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文献研究

赣闽粤边的山形水势与 现代客家方言地理 创建日期:    字体显示:  

主要责任者:周雪香

主题和关键词:客家;源流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来源:那方山水那方人:客家源流新说

摘要:那方山水那方人:客家源流新说第页

 

    第一章  赣闽粤边的山形水势与现代客家方言地理
    任何一种方言总是对应于一个特定的方言群,同样,任何一个方言群总是对应于一种特定的方言。根据方言与方言群之间的这种相互对应关系,我们不难设想:如果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客家方言资料的梳理,能够建立一个客家方言发展史的框架,那么,根据这一框架就有可能形成对客家发展史的某种认识。例如,某一时期客家方言在某一区域正式形成,可能就意味着客家方言群在此时此地正式形成;再如,某一时期客家方言边界的扩张,可能就意味着客家方言群发展的某种态势;又如,某一时期某一客家方言岛的出现,可能就意味着客家方言群的人口迁移,等等。正因为如此,不同历史时期客家方言的地域分布,成为了我们重建客家方言群发展史的一条重要线索。
    然而,历史时期的客家方言资料,往往是残缺而又零星的。根据这些残缺而又零星的资料所勾勒出的客家方言地理,总给人以模糊或浑沌之感。好在对我们而言,赣闽粤边的现代客家方言地理,是清晰而又明确的。以赣闽粤边的现代客家方言地理为基础,运用逆向研究的方法,把时间一直往前推,最大限度地复原不同历史时期的客家方言边界,或者至少复原相关历史阶段客家方言与周边其他方言的某段边界,还是有可能的。我们相信,从不同历史时期客家方言边界的盈缩中,一定会捕捉到客家方言群形成与发展的诸多历史信息。
    一、赣闽粤边的现代客家方言地理
    被我们称之为“赣闽粤边”的赣南、闽西和粤东北地区,是一块在地缘上相互毗邻的区域。沿着南岭山脉一线自西向东着去,经大庚岭透巡而去,直达漳州平原和潮汕平原的西侧,便是其地理位置所在。现代客家方言地理的核心区域就集中在这里。
    现代客家方言在赣南的分布几乎遍及整个赣州地区。据新修《赣州地区志方言》记载:
    在本区的范围内,有三种汉语方言,即客家话、西南官话及闽南话。客家话为本区的主要方言,使用人口约占全区总人口的98%。……西南官话,在本区俗称赣州官话。只有赣州市城区和信丰嘉定镇两个方言岛,使用人口约100000。……闽南话只有少数方言点,主要散布在兴国县社富乡和赣县江口、吉埠、茅店三乡的一些村落。①
    由此看来,今天的整个赣州地区,除赣州市区之外,都属于客家方言区。对应于具体的行政区域,则包括赣县、南康、上犹、崇义、大余、信丰、龙南、全南、定南、安远、寻乌、兴国、于都、宁都、瑞金、会昌和石城共17个县。
    具体说来,在赣州地区的17个县中,以赣县为中心的中部各县,瑞金、会昌、安远、寻乌等东部各县以及全南、龙南、定南等南部各县,都是纯粹的客家方言区。
    先来看看中部地区,该区包括赣县、于都、南康、上犹和信丰5县。
    新编《赣县志方言》云:“全县现有4316个自然村。据《赣县地名志》载:8个村是唐朝以前建立的,其余均为宋朝以后所建。县民大部分由福建、广东及赣中等地迁人。因此赣县方言保持了客家方言的基本特征。①
    新编《于都县志方言》云:“于都话属于客家方言。由于地理位置和居民来源等诸多因素,境内方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在一般情况下均可以自由交谈。”②
    新编《南康县志方言》云:“南康县地处江西省的南部,县人讲的都是客家方言,又称客家话。”③
    新编《上犹县志方言》云:“上犹方言全是客家话—客家说的是客家话,‘本地人’说的也是客家话。”④
    新编《信丰县志方言》云,信丰方言“分城区话和农村土话两种不同的方言。城区话属于北方方言……人口约3万,占全县总人口的5%……农村土话属赣方言和客家方言两种混交方言,分布在全县各个村,人口约50万,占全县人口95%。”⑤
    东部自北而南主要有石城、瑞金、会昌、安远和寻乌5县。
    新编《石城县志方言》云:“石城话属赣南客家方言。”⑥
    新编《瑞金县志方言》云:“本县方言属于客家话。”⑦
    新编《会昌县志方言》云:“会昌话属汉语客家方言……会昌地处粤东北、闽西和赣南这一客家方言连片地带的中心地段,加上地处偏僻,交通闭塞,与外界接触少,中原居民南迁至此定居后,相承繁衍。此后的人口变迁多局限于邻近一些客家语县份之间的流动。因此会昌话便成了单一的而且较纯的客家话。”①
    新编《安远县志方言》云:“安远是纯客家县份,县人说汉语客家方言。”②
新编《寻乌县志方言》云:“寻乌地处闽粤赣边区,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据调查,县内人口来源,多是在宋末元代及明、清时期从闽西和粤东及本省的吉安、赣县、于都、会昌等地先后迁人。寻乌人使用的语言是属于汉语客家方言的一种地点方言,一般称为寻乌话。’,③
    南部自西而东,主要包括全南、龙南和定南3县。
    新编《全南县志方言》云:“全南方言,属于客家方言的一种地点方言。’,④
    新编《龙南县志方言》云:“龙南方言属客家话系统。”⑤
    新编《定南县志方言》云:“定南的方言属于客家方言的一种地点方言。”⑥
    但是,在赣州西部的大余、崇义2县,其方言已明显具有客家方言与周边其他方言混杂的特点。
    新编《大余县志方言》云:“大余方言与赣南、粤北邻县方言虽然较为接近,彼此可以自由交谈,基本上属于客家语系,但与纯客家语不一样。⑦
    新编《崇义县志方言》云,该县方言可分成东南和西北两大片,其中东南片方言为“本地腔”,而西北片方言则“保留了广东梅县一带客家方言的基本特色。”①
    地处赣州地区北部的兴国至宁都一线,由于在地缘上接近赣方言区,所以这里的方言也明显地具有由客家方言向赣方言过渡的特点。
    新编《宁都县志方言》云:“宁都地处赣州地区东北隅。东晋、唐末、南宋几次中原人民大量南迁后,县境成为客家人定居在赣南的中心县之一。……在方言地理分布图上,处于赣语和客家话的交界线上,虽然基本上属于客家方言,但情况比较复杂,从语音到词汇,与纯客家方言不一样。”②
    赣南地区的现代客家方言地理,还从西北方向沿吉安市的遂川—万安—泰和一线,向西一直延伸到今井冈山市境内。新编《遂川县志方言》云:“遂川方言主要为本地话和客家话两大语系……说客家话的先民主要是明末清初从广东、福建迁人本县定居的。”③
    新编《万安县志方言》云:“万安县的汉语方言主要有两种:赣语和客家话……说赣语的人口约占全县人口的70%……说客家话的人口约占全县人口的30%,多分布在本县的东南部以及其他地方的山区。”④
    新编《泰和县志方言》云:“泰和县境内使用的语言除普通话外,还有两类语言:一类是本地话(赣方言),另一类是非本地话。非