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责任者:葛文清
主题和关键词:客家文化
出版者:北京燕山出版社
来源:客家与闽西
摘要:客家与闽西第55-59页
第一章
客家文化是崇尚正统的大同文化
客家是汉民族的一支民系。客家文化源于中华古代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文化随着客家人走向世界,也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多元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客家文化是客家的最重要的特征。我们谈客家,也只有从种族和文化的层面上去谈,特别是从文化的层面上去谈,这是因为,一方面,客家人已经分布在世界各地,分属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国籍,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和地理环境之中,世界各地的客家人只有在种族和文化意义上是有共同点的;另一方面,我们对客家民系和汉族其他民系及其他民族的比较,主要也是从文化层面上进行的比较,离开了客家文化背景,客家就无从谈起。因此,了解客家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最重要的。客家文化的基本特征,如果从全球化、现代化视角来加以认识的话,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客家的形成就是客家人崇尚正统文化的形成;二是客家历史文化的基本内容表现为对中国华夏正统文化的崇尚与追求;三是国际社会对客家和客家文化的基本观察,也主要是看到客家民系对正统文化的追求。
客家文化的内容是中华文化的内容,就这一点来说,华人社会各地大同小异,差异主要在方言民俗方面。客家文化的特色,最重要的就是对中华文化传统的强烈的传承和守望精神,这是客家文化最大特色,这是有其形成原因的,我在后面将会陆续叙述到,并且还会叙述到这种文化特征在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如何转化与传承的问题。
第一节客家的形成应理解为文化心理的形成
我们先来看当代如何判定客家,然后再看客家曾经认同的地域和文化因素,进而再按全球化、现代化的视角论述客家的形成问题。
一现代社会判断客家的一般观察
关于客家的形成问题,曾经是客家研究中争论最多也是最引人注目的问题。除了因为客家的称谓本身究竟因何而来难以实证之外,也因为客家形成的标准是什么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所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前还有很多人穷尽心思,希望能找出新的文献资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但我以为如能找出来固然很好,即使找不出来也没有太大的关系,因为客家在明中后期以前至少不可能是大量出现在文献记载之中,没有成为古代社会特别关注的一支民系。但这并不等于明中后期以前的客家历史和文化就无关紧要,可有可无,而是我们可以采取另外一种方法来理清客家的形成问题,这就是用现代客家认同的情形去反推客家的形成年代。我们认为,现代客家认同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是客家方言的认同问题;二是对客家共同的始祖迁地和族属源流的认同问题,即心理认同问题。而这两方面的认同,我们都可以理解为文化认同。
其一,客家人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使用客家方言,而客家人自身也把方言作为非常重要的民系(或族群)认同的标志。客家人的祖训中就有“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宁卖祖宗坑,不卖祖宗声”。即使是从其他民系或民族中娶回的媳妇,也被要求尽快学会客家话,谚语中就有“食男饭,转男声,唔转男声骨头轻”之类的话。南方的福佬系、广府系、江浙系都不再以方言而是以地域作为基本认同时,唯有客家系执着地以方言作为民系认同的标志,成为一个很有特色的民系。西方传教士和人类学者就是从客家人独特的方言开始观察客家的。除了客家方言外,客家人还有其他文化事象也很引人瞩目,并且也成为客家人共同认同的标志。比如客家山歌、汉剧,共同的地方神祀如定光古佛,以及崇文重教的风气、二次葬习俗,等等。这都是从一般的旅行者中可以观察到的客家人的一般特征,而这些文化事象显然都有一个源远流长的演变过程才成为客家人独特的传统的。这就是客家人的方言和文化认同。所以,我们今天所说的客家,确实有其独特的发展历史和文化传统。以今天已处于全球化、现代化时代的眼光来看,客家确实是形成于前现代社会即中国传统社会里。此其一也。
其二,现在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客家人聚居区,基本上是在元明清时期播迁后形成的。都有一个可追溯的共同的始迁地和族属源流,即客家有一个对地域起源的认同问题。这共同的族属源流就是:族属上可以追溯到闽粤赣交界地区的中国大陆、港澳台和海外华人,几乎都是客家人;从闽粤赣交界地区迁往其他地区和国家的人们也基本上是认同为客家人。由于闽粤赣交界地区是南方海拔较高的山区,所以国外一些研究者也称客家人为高地人。通过修族谱和使用族谱来认同自己的族属身份和文化身份,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从海内外的客家族谱来看,基本上都认同于生活在闽粤赣交界地区的祖先为始祖。这至少说明:客家迁移历史应始于闽粤赣交界地区,这里才是客家真正迁移的起点。这就形成了关于客家形成中的地域认同。但是,地域认同并不等于行政区划的认同,历史上闽粤赣交界地区设立过汀州、梅州(敬州、嘉应州)、赣州,但客家并不是称为汀民、梅民、赣民,尽管这些称号也曾出现于历史文献之中,但这种珍域观念已为客家人所抛弃,客家人宁愿使用“客家”而不称自己为某一地域的人。这既引起过许多人的猜测,也使客家民系的历史和文化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有了以上两端,一般人都能观察和接受的方言、文化和地域认同,谁是客家人谁不是客家人,或者说客家人身份的界定问题,就有了可实际运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客家的认同是一种以心理认同为主的文化认同,不同于国籍认同、职业认同。
二客家形成的判别标准
我们不能够仅拘泥历史文献中的零散记载,而应该从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传统的宏观构架中去论述,才可以解决“客家的形成和界定”问题。这个问题换个角度来讲,就是客家人是怎样再从汉人或华人中分化出来的。也就是说,在汉民族或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在汉民族共同体中,何时发展出如客家、福佬、广府等支系的问题。这个时间,笔者认为,与闽西、粤东、赣南的开发联系起来考虑,有一定的合理性。行政建置是反映开发程度的主要标志。赣南开发较早,赣南属于广义上的“江南”的范围,其地理位置是“南抚百越,北望中州”①。所以在三国六朝时代就得到较大的开发,三国东吴就设州一级的庐陵郡之庐陵南部都尉,晋太原元年(282.年)设南康郡,而闽西、粤东的开发则基本上是从唐代开始才有实质意义的,州一级的建置和有规模的人口活动始于唐代,闽西开发大体上完成于南宋,而今天梅州地区的开发虽然在唐代以前即有,但其完成则在明中叶以后,或者说是清代前期②。可是客家人却分处在这三省交界地区,用历史的行政建置的设置来论定客家的形成,就难免陷人许多说不清的问题:究竟是以那一个时期的开发作为客家形成的标志才算合理呢?
根据罗香林先生的划分,汉民族有七大民系,即北方系和南方的越海系(又称江浙系,操吴方言)、湘赣系(操湘赣方言)、南汉系(又称两广本地系或广府系,操广府方言)、闽海系(又称福佬系,操闽方言)及闽赣系(即闽赣粤客家系,操客家方言)。以上七大民系的形成年代,根据罗香林先生的研究,是先有北系和南系的区分,然后,南系又再分为六大民系。由五胡乱华至南北朝对峙,这一时期的汉族虽说亦已逐渐分化,然其分化亦只是有所谓南人和北人的区别而已。当时的所谓北人,是指五胡人侵时未及南徙的汉人,所谓南人是指避难南下的汉人。但是,在罗著的《客家研究导论》的字里行间,透露出包括北方民系在内的七大民系都形成于唐代以后的看法。
北方民系因与外族曾发生强烈的混化,律于民系成形的通则,不能不自汉族里头分化为一种新兴的民系,将汉族固有“文明温厚”的精神与北方诸族“果敢尚武”的精神互相融合,成形另一色彩的民性。李唐的帝室,便是这北系混血汉人的代表;…而南系汉人,亦已分途迁徒,已受不同自然环境的影响;又以南部诸异族,至是已或保接于山,或濒居大海,退无可退,避无可避,南系汉人,不能不分别和他们发生强烈交涉;交涉日多,特性日长,以是这南系汉人,又复化分为若干不同民系。……越海系酝酿时期,虽较其他四系为早,然其特性的成形则或与五代时吴越南唐的建国不无相当关系。此外湘赣系的成形,则与五代的楚王马殷的建国有相当关系;南汉系的成形,则与刘岩建国南汉有相当关系;闽海、阂赣二系的成形,则与王审知称王八闽有相当关系。福佬、客家、本地(又称广府)诸名称的起源,虽在不同的时代,然其民系特性的长成,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