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责任者:周雪香
主题和关键词:客家;源流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来源:那方山水那方人:客家源流新说
摘要:那方山水那方人:客家源流新说第104-108页
第三章 隋唐时期的赣闽粤边
也许有人会说,尽管隋唐以前赣闽粤边的民族成分依然十分复杂,但是,由于赣南和粤东北在汉魏六朝时期的区域开发都已达到相当的程度,行政建置与人口也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因此,客家方言群的源头就应该在六朝时期的赣南或粤东北境内求之。对此,我们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所谓客家方言群的源头,应该是指在语言和文化方面与后来的客家方言群具有清晰可辨的承传关系的那个群体,而不应该是指与后来的客家方言群同处一个区域的那个群体。换句话说,在追溯客家方言群的源头时,语言与文化的继承性才是首要的考量,至于地域的一致性,却并非至关重要。
任何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都是固定不变的,但是,生活在某一个区域内的居民,正像戏剧舞台上的演员一般,你方唱罢我登场。正所谓“八百年江山轮流坐,千年地换八百主”,六朝时期在赣南和粤东北的区域开发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那部分人,无论是在血缘上,还是在语言与文化上,都与后来的客家方言群没有太多的关联。
先来看看赣南的情况。如前所述,位于赣南中北部的赣和零都两县,都是在西汉初年设置的。后来赣南境内的许多县,都是由这两个县析地新置的。如早期的虔化和后来的兴国,均析自赣县,而宁都、石城、瑞金、会昌和安远则析自零都。然而,据新编《赣县志》记载:
全县现有4316个自然村。据《赣县地名志》载:8个村是唐以前建立的,其余均为宋朝以后所建。县民大部分由福建、广东及赣中等地迁入。①
新编《于都县志》亦云:
据今存的族谱记载和县地名普查资料,居住在县境内各姓的祖先,大都是自唐以来北方南迁的客籍人。南迁的先民中,极少数直接迁居于都,多数是几经周折后,定居于都。②
由此可见,唐以前赣南境内的居民,与今天赣和于都两县的居民并不存在清晰可辨的渊源关系。
其实,除赣和于都两县之外,今赣南境内其他各县的居民,与唐以前赣南境内的居民,也不存在清晰可辨的渊源关系。据新编《赣州地区志》记载:
目前赣南居民之主体,其先民大都是从北方迁入的客籍人。
迁入时间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一、南北朝至宋末:这一时期迁入赣南东北部的居民较多,中南部较少。外地迁入居民建立的村,赣县仅有83个,占全县总村数的2%;南康仅有23个。而在宁都则有880个村,占全县吝时期外地迁入建村总数的20%。其中40多个姓氏后来不断繁衍发展,分布到全县80%的村庄,成为宁都县的基本居民。在石城县,这一时期迁入56姓,超过元、明、清三代迁入53姓的总和。其后代也分布全县各地,成为全县的主要姓氏。此期迁入的居民,其祖籍大都在中原一带,也有少数在江东或西蜀。其迁徙路线一般均较曲折:在迁入赣南以前,有的先在赣北、赣中停留过;有的在福建邵武、宁化停留过;有的则先迁江浙,再转赣东、赣中,最后定居赣南……
二、元至明代中期:这一时期迁入赣南中部地区的居民较多。迁入赣县建村781个,占全县总村数的18%,迁入南康一县建村121个,占外地迁入建村总数的20%。这些居民与宋末以前迁入的居民繁衍散布到全县各地,成为县内的基本居民。这些移民主要来自赣中。……
三、明末至清代中期:这一时期的移民,主要来自闽粤赣交界区。……移民密集于赣南边际的山区,特别是龙南、定南、全南、寻乌以及上犹、崇义两县的西北;其次为兴国、瑞金、会昌、安远诸县;东北部的宁都、石城和中心地区的各县,以及上犹、崇义两县的东南部则较少。
四、清后期至民国时期:这一时期迁入的居民来源广,居住得较分散,总人数不太多。①
显然,在今天的赣南地区,其人口源流是极其复杂的。从以上的资料来看,今赣南北部的宁都、石城两县境内的居民,似乎与唐以前赣南境内的居民具有渊源关系。但是,《赣州地区志》中的相关统计,是建立在把南北朝至宋末划为一个阶段的基础之上的。考虑到唐代中期以后、尤其是两宋时期赣南境内曾接纳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因此,即使是宁都和石城两县境内的居民,其绝大多数也只能是唐代中期以后外来移民的后裔,而不太可能都是南北朝时期赣南境内居民的后裔。因此,今天赣南境内居民的主体与唐以前赣南境内的居民,并没有渊源关系。
再来看看粤东北的情况。如前所述,粤东北境内的人口,早期主要集中在东江流域的中上游一带。联系到当地的地貌特征,这一时期的人口应该主要分布在东江上游及其支流的河谷平台地区。从南越时期设立揭阳县开始,粤东境内的韩江流域,不断地集结大量的人口。经过魏晋南北朝数百年间的发展,到了南朝的后期,韩江流域以及粤东的沿海一带,已取代了早期的东江中上游地区,开始成为粤东北地区的人口密集区。南朝齐、梁时期,韩江流域和粤东沿海一带之所以县级行政建置不断增加,而东江中上游地区只增新丰一县,原因正在于此。
如前所述,粤东北地区以韩江为界,后来发展为东西两个方言区域。大致说来,韩江以东,属闽南方言区,韩江以西,是客家方言区。种种迹象表明,唐以前韩江流域日益扩大的人口规模,与后来粤东北境内的客家方言群之间也不存在清晰可辨的渊源关系。
以兴宁县为例,该县是在东晋咸和六年(331)析龙川县地设置的,实乃粤东北客家方言区较早建置的县之一。但是,据新编《兴宁县志》云:“现在居住在兴宁的绝大部分(居民)则是宋元时期中原移民的后裔。”①再如大埔县,该县的正式建置虽晚至明嘉靖五年(巧26),但东晋的义招县以及隋代的万川县,其辖境都与后来的大埔县相当。由此可见,今大埔县辖地,也是粤东北较早开发的地区之一。但是,新编《大埔县志》在介绍当地的人口源流时却指出:“大埔汉族各姓氏居民,自肇始祖一般已传二十几代,多者三十余代。由此推知,多是南宋或宋亡前后迁来。”②由兴宁和大埔两县的情况可以推知,今粤东北境内客家方言区的主体居民,与唐以前生活在其境内的居民之间也不存在渊源关系。
问题在于,隋唐以前就已生活在赣南和粤东北境内的居民,后来去了哪里?如果他们不是客家方言群的源头,那么,客家方言群的源头又该在哪里呢?
要回答这些问题,还得从隋唐时期赣闽粤边的社会变迁与人口重建谈起。
一、隋末唐初的赣闽粤边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远离中原的赣闽粤边,此时也经历了持续多年的社会动乱。隋场帝大业十二年(616),都阳(今江西波阳县)人操天成(又名操师乞)率众反隋,攻陷豫章郡,自号“元兴王”,建元始兴。操氏死后,其部下林士弘拥“众十余万,据虔州,自号南越王”,“临川、庐陵、南康、宜春豪杰皆杀隋守令以附,北尽九江,南番禺,悉有之”。①次年,罗县(一名罗川,今湖南湘阴东北)令萧铣亦起兵反隋,自称“梁王”(萧氏为南朝梁宣帝的曾孙),定都江陵。一时间,两湖及岭南诸县纷纷归附,致使萧氏势力大增,“西至三峡,南交趾,北距汉水”,都是其势力范围,最盛时“胜兵四十万”。②隋末唐初,这两股势力之间曾展开激烈的火并。起初,萧氏一方因兵强马壮,很快占得上风,使得林士弘一方只能退踞“南昌、虔、循、潮之地”。③就在这时,林士弘的部将李善安又举兵反叛。不久,张善安部“袭破士弘,焚其郭郭而去,士弘徙居南康。萧铣遣其将苏胡儿袭豫章,克之,士弘退保余干”。④胡三省注云:“林士弘为张善安所败,兵势自此衰。”⑤后来,随着唐兵的南下,萧氏势力首先成为唐军打击的重点。武德四年(621),唐军攻克江陵,萧氏被杀。萧氏败亡之后,其余部为林士弘所有。据《资治通鉴》记载:“萧铣既败,散兵多归林士弘,军势复振。”⑥不久,林士弘病死,其余部很快为唐兵剿杀。武德五年,占据虔、吉等州的李善安降附李唐王朝,赣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