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责任者:吴福文
主题和关键词:唐末;北宋;客家;经济;人文
出版者:北京燕山出版社
来源:客家探论
摘要:客家探论第80-84页
唐末至北宋闽粤赣边经济社会与人文
唐末至北宋时期,闽粤赣边客家基本住地一方面由于北方移民的大量迁人及其长时间的繁衍生息,使得人口大幅度充实与增加;①另一方面则因五代之际南方割据的各个区域相对比较安定和重视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在北宋年间,尽管这个朝代有这样那样的不少劣政,但这些对于偏远的南方山区而言,影响总还是比较微弱,并且不可否认的是,比起五代十国,北宋的政治与经济政策都更有益于社会的进步,如取消了五代诸国的一些苛捐杂税,按人丁抽税的租庸调改为土地抽税的两税法等等。更重要的是,北宋还有二百余年的统一历史,这不仅为宋王朝重视并加强对闽赣边的统治和管理提供了条件,也为北方移民在此间开发并培植中原 文明给予了时间的保证。因此,在这一历史时期,闽粤赣边无论在政治、经济及其他相关的各种社会事象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和发展.从而使这片土地成为汉民族一方崭新和充满希望的热土。
一、经济的开发与进步
北方移民的大量滞留及其居民的不断繁衍,必然导致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特别是其移民所携带而来的是中原和江南等地先进的生产技术,所以更使得闽粤赣边在唐末至北宋时期生产和经济都得到空前而迅猛的发展。
一、农业的进步
闽粤赣边早在唐末以前还是“林炯邃密”的荒野之地。这种状况特别在闽西和粤东尤以为甚,到处是猛兽出没、“瘴昏”“恶溪”的景象。①然而,唐末以来特别在北宋,这种局面大为改观。以闽西为例,曾于宣和元年至二年(In乡一1120年)贬任武平县令的李纲,便这样称赞他所处过的闽西北山区:“今闽中深山穷谷,人迹所不到,往往有民居。田园水竹,鸡犬之音相闻。礼裕淳古,虽斑白未尝识官府者,此与桃源何异?’,②这除了说明北宋末年包括闽西在内的山区多有人居住外,也不难让人得知当时闽西一带连偏远之极的山区都已有人在开辟“田园水竹”而安居乐业。《古今图书集成艺术曲农部》更称当时闽北、西、南一线山区多梯田,“田尽而地,地尽而山,虽土浅水寒,山岚蔽日,而人力所致,雨露所养,无不少获。”而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则以诗称赞陈轩(元丰六年知汀州):“平生所闻陈汀州,蝗不人境屡丰收”。③由此可见,北宋时期客家地区的耕地已得到很大的拓展,收获也十分喜人。
正是由于这样荒山野地被积极的拓垦与种植,因而水利建设也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筑坝引水灌溉,如宁化“其在县东百二十里,居民障溪以成,自宋迄今为利者,日大破。’,④更典型的是长汀的定光破,该阪位于长汀县东郊十里铺,以拦汀江筑堰灌溉附近大片旱地,设计者为北宋末年定光禅师。⑤它的建筑非常奇特,不筑于山峡河谷,而是选择山口河床宽阔的水流较缓处;破坝也不是平直横江而过,而是采用三角捺刀形状,刀形尖刃处为溢水渠道和涵洞;破坝分三道溢流口以减轻承受水流的正面冲力,虽历经汀江千年洪流,但至今仍安然无损地造福于当地农人,充分体现了北宋客家先辈的聪明与智慧。
二、采冶的兴盛
唐末以前,闽粤赣边的金属开采,仅限于几个建置较早的州县几处,到了北宋,则大多郡县都有金属开采和冶炼,并且品种多样、采场众多,还设立了不少有关管理机构。据《元丰九域志》记载,当时闽粤赣边各片区采冶状况为:
赣南:赣县有一银场,虔化有一铅场,零都有一银场和一锡场,瑞金有银场和铜场,南康有一锡场,上犹有一铁务。
闽西:长汀有一银场二银务一铁务,宁化有四银场,上杭有一金场。
粤东:程乡有一银场一铅场和一铁场,兴宁有一银场,海阳之松口、三河口有二监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据《文献通考》、《宋会要稿食货》及《宋书食货志》等书记载,闽西所产金、银、铜、铅、铁五项金属,在整个福建路都名列前茅,并且金的采冶在福建唯汀州才有,产量占全国的5.22%。全国产量是1以8两,闽西53两。①又值一书的是,当时汀州还出了一位以冶炼金银术而受真宗皇帝宠爱的奇人—王捷。据《梦溪笔谈》卷二十记载,王捷炼金的主要原料是“铁”,真可谓“点铁成金”。这种炼金术与当时汀州的采炼金银业的兴盛及其技术的先进,无疑有必然的关系。
此外,据《宋会要稿食货铜坑》记载:闽西上杭有胆水浸铜的炼铜方法,其金山(今紫金山)有上、中、下三池胆水。这是一种含硫酸铜的矿泉,其浸铜方法是把生铁薄片置于胆水槽内排成鱼鳞状,几天后铁化为硫酸铁溶液,铜便沉淀下来,如赤煤一样粘在铁片表面,然后捞出铁片刮下赤煤并将它锻炼三次,使成为赤铜。这样取铜又叫淋铜法。①由此可见,闽粤赣边在北宋时已经有相当高的采冶技术。
三、手工业的发展
唐末至北宋时期闽粤赣边客家人的手工业主要有如下几类:
1、陶瓷
从大量出土文物可知,闽粤赣边早在远古时期当地古山越人就已掌握了陶瓷制作方法,但那些陶器都是原始而粗糙的食用器具,真正比较精美先进的制作加工,还是在中原人民不断人迁之后。据大量出土文物和文献资料以及目前陶瓷生产研究表明:闽粤赣边真正意义上的陶瓷生产主要发韧于唐而盛于宋及之后,并且三个片区都有工艺精美而著名的生产。
赣南:最著名的是赣县七里镇古窑瓷器,当地至少发现有唐宋元瓷窑遗址十余处。它在古代与江西境内的景德镇和吉州古窑齐名,被誉为江西的三大瓷器生产地。此外,宁都县黄坡乡山堂窑也别具一格。其窑岭由四个长条型堆积组成,平面作“山”字形排列。从1979年6月发现的各式出土的宋元时期白瓷碗、盘、钵、罐等瓷具及粗大的大石擂罐、垫饼、转轮釉皿等窑具,可看出其产品的胎质、色泽、技艺都可与著名的景德镇湖田窑瓷相媲美。②
闽西:比较突出的是今长汀境内近年发现的县城西门窑上和南山村北约一公里处的碗片山。据有关专家鉴定都是宋代瓷窑遗址,其中碗片山的两座“龙窑”,遗址长63米、宽5.7米,窑壁均为厚砖砌成。当时采用的主要是叠烧、径钵仰烧和支圈迭烧法。产品有碗、罐、盘、杯、壶、盏等,还有瓷器中珍贵的黑釉兔毫盏。这些瓷器的釉色以黑釉、青白釉为主,兼有白中泛黄和酱釉色,色泽均匀、湿润而光亮。这说明闽西在宋代的烧瓷技术已达到相当先进的水平。①
粤东:最典型为至今仍享誉岭南的大埔陶瓷。据民国《大埔县志地理志》记载,当地历史上有二十九个村办了窑厂;而据今地名考查,当地有二十六个村落以“陶”、“窑”、“碗”字作地名,可见其历史上陶瓷制造之盛。然而,大埔的陶瓷生产也是兴于宋代。从出土陶器可知当时大埔生产的有软陶和云雷纹等硬陶,还有夹沙陶、变形云雷纹陶。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三次重点调查和考证,当地高阪镇的匠窑溪、青碗窑和三河镇的余里窑等窑形、匣体及出土瓷器,其胎质、器形、装饰等方面的时代特征,与广州市西村 皇岗北宋窑址和唐宋的越、磁、耀、刑、临、汝等产品有相同的风格,其中出土的青瓷,其釉色、器型、刻划花纹等,则可与我国传统的宋代龙泉青瓷相媲美。②
2.造纸
宋人苏易简《纸谱》载,各地造纸,“蜀人以麻,闽人以嫩竹,北人以桑皮,刻溪以藤,海人以苔,浙人以麦献稻秆,吴人以茧,楚人以褚。”在此,客家人聚居的闽粤赣边各片区所在的省域提到了福建。事实上,这些“以嫩竹造纸”的闽人就包括了闽西。这是因为闽西自古以来就是福建盛产竹子的主要地区。据((长汀纸史》介绍,宋代福建竹子出产丰盛的县多达二三十个,其中闽西的汀州所领八县及今属龙岩地区所辖的龙岩、漳平都在其列,即闽西各县都盛产竹子。③这种状况至今仍未改变。它为发展造纸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正因为如此,宋临汀郡守胡太初在其修《临汀志》“土产货之属”中才有纸的记载。
据有关调查和研究成果表明,“肇始于唐宋”的汀州造纸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