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献研究

客家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价值 创建日期:    字体显示:  

主要责任者:葛文清

主题和关键词:客家文化

出版者:北京燕山出版社

来源:客家与闽西

摘要:客家与闽西第283-287页

     第五章客家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价值
    在全球化、现代化的进程中,通过飘洋过海的客家迁移,已把客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客家文化成为世界多元文化的束奇葩。那么,客家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中有哪些价值呢?客家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中的价值问题,其实在前面几章中陆陆续续作了介绍,本章主要目的在于总括前面几章的论述,总结客家文化在全球化、现代化世界进程中的一些基本做法、经验,为客家文化在21世纪的走向问题作一些前瞻性的探讨。
    通过前面对全球化、现代化开始以来客家文化的种种境遇的分析,我们可以说虽然这种新的社会变迁一开始就使客家文化处于不利的地位,但事物都有两面性,艰难困苦的环境和压力反而成为成功的催化剂造就了客家人的优秀文化品质和杰出的创业精神。诚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全球化现代化的世界进程中,客家文化不仅没有被西化、欧化、同化。反而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化,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成为世界多元文化的一朵奇葩,并且逐渐融人了中华大文化之中,成为在世界上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一种新形式。从前面几章的分析来看,我认为,客家文化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被取代,还不如说是客家文化传统对现代化的功能性适应来得更确切。客家文化传统中总的来说是吸收了市场化、工业化、民主化、科学化因素。之所以能够这样,在于客家文化传统中有兼容多元文化的机制,有吸收、传播、亲和其他优秀文化的机制,这种机制来源于中国的大同文化精神。客家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在于为我们今天和明天的文化走向提供路径和方法。客家在全球化、现代化的经历表明,客家文化不仅不会消亡,反而走向了世界,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客家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固守传统又勇于开拓相统一、传统社会伦理理想与现代科技、市场经济相结合,这种矛盾竟和谐地存在于客家文化机制之中。向外走、向外看的开放精神和珍惜文化传统相结合的特性将是21世纪文化发展一个基本走向,也应该继续成为客家文化的主流。
    第一节客家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传播
客家文化随着客家人的迁移而播迁于中国大陆各地和港澳台,又因客家人漂洋过海而播迁于世界各地,客家迁移为居住地和客家原乡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架起了桥梁。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一方面,客家文化因客家迁移而流布于四海;另一方面,客家文化又吸收了其他文化的优点和长处。在客家迁移的历程之中,客家人充当了文化传播的使者。许多论者往往讨论到客家文化中吸收了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原有居民闽越族和早期的移民舍族的文化成份。其实,客家文化远不止吸收了闽越族和舍族的文化成份。客家向中国境内和世界各地的迁移中都吸收了许多外来文化成份。所以,笔者认为,客家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首要价值,就在有一种吸收与传播外来文化的机制。对其他文化的兼容性、亲和性是客家文化的一大特色。
    一粮食、经济作物的传播与改良
    在与周边文化的接触中,客家民系向来是以文化的受人者又是文化的传出者的双重身份出现的。以中国境内来说,他们一方面从广府、福佬等民系中移人过不少的文化要素,另一方面又通过种种传播渠道,把这些新的文化要素传入其他地区。除了许多学者都论述过的吸收和传播闽越族、舍族文化成份和前面几章笔者介绍的吸收和传播市场化、工业化、民主化、科学化的文化成份之外,最典型的是甘蔗、烟草、甘薯、蓝靛文化的传播。这些新的文化要素来自于全球化的早期成果,许多学者在论述客家移民时都涉及,其中又以刘正刚、曹树基、林浩、丘权政的研究最详尽。通过他们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今天甘蔗、烟草、甘薯等作物种植的分理分布区,大多与客家移民有莫大关系。
    (一)甘蔗耕作文化的传播
    岭南热带地区是甘蔗的起源地之一。早在战国时代楚国已用拓(蔗)浆作为调味品。东汉时杨孚的《异物志》已对交趾之甘蔗已有详尽的记载,并称当地已用蔗汁熬制冰糖,可见甘蔗原为岭南原住民越文化的文化要素。广府民系进人岭南和福佬民系进入闽西之后,最早受入了这种文化,经过一番改良之类的文化进化,再传给了客家民系。大约在明代万历年间,闽粤的客家人迁移到赣南,使赣南的甘蔗种植业迅速发展起来。在赣南中部的几个大盆地中,零都县是明代闽人迁入最多的地区。到清初:“濒江数处,一望深青,种之者皆闽人;乘载而去者,皆西北、江南巨商大贾。计其交易,每岁裹镶不下万金”①。从时间上分析,以零都为中心的甘蔗产区大约形成于明代后期或末期。至清代初年,已有相当大的规模。“只是从自然村的统计来看,明清时期迁人零都县的闽人主要是汀州人,而不是泉、漳之人。”①清代随着闽、粤客家移民的大规模迁人,赣南的甘蔗产区有进一步扩大趋势。“甘蔗,赣州各邑皆产,而赣县、零都、信丰最多……西北巨商,舟载交易,其利数倍。②”加上南康和大庚,乾隆年间赣南实际已形成一个面积达数百平方公里的甘蔗种植区。
    根据刘正刚的研究③,四川盆地的甘蔗种植技术也是由闽粤客家移民带人的。如康熙十年(1671年)时,闽西汀州移民曾达一在四川内江看见九月之时菊花依然开放,“断定内江地区气候与福建相同,可种甘蔗。”于是籍返乡迎亲之便,将福建的甘蔗种带到内江种植。同时,他还带来了福建的制糖工具和技术工人,在内江龙门镇梁家坝开设糖坊,从事制糖业。由于曾达一所设糖坊需要大量甘蔗,而种植甘蔗获利又高于种粮所得,蔗种亦易于繁殖,故不少农民改种甘蔗。甘蔗的种植由内江迅速扩大展到资中、资阳、隆昌等地,沱江流域一带兴起了一股种蔗热。糖坊也随之相率在各处兴建。”由此可知,不单甘蔗栽培技术本身,就是以甘蔗为中心引出的一系列甘蔗文化丛,如制糖技术,再以蔗糖深加工制作糖果及其他甜食技术,亦随着客家移民与之俱来。民国《南溪县志》称,南溪县的“父老相传,(甘蔗)明代无有,清初粤人迁来者众,始由故乡携种来蜀,百年递衍,遂为大宗。”为此,南溪县成为四川的重要甘蔗产地之一。同样,简阳、富顺和内江等县也因有大量的客家移民人植,均形成了相当规模的甘蔗种植和制糖中心。因此,甘蔗文化传播的大致渠道是,首先从越文化圈进人广府文化圈和福佬文化圈,再进人客家文化圈,并由客家移民携人江西和巴蜀地区。
    (二)葵草文化的传播
    落草原为南美洲的文化要素,美洲土语称之为“Tobago”或“Tobaco’’,为此汉语最早音译为“淡巴抓”。16世纪后由西班牙人传人欧洲,然后又由葡萄牙人传人亚洲。闽粤客家中心区域,大概在明代后期就间接通过福佬民系或广府民系,受入了这种适应山岳旱地生态而又能获取高额利润的新文化要素。闽西汀州府大约于清康熙年间由漳州移民传入茄草。康熙三十八年成书的《临汀考言》载:“自康熙三十四五年间漳民流寓于汀州,遂以种烟为业。因其所获之利息数倍于稼墙,汀民亦皆效尤。迩年以来,八邑之膏腆田土,种烟者十居其三四”。①不过,烟草传人闽西可能在明末。到清代,汀州府各县均产葵草。其中又“以杭、永为盛”。永定由于“膏田种葵,利倍于谷”,所以“永民多籍此以致实厚焉”。也为永定赢得了全国屈指可数的葵草种植、制作产地的盛名。今天幸存的雄厚壮美的永定土楼,大多与烟草业有很大的关系。烟草传人江西、四川也大多与闽粤客家移民有关。如康熙四十九年和二十二年《瑞金县志》分别记载:“自闽人流寓于瑞,以漪烟为生,往往徒手起家,骤拥雄货。土著之人,贪目前之近利,忘久远之大害,于是赁田与人,或效尤而又甚”,以至于该县“连降累陌,烟占其半”,“或称膏胰之亩,半为烟土,半为稻场”,“缘乡比户往往以种烟为务”,烟熟季节,“四方收烟之商及锉烟者,动盈万人,聚食于弹丸之邑,坐耗票米。生之者寡,食之者众,以至米价腾沸”,仅以烟厂工人计,“至城廓乡村开锉烟厂不下数百处,每厂五六十人,皆自闽、粤来”,合计可达数万人之多。自康熙年间开始,烟草种植从东向西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