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献研究

客家与闽西 创建日期:    字体显示:  

主要责任者:葛文清

主题和关键词:闽西;客家

出版者:北京燕山出版社

来源:客家与闽西

摘要:客家与闽西第326-340页

 

    结语
    让客家文化21世纪再立丰碑
    厚厚的一册书,又是那么大的选题,到结尾时对全书内容进行梳理概括,也许有利于读者理出一个基本头绪,相信不会“狗尾续貂”、多余的话。
    客家民系具有强烈的追求文化的意识,客家文化是崇尚正统的大同文化。客家民系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成了以追求文化的优势而不是政治、经济的优势为基本生存方式和手段的文化特征。这一文化意识最早产生于闽西,是随着客家迁移过程中因争取新迁入地的土地资源和户籍、科举学额等社会资源公平合理分配而强化的。随着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商社会的转型,随着客家聚居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先后走上现代化道路,“耕者有其田”已不再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传统农业社会的土地资源已不成为生存的基本要素,客家人争取资源公平分配的社会经济背景都不存在了,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面对的主要是来自全球化、现代化的挑战,本书即是探讨客家文化如何应对全球化、现代化挑战的。
    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从农业时代转向工业时代、资源时代转向信息时代、区域交流转向全球交流的伟大变迁。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变迁趋势被概括为全球化;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趋势被概括为现代化。全球化、现代化都是波及全球的社会变迁大趋势。在这个变迁过程中,首先是客家人的分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客家人从最初聚居的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逐渐迁移到各省市,流布于港澳台,还飘洋过海到世界各地,形成了“小聚居、大分散”的格局;在这个变迁过程中,客家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商社会过渡;在海外,客家华侨社会向华人社会过渡;在这个变迁过程中,客家宗族组织逐渐解体,客家社团逐渐兴起和发展;在这个变迁过程中,客家文化的传承载体由客家宗族组织逐渐让位于客家社团组织;在这个变迁过程中,客家社团经历了一个由地缘性认同发展到方言群认同、文化认同,数量和规模也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发展历程;在这个变迁过程中,客家文化由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汉族儒家文化和舍瑶土著文化为主发展为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为主;在这个变迁过程中,客家文化并没有因此而消失,反而通过社团的形式获得了新的发展,客家社团成为继宗族组织之后客家文化承传的新的载体;在这个变迁过程中,客家文化不仅没有逐渐消失,反而象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客家文化的影响也由中国而及于东南亚乃至全世界,成为世界多元文化的一束奇葩。这是本书考察客家文化在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的一条基本线索。
    本书在全面叙述和剖析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客家文化变迁与转化的同时,又着重叙述和剖析了客家文化特征的发祥地一一闽西的个案典型,除了简要叙述了客家文化特征和称谓在闽西形成以外,以闽西为典型,着重在现代化和全球化地源起点问题上的进行比较研究,叙述了闽西客家人随郑和七下西洋、在浙南山区推行农业雇佣劳动制度、“盐粮流通”、山海贸易、开展多元生态、多元文化保护,特别是对濒临灭绝的世界一级珍稀动物一一华南虎保护、对具有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的客家土楼的保护等这些有全球意义的事例和历程。这些事例贯穿着客家人的崇尚正统的大同文化的基本精神,从中清晰可见,现代化、全球化进程中的客家民系仍然执着地追求以文化的优势作为生存发展的基本方式和手段。
    本书以“儒家文化圈”的“东亚奇迹”为参照,叙述和剖析了后发的现代化不一定要走“全盘西化”、“全盘欧化”的道路,儒家文化对现代化有兼容和亲和的促进作用,进而叙述和剖析了闽西在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在中国大陆的代表性、典型性,闽西现代化是后发的强制型现代化,后发的现代化地区应在注重多元生态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上,从立足于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推进现代化。而闽西正是这样做的。本书在肯定政府启动强制型现代化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的同时,认为这种从保护优良生态和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出发,依靠文化推进发展,符合时代潮流。是后发现现代化的一种创新形式,是21世纪闽西建设先进文化的奠基工程。
    全球化、现代化已成为一个无可回避的全球性的社会变迁过程,在这个变迁过程中,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交流必然会更加频繁。倡导不同文化间理解、沟通与宽容是很有必要的,宽容即是提倡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一一承认他者文化的合理性存在价值,J准有宽容,才有文化的繁荣与人类的进步。客家民系是一个移垦的民系,在客家迁移过程中,客家文化不可避免地与各个民族、民系发生接触与交流,也无可避免地与其他文化进行会通与融合。客家文化不再是要不要与世界文化接轨的问题,而是要在这个格局中确立自身文化的价值问题。本书选择了闽西的龙岩方言文化和客家方言文化“双言文化”为典型进行分析,探讨了“双言文化”的良性互动。意在为探讨客家文化与其他文化相处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就笔者所见,客家文化在全球化、现代化历程中展示的趋向和规则是:
    (1)倡导客家文化与其他文化互相理解、沟通、宽容。不同文化之间冲突碰撞虽然不可避免,但理解、沟通、宽容、会通、融合更应成为主流,在这个过程中,客家文化不应失去本土文化的基本个性和本位特色。
    (2)客家文化面对全球化、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趋势,要有全球文明视野、现代文明视野来看待各种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3)在市场经济为特征的现代社会,文化已不仅仅作为精神文明领域而存在,文化已直接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还将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客家文化的功能性转化正是朝着这一方面,从这个意义和层面上讲,笔者认为客家文化实现了创造性的、功能性的转化。
    (4)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客家文化已逐渐融人中华大文化之中,今后还将继续加快这一进程,这也是一个基本的趋势。
    (5)客家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共同进化、和谐相处的合理内容今后将进一步揭集和弘扬。从历史的角度看,文化既是人与自然的疏离,又是人和自然的统一。今后的趋向必然会把人和自然的统一推向更高层次。
    在以上两条线索之中,我们会发现,全球化、现代化由于起源于西方,对东方、对中国、对客家有利也有弊,早期客家人都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但作为一个客观过程无可回避。全球化、现代化的进程,既是挟带着“血与火”的风雷进程,又是推动着人类社会向着文明与理性进步的进程。基于这一认识,人类社会应该朝着更有利全人类发展、使全人类都能共享福社的未来发展。本书主要选择了以闽西为地域典型,选择了客家迁移的类型和情况、罗芳伯的“兰芳公司”、19世纪的东南亚客属企业家、太平天国的基层“两”、“司马”组织、香港崇正总会、国内和国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客家社团特别是两年一届在各个客家聚居区举办的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发展情况、客家民系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类型和客家文化传承类型等为事例典型,进行解剖和分析。这些与客家民系相关的典型地域和典型事例,对于同时代的华人社会乃至“东亚儒家文化圈”、非西方社会来说,在应对西方主导的全球化、现代化的挑战方面,都具有典型性,一些事例还具有领先性。这些事例无一不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但这些事例又无一不可在客家传统社会中找取某些蓝本和踪迹,是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尽管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但都反映了那个时代独领风骚的水平,反映了在应对西方主导的全球化、现代化的挑战方面,客家民系敢为天下先、敢领时代潮流、善于学习、勇于进取、敢于开拓而又不失本土文化的个性与本位的无畏精神和创新勇气。在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特别是客家民系敬宗念祖、慎终追远的文化意识一脉相承。我们发现,在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客家文化并不是在完全被动的条件下步人世界多元文化总体格局,这一点非常难能可贵,它印证了客家文化自身的生命力。
    本书的基本结论是:客家民系是以追求文化优势而不是政治、经济优势为基本生存发展方式和手段的民系,客家民系的基本特征是客家文化。客家文化在全球化、现代化进程中已成功地实现了功能性的转化,既有效地保持和弘扬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又实现了对现代化、全球化的兼容性和亲和性,特别是崇尚正统的大同文化这一客家文化基本精神,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在新的世纪、新的时代必将历久弥新,发扬光大。
    让客家文化21世纪再立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