献。
三、日本对客家的关注
客家是汉民族一支重要而独特的民系。他们自晋唐以来,由于战乱和饥荒等原因,从中原移江南,再迁闽粤赣边和南方各省,甚至有的还流落海外异国。长期的辗转迁徙和拓垦山区的磨练,加上离开中原前就接受过汉唐文化的洗礼,因而使客家人形成一种兼集了坚韧不拔、爱国恋乡、尊师重教和团结互助的性格。日本是一个具有崇尚英武和吸取外来优秀文化的民族,所以,对于客家精神和文化难免有所重视和关注。从竹越三郎的《台湾统治志》、共存出版社的《东亚共荣圈》等书有关文字和山口县造的《客家与中国革命》等论述可知,日本早在20世纪初就对客家问题具有相当的认识和介绍,并且这种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强烈。日本对客家的关注,可以说是一种社会普遍心态。这在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