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献研究

闽西与闽台客家关系 创建日期:    字体显示:  

主要责任者:吴福文

主题和关键词:闽西;闽台;客家

出版者:北京燕山出版社

来源:客家探论

摘要:客家探论第117-121页

 

    闽西与闽台客家关系
    闽西是一区位的名称。从人文地理学角度观照,闽西的区域包括古代八闽最西端的州郡-汀州和现在福建最西边的地市-龙岩,具体地说,就是长汀、宁化、上杭、武平、连城、永定、清流、明溪八县和新罗区与漳平市的总和。这里是福建客家人聚居并最多的地区,但福建的客家人还有散居于与闽西相邻的漳州市南靖的梅林、书洋,平和的九峰、芦溪,以及诏安的官破、太平等乡镇。全省客家人约400万,与台湾客家人总数大致相当。
    闽西与台湾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认识。因为从表象上看,台湾民众以闽南人为主,而台湾客家又以粤籍为多,所以,在人们通常印象中,闽西与台湾的关系似乎并不显得突出。但是,如果以寻根问祖并结合闽台客家关系来审视,闽西与台湾的关系却远远超出世人的成见。
    一、闽西与台湾姓氏的宗亲渊源关系
    台湾有不少姓氏或其成员与闽西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在这些姓氏或其组成人员中,尽管只有部分由闽西直接迁台,但其他的祖先都曾徙居过闽西,其中特别是绝大部分原籍为粤东和部分原籍在闽南的人氏,他们的祖先都曾是闽西的主人,甚至有的至今还与今日闽西相关姓氏共奉一个始祖,所以,闽西有他们斩不断的根和梦萦的魂。
    一、闽西迁台的主要姓氏成员
    台湾闽西籍人口约70万。①这部分人中,究竟有多少个姓氏,难以统计。1950年,台湾省各姓渊源研究学会编印出版了一本《台湾区百大姓源流简介》(以下简称《简介》)。其中所列100个姓氏,幢、锤两姓资料同一,金、陆、倪、夏、童等5姓则因“资料未详”或“文献不详”而未注明其去台原籍,所以,真正有“源流”者实为叭姓。在这94个姓氏中,有明清时期由闽西直接迁台的主要姓氏27个,即:林、黄、张、李、吴、刘、谢、曾、徐、苏、吕、江、高、钟(即瞳、锤)、游、胡、沈、余、卢、魏、范、温、冯、石、邹、巫、阮,占94姓的28.7%。毫无疑问,《简介》所记姓氏的原籍是以其人口在该姓氏中有一定数量为依据,不然,书中将载明台湾有更多的姓氏有原籍为闽西的成员。如据闽西练、饶、詹、翁等姓族谱记载,这些姓氏在明清时期就有人迁台而成为台湾相应姓氏的成员,而它们在《简介》中都未加以注明。所以,如果有条件全面深人地普查和统计,有闽西籍成员的台湾姓氏必定远远超出27个。
    然而,更值得重视的是,据《简介》统计,在这些有闽西籍人的27个姓氏中,江、钟、游、胡、邹、巫等6姓的闽西籍人数,在台湾为福建各地迁台相关姓氏人数之首。也就是说,在今日台湾的这6个姓氏中,闽西籍人口占了相当的比例。
    除与早期迁台的闽粤人氏一样喜将自己开发的地方冠以故里的地名之外,闽西各姓迁台人氏还有将自己开辟的地方和创造的事物附上自己姓氏符号的特点。如台湾的新竹、台中、南投、云林、嘉义、花莲、台南等地都有吴膺里或吴膺巷,据考为南宋末年开基并段葬于龙岩小池的吴承顺裔孙渡台留迹于当地后所取的名称;①又如长汀籍翁氏在新竹有一个可灌田四百余甲(每甲相当宁十一亩多)的渠圳,业户把它命名为“翁膺圳”。②这种文化现象,说明早期渡台的闽西籍人氏具有慎终追远、眷恋祖先和故里的情结,同时也为后人认识闽西与台湾密切的宗亲渊源关系提供了又一方面的重要的依据。
    二、台湾粤籍客家与闽西的渊源
    广东是客家人最多的省份。台湾客家也以原籍广东为主,其中原籍为古嘉应州的客家人,即占了台湾客家人总数的二分之一。③所以,人们谈起台湾客家的来源,往往都会联想到粤东。然而,广东特别是粤东的客家,绝大多数与闽西有宗亲渊源关系,他们的祖先在人粤以前,基本都有徙居闽西的历史,正如英国教士良贝尔于1912年所著《客家源流与迁移》中所说:“岭东之客家,十有八九皆称其祖先来自福建宁化县的石壁村。”另外,梅州客家联谊会和梅州市方志办曾参照摘录近50种梅州姓氏族谱及有关史料,编印一本《客家姓氏渊源》(第一集)。该书汇集或整理了梅州34个姓氏渊源史料、其中表明至少有刁、王、丘、伍、李、何、沈、吴、林、范、姚、徐、黄、陈、张、郭、曾、汤、杨、刘、邓、黎、卢、钟、缪、谢、魏、罗、肖、蓝等30个姓氏的祖先曾徙居过闽西,并且这些姓氏几乎都把由闽西迁粤的那代祖先奉为开基始祖。如丘氏,其所录《梅县丘氏族谱传序》载:
    “河南丘氏,先世自东晋五胡云扰,渡江而南,入闽南而汀(州)之宁化石壁。追丘氏祖三五郎,由宁(化)迁居上杭太拔城前,段后葬于上杭县黄岩屏风镇,有子十人,三、六、八郎早逝,惟七人盛传。七人中,伯七郎生三子,名继龙、从龙、梦龙。
    继龙生三子,名惟成、惟福、惟禄。惟成即南坑之祖,惟福即程乡(今梅县)之祖;惟禄即林塘之祖。”
    再如林氏,《渊源》录《蕉岭林姓族谱》记载:
   “入闽二十二世林显荣,字清香,居汀州府清流县石壁村林家城(清光绪时改为石壁塘李家庄)……南宋末年避乱,居大埔县大麻,为大埔开基祖。明中叶,其七世孙隐史公始迁蕉岭南山下。”
    又如张氏,其《兴宁张氏族谱》所附“清河都神冈社张氏族谱序”云:
   “按我开基祖考小八郎公,她彭氏,原籍福建汀州宁化县,中琴堡居焉。宋末阳季之秋,广寇作乱,惠潮嘉之民,十无一、二,田无业主,宅无人居,我祖十九郎公,姚陈氏,生八子,由兄弟八人俱至广东分别各住。小八郎公即入居潮州府之古梅州,今为程乡县怀仁乡石窟都神冈社。”
    更有甚者,这些姓氏或其支脉还与今闽西相关姓氏共奉当年最初人闽的祖先为始祖或一世。如沈氏,据《梅县沈氏族谱》载:
    “一世廷辅,南宋高祖宗时随父入闽,住汀州府。”至六世万三郎、万四郎、万五郎后,分别移居大埔、梅县、平远等地。
    再如范氏,据《大埔范姓族谱》载:
    “一世坤,字详,官任龙图阁大学士。唐嘻宗元年,因乱,家口十八人居浙江杭州钱塘,后移南剑州沙县盂阑峡,再徙福建汀州宁化黄竹通开基。”至九世滋丈千二郎,居上杭,生 十子,名伯一郎依至伯十郎。其中十世伯四郎裔孙迁广东嘉应州;伯五郎居程乡松口牛角塘;伯九郎居广东程乡;伯十郎迁潮府海阳县,生大一郎移居大埔长治堂坪。
    因此,广东特别是粤东客家在宗亲渊源方面,与闽西有着不可分割和一脉相承的关系。其中闽西为源
    三、台湾闽南人与闽西的关系
    如果说闽西与台湾粤籍客家的关系因为同祖同源,并且两者同属于一个语系而易被人重视和认识的话,那么,闽西与台湾闽南人的关系却相对不引人注目,因为两者不仅不同一个民系,而且在台湾史上每逢“闽人,’(主要指闽南人)和“粤人”(主要指广东客家)发生纠纷甚至导致“械斗”时,闽西籍人基本都同情并接近“粤人”。所以,从表象上看,两者之间在文化上存在明显的差异。然而,如果追本溯源,不少闽南姓氏的组成人员也与粤籍客家一样,其祖先都曾徙居过闽西,甚至有的还与闽西相关姓氏成员有密切的宗亲渊源。
    绝大部分闽南人甚至有的学者根据野史方志的记述而形成这样一种共识:闽南姓氏是由唐代陈政、陈元光父子征戍漳州时的随从官佐士卒,以及五代王绪与王潮、王审知兄弟人闽经营时所率河南光、寿二州移民所传。这种认识,如果仅从闽南姓氏的数量形式而言大体不错,但若认为每个闽南姓氏的组成人员都是唐和五代陈、王部属的后裔,则与事实不大相符。实际上,闽南各姓氏成员除由先于客家先民人闽者或自成一体人闽的唐和五代陈、王部属所传外,还有相当部分是由与客家姓氏一起自赣南人闽的姓氏所传。这部分闽南先民自中原南迁,直至迁徙到赣南和闽西的宁化、长汀、龙岩或上杭(明成化后还包括永定)还与闽西人同祖同源。在此,我们且不论诸如张、简、肖等生活在与闽西相邻并操福佬和客家双语的闽南主要姓氏的许多成员,其本身至今就还未完全脱胎换骨成闽南人,就是那些标榜为陈元光所属后裔的姓氏,其成员也不少与闽西有密切的宗亲渊源。如陈氏,据漳州平和芦溪《陈氏族谱》载:
    “许家高阳县,薛家河东县诸子孙并是亲生骨肉不得为婚……陈崇公兄弟五人又望转汀州宁化县住,陈公在地名后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