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责任者:吴福文
主题和关键词:中国;客家;历史
出版者:北京燕山出版社
来源:客家探论
摘要:客家探论第29-33页
中国客家的历史舞台
任何民族或民系都有其一定的生存与活动的空间—历史舞台,而且,他们在历史上所进行的各种表演都要受这个空间条件的支配和影响。客家民系的历史舞台就是客家研究者所谓的客家人的分布区域。
关于客家民系的历史舞台或分布区域,前人作过不少认真的调查和介绍,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现得越来越广。就中国的情况而言,传统所谓的纯客家县市与非纯客家县市,罗香林先生在1933年出版的《客家研究导论》统计为七省、区127县,1950年发表的《客家源流考》统计为九省、区184县;陈运栋先生在七十年代出版的《客家人》则统计为十五省、区224县市……但是,由于客家人分布太为广泛和分散,以个人时间精力和有限的财经供给,是很难完全而准确地普查的;另外,行政区划与名称在近半个世纪以来又改变了不少。因此,在今天看来,以往这方面的成果存在着不少为严重的错误或缺陷,如中原曾认为是客家县市的地区,据广东梅州客家历史文化考察团《赴中原、闽赣、粤海地区调查考察》材料表明,就根本没有发现客家的群落;而据闽西客家学研究会《福建客家分布情况调查》显示,罗香林先生等前辈认为的客家县南平,也没有发现客家居民村落,以为非纯客家县的连城却是地道的纯客家县,而只字未提的漳平却至少有六个乡、镇中的八个自然村居住着客家人。又如广东的赤溪县在1951年已被合并于台山县;闽西的归化县在民国二十二年就更名为明溪县。这些等等,若因旧说以研究有关客家问题是难免出差错的。因此,在此我们综合近十年左右学术界掀起客家学研究热潮以来,各地有关机构和个体研究者所作的这方面最新成果,以现行行政区划的名称,对中国境内的客家人分布情况进行一番新的介绍。其中所谓的纯客家县市,是指居民完全或基本由客家人组成的县市,非纯客家县市则指居民有部分但至少有一个自然村完全居住着客家人的县市。另外,地级以上的市的范围是指市区。而资料依据包括如下三类:
一、已经发表或出版的著述。其中主要有:
1.崔荣昌:《从四川客家方言谈起》,《龙门阵》1984年第六期;
2.杨焕典等:《广西的汉语方言》,《方言》1985年第三期;
3.颜森:《江西方言的分布》,《方言》1986年第一期;
4.鲍厚星等:《湖南方言的分布》,《方言》1986年第四期;
5.《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落988年版;
6.陈运栋:《台湾客家人》,协和关系机构台原出版社1989年版;
7.张卫东等:《论客家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客家研究》(第一集),同济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8.饶秉才:《客家方言的分布和主要特点》,《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89年第三期;
9.《龙岩地区志》“方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待版。
二、有关客家研究机构及团体调查的原始材料。其中主要有:
1.赣南师院客家研究所《赣南客家分布调查》;
2. 闽西客家学研究会《福建省客家分布调查》;
3. 广东梅州客家历史文化考察团《赴中原、闽赣、粤海地区调查考察》。
三、笔者个人对闽粤赣边区各地的调查采访。
据此,我们所得出的中国客家人的分布情况呈如下表现:
(一)江西。纯客家县市有:赣县、南康、信丰、上犹、大余、崇义、安远、龙南、全南、定南、宁都、于都、兴国、瑞金、会昌、寻乌、石城和铜鼓等18个;非纯客家县市有:赣州、广昌、永丰、吉安、吉水、奉和、万安、遂川、井岗山、宁冈、永新、万载、宜丰、奉新、靖安、修水、武宁、萍乡、横峰、鹜源等21个。其中除铜鼓县位于赣西北,横峰与鹜源两县位于赣东北外,其余客家县市都集中在与福建、广东相邻的赣南及与湖南交界的赣西南。
(二)福建。纯客家县市有:长汀、宁化、清流、明溪、连城、上杭、武平、永定等8个;非纯客家县市有:崇安、光泽、邵武、顺昌、建宁、泰宁、将乐、沙县、漳平、龙岩、南靖、平和、诏安等13个。它们都分布在与广东交界的西南和与江西毗邻的西北。
(三)广东。广东客家几乎遍布全省,但以粤东和粤北最为聚集。其中纯客家县市有:梅州、梅县、大埔、蕉岭、平远、兴宁、五华、紫金、龙川、和平、连平、翁源、始兴、仁化、英德等巧个;非纯客家县市有:韶关、曲江、乳源、南雄、新丰、河源、丰顺、博罗、连南、乐昌、惠州、惠阳、惠东、饶平、潮州、汕头、揭阳、揭西、潮阳、惠来、普宁、陆丰、陆河、海丰、龙门、深圳、宝安、佛冈、清远、从化、花县、南海、增城、广州、东莞、中山、珠海、斗门、新会、连山、阳山、广宁、三水、高安、云浮、高明、新兴、鹤山、开平、台山、郁南、封开、罗定、阳春、阳江、信宜、高州、茂名、廉江、四会、化州、遂溪、海康、徐闻、电白等65个。
(四)广西。广西没有纯客家县市,但非纯客家县市仅次于广东,有合浦、防城、钦州、博白、浦北、陆川、灵山、宁明、崇左、扶绥、琶宁、玉林、横县、北流、容县、武鸣、贵港、宾阳、藤县、桂平、平南、 武宣、马山、苍梧、梧州、来宾、象州、全秀、柳州、柳江、绍平、蒙山、鹿寨、宜山、贺县、钟山、柳城、环江、河池、荔蒲、平乐、阳朔、罗城、融水、融安、三江、凤山等47个。它们分布在与广东交界的中东部。
(五)四川。四川也没有纯客家县市,但非纯客家县市实际比以往客家问题研究者所说的要多得多,有通江、达县、巴中、仪陇、广安、巴县、陪陵、重庆、合江、合川、沪县、沪州、内江、富顺、隆昌、威远、资中、安岳、仁寿、简阳、成都、新津、双流、新都、温江、金堂、广汉、彭县、什郁、西昌、会理等32个,主要分布在川东和川中。(六)贵州。贵州没有纯客家县市,有遵义、榕江两个非纯客家县市。
(七)湖南。湖南也没有纯客家县市,非纯客家县市有:临湘、平江、浏阳、酸陵、茶陵、枚县、安仁、常宁、来阳、都县、永兴、桂东、汝城、江永、江华、郴县、宜章等17个,分布在与江西交界的东部和与广东相连的东南部。
(八)海南。海南没有纯客家县市,非纯客家县市有:澹县、澄迈、定安、临高、琼海、文昌、万宁、三亚等8个,主要分布在省境中北部。
(九)台湾。台湾也无纯客家县市,非纯客家县市有:桃园、新竹、苗栗、南投、台中、屏东、嘉义、高雄、彰化、花莲、云林、台东、台北等13个,主要分布在台湾的山地。
(十)香港与澳门。香港与澳门的客家杂居所在各处,并且占所当地居民相当的比重。我们姑且视同两个非纯客家县市。就在以上这种广阔的空间,大约生存着五千万的客家人。他们及其祖先在这里表演了客家民系一幕幕的历史活动,和一个个惊心动魄的人间传奇。
然而,分布在这样广阔的客家住地,却有一个基本而中心的区域,这就是专家们公认的赣东南、闽西南和粤东北一带,也即人们惯称的“闽粤赣边区”。它包括了古代汀州、赣州、南安军和嘉应州又名梅州的全部,以及韶、潮诸州的一部。在这片三省相连的地区,几乎集中了全部的纯客家县市,现在总人口达二千万以上。客家先民南迁客家地区,最早就迁达这里,并且客家民系的孕育、形成以及形成之后的外迁和许多重要历史活动,都在这里发生和表演。它象一颗硕大的恒星,附近周围密密麻麻和远处各地星星点点的客家岛,则犹如围绕恒星运转和烘托的行星与卫星。
根据这种最新调查成果所表明的客家分布,中国境内客家区域的地理方位,大致在东经一百零二度至一百二十二度,北纬十八度至三十二度之间,而其中又集中在以台湾花莲、海南三亚和四川什郁为支点的三角范围内。这个框连了几乎包括国内全部客家住地的十一个省、自治区等地区的大三角,南岭山脉遍布其域,因而地形错综复杂;而南国各大江河又多发源并流经其中,所以河流交错纵横。因此,这里是典型的丘陵山地,是名符其实的山区。这种自然环境的特点,在集中了纯客家县市的闽粤赣边区又表现得更为突出。当地不仅盘亘了众多绵长而拥有不少海拨上千米山峰的山脉,如著名的博平岭、松毛岭、罗霄山、九连山和阴那山等山脉都在境内,而且还贯穿着素有“东南屋脊”之称的武夷山脉与号称“岭外第一关”的大庚岭(又称梅岭)。这些高山峻岭及其纵横蔓延的支脉,将当地切割和堆砌得连超过一百平方公里以上的平谷也不多见;而在这片祟岭山地中,又蕴含了丰富的水利资源,不仅有难以胜数的一般河溪流布其间,而且南方大部分大江如闽江、汀江、九龙江、珠江、韩江和赣江等,都发源并不少流域都在此地。这些流经当地的江河,至少有二千公里以上可以通航一般船只。此外,由于闽粤赣边区处于北回归线以北和北纬二十七度以南,并且临近海洋,因而当地气候以中亚热带和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为主。这里还日光充足,雨量充沛,有霜期短,更少冰雪。据综合调查了解,当地年平均气温在十二摄氏度左右,夏季最热不高于三十八摄氏度,冬季最冷很少低于零下五摄氏度;而年平均降雨量则在一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