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献研究

现代化进程中的客家文化变迁与转化 创建日期:    字体显示:  

主要责任者:葛文清

主题和关键词:客家文化;全球化;现代化

出版者:北京燕山出版社

来源:客家与闽西

摘要:客家与闽西第167-171页

     第三章现代化进程中的客家文化转化与变迁
    全球化和现代化是两个有内在联系的问题,两者互为因果,互为前提,地球成为一个基本单位。全球化为现代化创造了前提、条件,现代化的世界进程又进一步推动全球化进程。两者的基本内涵和共同特征就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并存。以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为起点,以20世纪中叶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标志,此前的全球关系主要表现为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关系,此后全球关系则主要体现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正如前面所论述的,全球化和现代化都兴起于欧洲。全球化始于巧世纪,现代化则始于18世纪,全球化主要表现为全球商品经济贸易日益发展,现代化则主要表现为以工业生产为核心的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全球化为现代化创造前提条件,而全球化受到现代化的推动,其进程日益加快。分布于世界各国的客家人最初都是被动地卷入到世界商品经济贸易之中,后来则开始主动地参与到现代化的世界进程中来。最主要的表现是宗族社会组织的解体和现代性因素的受入,但传统文化因素并不因此而消失,而是通过另一种方式来传承。一部分进入博物馆,一部分经改造后成为有益因素进入现代社会甚至未来社会。客家人聚居区几乎都在宗族组织解体之后建立了客属社团作为客家文化传承的新的载体。客家文化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各地客属社团的发展和联谊活动的开展,是客家文化在现代社会传承的主要形式,也是现代客家人继续以文化强势作为生存和发展手段的重要标志。不过,社会背景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已经没有历史上争取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公平合理分均在内在动力了,而只有面对现代化、后现代化的西放化压力。客家文化也由此渐渐融人中华大文化之中。
    第一节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世界趋势
    一世界范围内现代化启动的两种类型
    在现代化的世界进程之中,英国、美国等西欧国家都是由于社会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自然变革而产生的。这种由内部压力造成的自然变革而形成的现代化,一般称为内源性的现代化。从世界现代化进程来看,这种内源性的现代化仅发生在最早开始工业革命的少数的欧美国家如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但是,现代化是一种全球性的同质文明,先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会对其他未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形成巨大的压力,迫使这些国家不得不走上现代化的道路。这样,许多国家的现代化就不是一种经济社会的自然演进过程,而是在外来的现代化压力之下从事的现代化,这就是现代化的另一种类型,一般称为强制型现代化。这种现代化与本国的历史传统、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并无太多的联系,许多国家往往还视现代化为一场“灾变”。如清代中期的中国就是属于这类国家。当实现了工业革命后和西方国家通过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试图把中国纳人其殖民地时,清朝上层官员就确实感到了一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震撼,感到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对手。李鸿章的话颇代表19世纪中叶同治光绪年间一部分有眼光人士的看法:
    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客主之形,皆适相将,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糜集京师和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械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路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未有之强敌①。
    在这里,李鸿章看到了19世纪中国面临的形势与历史上有很大不同:其一,历史上中国边疆的威胁主要来自西北游牧民族,而今变为东南海疆,海疆漫长,防不胜防;二是历来边疆对峙,双方大致旗鼓相当,现在则强弱判然;三是洋人船坚炮利的优势,是数千年来未有的“瞬息千里”、“工力百倍”、“无坚不摧”的西方伟力。李鸿章是当时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洋务运动以发展现代军事工业为主要内容。林则徐禁鸦片,维护国家民族利益,功莫大焉,同时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林则徐、魏源也仅限于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路,骨子里仍把西方国家当作“蛮夷”来看待。过了二十年的洋务运动就有所改变。洋务运动的由来,与李鸿章对西方现代科技和工业成就的了解有很大的关系。他对西方人的看法由“蛮夷”逐渐改变为“洋人”,其由鄙夷而崇敬的心态由此可见一斑,他把“借法于外洋”发展现代军事工业称为“洋务运动”,又从《周易》中取出“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相勉励,称这场运动为自强运动。他已看到,工业化、现代化作为一种外来的文明,对传统中国的生死存亡构成了巨大的压力和威胁。 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清代的中国开始了自己的强制型的现代化运动。中国现代化的起始时间,一般认为是自1860年至1894年的洋务运动开始的①。而此时离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航行已有368年,离瓦特发明蒸汽机已97年。中国在世界现代化、全球化进程中的差距是一目了然的;然而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现代化运动已经启动了,但由于这种现代化并非是内部社会经济自然演进的结果,而是一种外部压力下的强制型现代化。因此,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社会体制,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价值观念都需要一个根本性的变革,特别是由于中国又是有一个与现代化无缘的五千年的农业社会的传统文明的积淀,因此使得外来的现代化如何变为中国式的现代化变得异常艰难。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的中国各种问题都是围绕怎样实现中国现代化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时代课题而展开的。中国与外国、封闭与开放、传统与现代就成为19世纪以来中国走向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的基本矛盾。
    二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基本区别
    如果我们不过多地拘泥于概念性的表述和争论,而从中国传统社会与现代化、全球化的接触、冲突、交融过程出发,可能会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认识到传统农业社会和现代工业社会的基本区别。
    首先,相对于传统农业社会来说,现代化的社会是工业社会。我们一般把传统农业社会也称为前工业社会,这是从现代化的角度而言的。在前工业社会,代表农业文明的是中国、印度、阿拉伯等国家。但是,现代化并没有在这些农业文明发达的东方社会产生,反而是传统农业文明边缘地带的西欧、北美产生。西欧、北美最早产生的工业社会是和传统农业社会完全不同的社会。传统农业社会是以农业为主或农牧业为主的社会,而工业社会则是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社会。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特征就是以男耕女织为基本的家庭分工,由传统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传统农业社会里,农业是最重要、最基本的产业部门,其一整套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文化价值观念也是围绕着如何确保农业不受冲击,农业能占统治地位而设立的。中国的儒家文化就是典型的农业文化,这一文化还传播到东亚各国。因此,至今东亚地区还被称为儒家文化区,以区别于欧美的基督教文化区,中东的伊斯兰文化区和南亚的印度文化区。但是,工业社会的特征却和农业社会截然不同,工业社会是以工业和第三产业即服务业为主的社会,即使有农业,农业所占的份额一般也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以下。而且,在工业社会里,农业也不是传统农业,而是工业化后的农业,是用现代化工业技术装备起来的现代农业,这种现代农业实际上从技术到管理到生产经营都完全是按照工业体制来进行的。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在经济上的另一个重大差别是,农业社会的经济增长是近乎停滞的增长,稍遇天灾人祸即会有饥荒产生,而工业社会的经济增长则是持续稳定的增长。实现工业化后的英国,在19世纪下半叶,只占世界总人口2%的岛国生产的工业品总产量占世界工业品总产量的45%。据有关资料统计①,从公元1000年至1750年,西欧人均收人年增长率远远低于0.1%;而工业革命后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西方世界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约为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的经济年增长率高达5%以上;五、六十年代,东亚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甚至达到7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