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责任者:吴福文
主题和关键词:闽西;客家文化
出版者:北京燕山出版社
来源:客家探论
摘要:客家探论第158-162页
闽西客家文化事象举探
以往的客家研究者对于广东地区特别是嘉应州(今梅州市)客家人文事象的研究已做出了很大贡献,令人欣慰。可是,对其他客家地区人文事象的研究,还有待我们继续关注和努力。客家的概念和群体是历史上中原部分人民经过不断迁徙和流动所形成的,并且他们几乎流布于中国南方各省乃至世界各地,正所谓“无客不成埠”。因此,要全面而客观地研究客家,就不能忽视对定居于迁徙各段途中以及各条迁徙线终点的客家文化现象的研究。古语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种现象在居住于山区的客家社区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闽西纯客家县连城境内的方言多达三十几种语音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事例。①所以,要了解客家的全貌,就必须全方位地开展客家研究。在此,我们就一向被人忽视的客家聚集地之一—闽西的几种独特的客家人文事象作一粗略的探讨。我们相信,在粤东、赣南、闽西以及广西、四川、湖南乃至台湾、香港和世界各地的客家地区,还有不少以前客家研究者所未注意的文化事象,都是巫待加以研究的。但愿拙作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宁化石壁:客家迁徙的中转站与中原移民所以成为客家的里程碑
宁化旧为汀州八属之一,今归三明市所辖。尽管它仅为区区一县之地,但它在客家迁徙史上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是该县的石壁村(又名石壁寨、石壁洞、石壁下等等),更是客家人称道和记铭之所在。这是因为,客家人从中原迁徙于中国南方乃至世界各地,几乎都经过了宁化及其石壁。
1、梅县《丘氏族谱传序》:
河南丘氏,先世自东晋五胡云扰,渡江而南,入闽南而汀之宁化石壁。①
2.梅县《邓氏族谱东汉源流序》:
永嘉末年,后赵石勒作乱,伊时有号伯通,叔彼公,友爱感天,全一家命脉,救一方生命,即宁化石壁乡是矣。②
3.嘉应《刘氏族谱》:
一百二十一世祖讳祥公,姚张氏。唐末嘻宗乾符间黄巢作乱,携子及孙,避居福建汀州府宁化石壁洞。③
4.兴宁《廖氏族谱》:
唐时我祖由江西零都,避乱,迁汀州宁化石壁寨。④
5.梅县《陈氏族谱》:
到了宋末,传至九十世万顷,迁居福建宁化石壁。⑤
6.梅县《庐江何氏族谱源流序》、《程乡松源谱序》:
我祖大郎公,原直属南京……自修公郡庐江,三十七传至大郎,生于唐末昭宗四年壬子岁三月十九日辰时。至后梁开平元年入学,五年中进士,贞明七年岁辛巳选授福建汀州府宁化县尹。公遂居宁化石壁村。次年公余之暇,从宁化石壁至广东潮州以及梅县。⑥
7.梅县《曾氏族谱》:
洪立十五传孙纤悖,半巷仓舌辱午,由南丰迁福建宁华万壁,生子仲辉。辉子仲孙,因宋元兵扰,由宁化迁广东长乐县。⑦
8.罗香林《客家源流考》:
在宋元初,而其迁入地又皆在今日广东省内者,尚有巫氏、何氏、张氏、温氏、吴氏、罗氏、黄氏、廖氏,且皆出于福建宁化长汀上杭等地,而术呼自宁华万掌李半考为孝。而丘荷公(复)先生等所纂福建上杭县志卷八氏族志,所载上杭自宁华万掌村所迁至的,汐巷术争…其迁至年代,亦多在宁朝。
从以上所举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客家迁徙经宁化及其石壁至少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第一,迁徙时间主要是在晋末(如1、2)、唐末(如3、4)和宋末(如5、8)等。第二,迁徙的动因主要是战乱,如l、2为避"五胡乱华"或"八王争雄",3、4为避黄巢起义,5、8为避元人人主。这两点,均吻合于罗香林先生所说的客家五次迁徙中的第一、二、三次迁徙内容。但是,第三方面的内容,即如6、7所说客家人在安定时期也有迁徙宁化石避,并且住不长时间就从中外迁,这是一般客家研究者没有论及的。何其如此?我们后面会涉及。更耐人寻味并且也为客家研究者所忽视的是,在一般看来,客家人从中原而江西再人宁化,都是为了进人闽西、广东并由此再往别地迁徙,赣北等地的客家就无须"走过头"进人宁化了。但是,事实上恰恰不这么简单。在罗香林先生《客家源流考》所载"客家迁徙路线图"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客家五次大迁徙中只有第二次有一部分呢客家先民直接有赣北迁往赣州一带,而且有相当部分仍然由此又经宁化人闽而粤,甚至以后又回迁赣南。这点,在江西客家族谱中也有记载,如江西《罗氏大成谱》:
迨下唐嘻宗之末,黄巢作乱,我祖仪贞公,致仕隐吉,因家吉丰。长子景新,徙赣州府宁都州,历数十年,又迁闽省汀州宁化县石壁村。
又如《客家史料汇编》所载江西王氏支系:
廿一世千二郎,讳均用,任福建宁州学正,住宁化石壁寨。
如此等等,说明赣南客家有不少由江西人宁化石壁而又回迁的。此外,也非常重要而有趣的是:凡从浙南、赣北人闽西、闽北的中原移民成为客家,也大多流居宁化甚至石壁。或者说凡流居宁化及其石壁而从浙南、赣北人闽西、闽北的中原移民,多变成为客家。如梅县《沈氏族谱》:
一世廷辅,南宋高宗时随父入闽……宋南渡后居福建省建阳号,生子八:椿揪……二世椿,移居宁水县贵溪。①
平远《姚氏族谱》:
始祖念一,字景清,宋末由闽莆徒宁化。②
《黄氏族谱》:
九十八世黄裳,生子三:果、敬、敏。由兴州迁居邵武和平县一百二十世化,生子五……住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化登宋第十九名进士。③
以上这些方方面面、林林总总的事例,共同说明了一个问题:宁化及其石壁是客家迁徙的中转站。或者换句话说,凡是客家人,其先世几乎都有人流居宁化甚至石壁。
为什么历史上客家迁徙大多数要经过宁化石壁呢?我们认为这主要有如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从地理环境来说,宁化与江西于都、瑞金、石城和福建长汀、明溪等地相接,四周是祟山峻岭、荒山野林,特别是西北边境有高峻的东北—西南走向的武夷山脉作为屏障,防阻着大规模的北方南来的兵祸之乱,而其由江西人闽处又恰恰有一条较为平坦的狭长地带作为通道。这不仅为南迁的中原移民提供了迁徙的方便,而且居于其中也相对安全,不失为逃难者理想的“世外桃园”。因此,中原南迁移民都乐于在此避难和喘息,就是安定时期而忧畏动乱的人也愿意选择此地以保平安。前面所举6、7事例就极可能
与此有关。
其次,从交通状况来看,当地河流源头众多,如经江西南丰和抚州而人都阳湖的抚河,与经闽中明溪、三明而人闽江的沙溪,其源头都在宁化;江西赣江东源贡水和经闽西长汀、上杭、永定而人广东大埔成为韩江的汀江,其源头则在与与宁化毗邻的长汀;而广东东江之源则在宁化附近的江西贡水之南……因此,进人其地的中原移民不仅南迁闽西、广东极为方便,而且东迁闽中、闽北和北迁江西南部也不困难。前面所述经宁化迁江西的客家人,就极可能有一部分是从中原到此得到喘息之后,沿抚河或贡水回迁的。
以上我们谈论了宁化石壁作为客家迁徙的中转站的事实与原因,由此不难看出它在客家史上所占的重要地位。可以说,研究客家史理应注意宁化石壁。它能够成为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很好解决而大家又函待了解的客家界定的重要参考依据。也就是说,中原移民在历史上几大迁徙的大背景中,凡流居过宁化石壁的一般都成为客家人及其后裔。这种认识,我们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说明:
第一,从氏族迁移史来看,如前所述,目前可确定为客家人的各氏族谱都提到祖先曾流居宁化及其石壁,这说明他们的宗族观念中对于宁化石壁有一种潜意识的认同和兴趣。而居住在纯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